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海峡西岸
海峡西岸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时间: 2018-02-14信息来源:肖金成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海峡西岸的发展既关系到福建及福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 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此要深入研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两岸合作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广东北部、浙江南部和江西省的东南部地区;面对台湾、临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与祖国宝岛台湾既有血缘、地缘、文化联系,也有人缘和商缘联系,经济互补性较强。在加强合作、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可望构建包括台湾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海峡经济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得益于政策、区位、资源优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人均收入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但与台湾的差距还很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

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 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 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这一决定既是加快福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是立足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福建在未来发展中找准定位 和方向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迅速缩小与台湾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和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避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出现一个区域断裂带和“经济洼地”逐步形成从环渤海到海南岛整个沿海一线的均衡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实现东中西良性互动。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实现互补合作、互利共赢,增强两岸同胞的了解和互信,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区和跳板,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劳动力状况,使得大陆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台湾,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月工资七八百元,高的在千元 左右相当于台湾同等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十分之一。台湾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的迅速上升阻碍其经济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于人缘、地缘和语言相同等原因来福建投资。今后,福建在接受台湾企业转移方面仍然具备独特的优势。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转移,能够成为增强台湾厂商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能够成为增加福建就业促进福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福建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台湾面积大约为福建省的1/3人口密度是福建的2 倍台湾地区的土地承载强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福建省15倍。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福建在大陆也属于土地资源紧缺的省份但相对台湾而言土地资源就要丰富得多。福建沿海有大量台地和海湾围垦滩地,适宜于工 业用地。福建海岸具备较好的建设港口工业区的条件。目前,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在厦门湾、闽江口、湄州湾等港口工业区里,其厂房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低廉,能够为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应着眼于两岸要素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的互补性,通过优势互补、产业整合,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突破各自经济发展的瓶颈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我们应从祖国统一大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挥其血缘、地缘、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倾力打造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城市群现由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南田、宁德六个地级市所构成分布在沿海一线经济比较发达,但腹地较小。这是城市群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扩大城市群的腹地,加强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实力,既能够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可使这些城市提高对台商台资的吸引力,将台湾的经济要素尽可能多地吸引 到福建沿海。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自然文化旅游中心,两岸合作交流的主要平台。福建沿海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借助台商先进制造业将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应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产业集聚与优化布局互动,着力建设信息产业、汽车及零 部件生产、船舶工业、电机工业、工程机械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使之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武夷山、三清山、鼓浪屿、雁荡山等风景名胜以及以妈祖文化、闽南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资源对台湾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到台旅游对祖国大陆人民也有很大吸引力。应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到台旅游的区位优势突出“海峡旅游”主题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海峡西岸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两岸同胞加强交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立足点。应把握海峡两岸关系出现新变化的机遇,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打造两岸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与台湾的产业对接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扩大对台直接贸易,切实保护台商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来西岸经济区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发展。凡对台的政策与措施都可以在海峡西岸“先行先试” 。

三、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世纪头20年是加快海峡经济区合作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福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应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制订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紧紧抓住“发展”与“合作”两大主题努力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局面。

(一)培育增长极,打造城市群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比较大,不可能同时快速发展,只能选取范围较小的一块区域到两块区域,给予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经济要素成为一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建议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实施增长极战略,在厦(门)漳(州)一带和福(州)莆(田)一带分别划出一块地方,面积不应太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体制创新,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台商和其他投资者来区内投资。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数量比较少,城市规模比较小,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不大,对台湾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加强城市群的联系、提高实力和扩大影响,影响带动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努力对台湾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二)接轨长、珠两三角,构筑大平台
针对海峡西岸的发展情况,今后应提高与台湾经济对接的能力以及参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分工协作的能力,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合作,使海峡西岸积极主动接受两者的辐射,聚集发展所需的要素,壮大经济实力。通过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对接,实现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高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依托西岸,加强交流与合作
福建省应加强与浙江省温州、台州、金华市和广东省汕头市以及与江西省毗邻地区的合作。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共同市场,打破地区封锁,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干线通道和能源建设项目的对接,使福建港口成为周边地区的出海便捷通道。建立健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协作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产业跨区域对接和协作配套,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山海联动,以海峡西岸整体优势共同对接台湾。
台湾地区的经济优势在于:(1)资金充裕;(2)产业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较先进;(3)外贸能力强,营销网络辐射面广,经济外向度高。海峡西岸的经济优势在于:(1)劳动力资源充沛,劳动成本低;(2)区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3)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因此,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要双方扬长避短,就能够大大提升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两岸经济交流与协作将有力地促进本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相衔接,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无论是对于台湾还是海峡西岸、东南沿海乃至整个大陆都是互利互惠的,呈现具有积极意义的效应。通过海峡经济区的合作,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总体竞争力。 通过合作,实现多赢,扩大合作,共同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福建与台湾的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和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合作基础,全面提升两岸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设主对台经济特区,对台资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建议在厦棒一带和福莆一带辟建对台经济特区,分别对应台湾的台南和台北地区,对入区台资企业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建议对台特区按照自由贸易区的模式进行管理。通过吸引台商投资,并通过再投资免税等措施使资金不再回流台湾,鼓励和吸引台资企业移根大陆。对台商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税收优惠,还要给予愿意随企业搬迁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以大陆居民的待遇,欢迎台湾民众来大陆台资企业就业和全家移居大陆。

(二)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建议组织编制区域规划。目前,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己编制完成,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手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的重点是:增长极的培育、城市群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开 发、生态环境的保护、流域的治理、区域的合作等。通过区域规划,一方面,促进区域合作和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服务、引导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应加快建设以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家及省级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对接国内外大枢纽和大通道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对外对内交流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

(四)推动丙岸直接“三通“,实现旅尚且又向对接
发挥福建在促进海峡两岸合作和交流的通道和平台作用,扩大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的往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设施建设,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有效管理机制,以及便捷通关入境渠道,争取更多台湾民众和大陆赴台民众循“两门(厦门、金门)”、 “两马(马尾、马祖)”和泉(泉州)金(门)航线往返两岸。推动闽台空中直航,增强福建作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通道功能。

全面搭建海峡旅游发展平台,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水平,精心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使福建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主要通道和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基地。精心组织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全面构建海峡亲情游、商贸游、宗教游等海峡旅游产品体系。

(作者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