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复苏后的走向与选择(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韩康 作者:admin 责编:


   (上接9月14日五版)
    第二,关于大量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的问题。
    现在国内外学界还有一个议论最多、也是许多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起来的大量投资资金,有相当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从事投机活动,致使虚拟经济的价格迅速上涨,大大冲淡了实体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当前经济复苏的虚拟比例部分不可忽视,同时也埋下了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可能最终拉动整个通货膨胀的隐患。
    首先,这个分析是有事实根据的。在今年第一季度国有大银行的新增贷款中,基建类贷款增长分别为28%、26%、33%;票据融资增长分别为38%、46%、20%,前者平均月增长水平为29%,后者为33.6%。这说明在这个时间里,短期性的票据融资增长在整个信贷增长结构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1、3月份已经超过了基建类贷款增长水平。虽然不能说这些短期性票据融资都同实体经济活动毫无关系,但应该说大部分流入了证券和房地产部门的市场交易活动领域。
    为什么有这么多资金流入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1.准备进入实体经济而迅速筹集起来的大量资金,由于建设周期需要分批投入,会出现一个等待时期,这个时期资金被持有者用于短期投资盈利(投机盈利);2.现在国内实体经济正在恢复发展时期,有较高盈利预期的投资项目不多,再加上还有许多制造业部门仍然面临产能过剩状况,股票和房地产相比就成为投资优选项目。3.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正处在快速成长时期,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然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这三个原因告诉我们,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调控当局无法控制的。
    但无论如何,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巨额资金是预备投入实体经济的,这时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既分流了发展实体经济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又增加了股市和房地产部门的不稳定风险,当然不能说是好事情。特别是各方面资金涌入房地产领域——据估算约有8000亿元左右,使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很不正常的“繁荣景象”,一方面城市中产阶层仍在高房价下谨慎购买,另一方面一些房地产商尤其是国有大企业,利用社会通胀预期,手持重金抢购重要地块,形成“地王大战”,推动房地产价格大涨。这是不能持久的。
    对此,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对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过程严格管理,防范资金向股市和房地产部门的不合理流入。各地政府对购买商品房的特殊优惠政策也在逐步弱化,严格执行购买第二套房的首付和利率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进一步好转,会有更多资金被吸引流入。
    第三,关于政府大规模投资的真实效率问题。
    这也是一个国内有争议的话题。这里讲的政府大规模投资,主要是指政府为了遏制经济急速下滑、避免社会经济出现更大问题而采取的短期内最易见效的投资。这些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方面,人们简称为“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
    对此,国内外的批评意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铁、公、基”的大量投资可能带来更大程度的部门产能过剩。对“铁、公、基”的投入,必定扩大煤、电、油、运、钢等基础产业和工业上游产业的规模,而这里的一些部门已经产能过剩了。第二,对“铁、公、基”的大量投资可能导致企业资源分配的更加不平等。“铁、公、基”项目主要由国有大企业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承担,政府资金和其他资源大量流入这些企业,这就使国有企业群体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不平衡结构更趋严重。第三,对“铁、公、基”的大量投资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供求矛盾。“铁、公、基”项目所形成的最终产品是需要社会消费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的,如果不能同时提高社会收入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这些大量投资形成的最终产品就会造成更大的供求失衡。
    我认为这些批评都是有道理的,也是善意的。现在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三段式”结论:目前经济企稳回升主要靠投资增长支撑——持续大幅投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入项目——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基建和重大项目。有美国学者计算,中国过去10年中投资对增长贡献率的均值为43%,现在是88%。
    这些政府主持的“铁、公、基”项目之所以成为拉动投资的主体力量,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它们确实是短期内上马最快、最能遏制经济急速下滑和最有增长拉动力的项目。这并非不合理。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本意,也决不是眼睛只盯住“铁、公、基”,而是前面讲的“一揽子计划”。但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应对危机的过程。在应对危机的第一阶段,抑制经济急速下滑只能依赖政府的快速大量投资,必须有足够的投资总量扩张并短期见效,这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行政组织行为能够办到的。在第一阶段目标达到、经济企稳回升后,持续增长则不能再依赖这种东西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市场效率机制的作用,需要市场化投资的支撑,而这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行政组织行为办不到的。如果在应对危机的这个阶段继续延用前例,后面的问题就会很大。
    现在应该怎么办?当前一个新的经济主题词是结构调整,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重心从总量投资扩张转向结构调整。然而需要问的是:我们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结构调整?是以政府行政调控为主的结构调整?还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结构调整?之后还需要问:谁是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国有企业群体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还是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抑或是两者的结合?如果实行以政府行政调控为主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国有企业群体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那么这种结构调整的结果就会很糟糕。以上三种批评意见就可能最终成为真实的经济现象。
    现在中国的经济复苏已经走在全球最前列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决不能因成绩而沾沾自喜,前面的矛盾和难题还有很多很多。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沉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大的战略课题。
    我预言,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会有两个大的变化:1.美元强势霸权的国际金融格局和经济格局会有所调整和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但强势霸权一定会弱化和收缩。原因就在于“印制美元创造财富”的机制正在走向反面。现在,继续大量增发美元几乎成为美国货币当局稳定经济唯一最有效的办法,这就逼使美元债券持有国包括中国加快减持美元债券,谋划其他的国际支付手段,最后又反过来大大压缩美元体系的阵地。这种情况的影响将会是非常复杂的。2.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对全球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石油价格刚性高位增长、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和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这三个主要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低碳经济很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潮流,带动一大批新兴行业的发展,形成类似上世纪90年代IT产业那样的“新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在这个新的全球竞争态势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第一个变化对中国高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挑战。中国在减持美元债券后,当然需要谋划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但更需要考虑如何把大量外汇储备所代表的“国际购买力储存”,加快向内需转化。同时,美元强势霸权的弱化和收缩,对美国居民利用美元货币的便宜无限制扩大信贷消费的行为产生抑制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总需求增长减缓,也会反映到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增长上来。中国要恢复危机前的出口高增长,以高出口支撑高增长,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事情。由此,扩大内需的方针,就可能不仅具有反危机的短期效应,而且应该成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选项。
    第二个变化对中国以高碳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化模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低碳经济方针,显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自己提高发展水平有利,同时可以通过制定新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制约发展中国家(萨科奇已经提出了高碳关税建议)。美国正在图谋成为绿色经济的霸主,奥巴马政府已承诺美国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80%,使美国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政策和技术的领导者。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低碳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果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规则,我们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但如果依旧按照现有粗放式工业化模式继续发展,肯定也不行。怎么办?中国必须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