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京津冀
京津冀

未来京津冀优势非同寻常时间: 2022-05-23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2月5日 作者:汪阳红 肖金成 责编:XHY

编者按】城市是一个经济圈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经济圈中的城市获得发展,才能更好地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以京津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圈有不同的称谓,如首都圈、大北京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和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课题研究中,对于京津冀城市群范围的界定不同于现有研究中一般采纳的以京津为首,包括河北7个地市的模式,而是将河北所有城市均列入京津冀城市群范围内。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从基本情况、经济总体水平、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及一体化状况等角度对京津冀城市群展开了探讨。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共13个地级以上城市。京津冀地区国土面积218336.5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7%,2003年总人口9236万人,占全国的7.15%,人口密度为423人/平方公里。据对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京津冀地区是三大城市群中面积和人口最多的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一区域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同时,由于拥有中国两大直辖市,京津冀地区在引领我国经济增长中将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

解读1 目前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突出

从城市群内部城市规模结构看,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中就有两个超大城市,即北京和天津,占了城市个数的15%,而长三角地区只有1个超大城市,即上海市,而珠三角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超大城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潜力,依托两个直辖市的集聚效应,京津冀地区具有不可预期的强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由于体制的制约,其应有的巨大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两个城市产业发展方面不断进行恶性竞争,导致生产要素难以跨区域优化组合,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本应起区域带动作用的两大城市在不断的恶性竞争中不但放慢了自身的发展速度,而且造成整个京津冀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负担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多,造成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天津市试图摆脱北京市的影响,却始终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河北省受两大城市自我发展的影响,多年来经济发展定位摇摆不定,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同时由于重工业的进入成本、转移成本和附加值都很高,也是造成京津冀在产业合作方面步伐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读2 区域内部中小城市实力还较弱

京津冀城市群在3个城市群中尽管有两大直辖市(其中一个还是首都),但由于周边城市规模和实力较弱,是影响这一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区域一体化步伐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市区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两个,即北京市和天津市,而GDP在100亿元以下的城市有5个,占了城市个数的38%,在3个区域中比重最大。而长江三角洲不但有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同时围绕上海,还有一批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的中小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市区GDP均超过500亿元以上。在这块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这些城市成为推动这一区域产业间合作和升级的基本载体。从人均GDP水平看,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市区人均GDP在两万元以下的城市就有9个,占了城市个数的69%。而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均在4万元以上的城市有5个,其余5个城市均在两万元以上。由于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使得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

解读3 行政壁垒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阻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行政壁垒严重。我国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一直以行政区为基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很高,加之实行以“分灶吃饭”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更从利益上刺激了地方对经济的控制。在这种体制下,各地政府发展经济中更多地以自身角度出发就不奇怪了。京津冀区域两大直辖市和一个河北省,理论上说,京津应对河北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京津两大城市合起来的力量要比上海大,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北京和天津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两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要在一起谈合作非常困难。而河北省的区域被两大直辖市从中间隔开,南北经济联系很难建立起来,想依托北京发展,却还未发展到北京和天津需要的程度。相反,在这一区域内,北京和天津对周围地区的资源有着极强的吸纳作用,从而形成所谓的“极化效应”,严重抑制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尽管目前这一区域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在一些领域开展了一些实质性的活动,如北京与天津港口开始直通、开展旅游区域合作等。但是由于京津冀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步伐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的产业和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还需要在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而目前各方更多关心的是各自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北京的出海口问题,天津市的石化工业发展的问题,河北省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在打破行政体制束缚的条件下予以解决,因此,通过高层次的区域规划对这一地区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本区域的各类城市也必须抛开思想认识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旧有观念,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大的视角上认识自身发展所处的环境,准确定位,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京津冀经济的辉煌。

解读4 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潜力大

3个城市群都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他们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易于进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很多省市,对内对外交通都很便利,具有发达的水系,陆上交通和对外沟通能力较强。但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对外开放步伐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稍弱一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受惠地区,得改革开放的先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形成的最早地区。而京津冀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公有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3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及区域条件的影响,其工业发展基础和区域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三角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中形成了以发展乡镇企业、家庭私营工商业为突破口的内生型发展模式。珠三角主要通过引进外资特别是港澳地区的轻型制造业,利用外部资本与技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选择了外部资本筹措推动型的区域发展模式。长三角地区选择内生型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改革开放相对滞后于珠三角地区。而珠三角地区比邻港澳,成为港澳资本、技术进入与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而京津冀则仍是以国有经济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未来这一区域的发展要更加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样才有助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下形成更加紧密的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

京津冀产业发展具有较雄厚的基础,尤其在机械电子、钢铁、石化、汽车等领域,在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过程中,这些产业将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首都经济的影响,这一区域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方面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为高新技术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做出贡献。但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产业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尤其是大耗水、大耗能、污染较高的产业如何转移和分工定位的问题。

京津冀的城市规模结构与其城市发展水平不相一致,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的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的差距比较明显,京津冀核心城市在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京津冀城市群中由于缺乏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的支撑,表现为虽然城市数量较多,但在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上与长三角和珠三角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要形成区域间紧密的合作关系,还必须在提高中小城市的经济实力方面下功夫。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