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这五种力量深刻重塑着国家创新空间格局时间: 2022-11-09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9-13 作者:杨开忠 责编:qgy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技术革命、可再生能源技术革命等多重动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加速从以劳动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变。作为以数字化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数字经济是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不断壮大发展,既是创新驱动的产物,又是激发创新的动力。因此,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创新将日益突出地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地理的主导力量。

知识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知识分为编码化知识意会型知识。前者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日益变得普遍均等可及,且在知识存量中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编码化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越来越少受地理空间因素的制约。后者是知识存量的主体,具有无意识性、环境依赖性、个体性和经验体验性,其可及性高度依赖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成为创新最重要的投入。

从近些年所倡导的新空间经济学来看,面对面的交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割(人才流动性、旅行便利性)、密度和异质性。在一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短、分割越小、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效率和强度就越高。因而,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关键在于尽可能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割、提高人才密度、弘扬人的个性,塑造有利于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国家创新空间格局。

进入新时代,有五方面力量深刻地重塑着国家创新空间格局、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一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地方政府招才引智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深化。这持续消解着人口流动性的制度障碍,使个人和家庭迁徙日趋自由,阻碍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距离不断缩短。

二是高铁网络发展。从2008年8月1日京津高铁运营到现在,我国高铁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正在从覆盖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到覆盖城区20万以上的城市转变,一个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的世界领先高铁网不断壮大发展。这不断打破阻碍面对面交流的地理分割,使跨地区近、中、远程人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日趋便利化,进而激发创新活力。

三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2021年,人均GDP由4550美元上升到12551美元、从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到基本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2030年将达2万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由49.68%快速提升到64.72%,年均提高1.4百分点,未来虽然会放慢,但仍将持续提升到85%左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意味着城镇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人与人之间交流机会、频率和创新活力将因此而提升。

四是人才发展。我国劳动年龄(16岁—59岁)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 总人口数量也将大概率从今年开始负增长,其增长效应引起学界重视。然而,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加速上升,2021年达到了909万人,为2002年的6.8倍,研究生毕业人数大幅增加到77.3万,为2002年的9倍,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名。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大规模异质性人才涌现汇聚将增强我国创新活力。

五是国家布局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武汉、成渝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新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大事,这些无疑将塑造创新经济地理并激发创新活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