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关于我们 > 地名地理
地名地理

初冬藏春时间: 2018-11-21信息来源:《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19日) 作者:潘世策 责编:万山


  深秋初冬交际时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黄了山谷,红了树梢,远远望去,山野像一个金色的海洋。金波荡漾,层林尽染,阳光灿烂的温馨总在身边缭绕,天地间铺展开一幅收获的画卷。

  中国曾在较长时间里使用“夏历”,将十月作为一年之开始,称为“阳”,习惯上把农历十月叫“小阳春”。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小阳春便指农历十月。“小阳春”只有一个月时间,即立冬至小雪节令,有些地区这段时间温暖如春,一些果树会花开二次,呈现出好似阳春三月的天气。

  据记载,“小阳春”中的“阳”字,是古代历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古代诗文中也常会用这个“阳”字表示“时间”。比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使用“阳春”、“阳月”、“端阳”等词语。作为“表示时间”的字,“阳”可以纪年、纪日,也可以表示“一段时间”,看起来很是复杂,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一,与“阳气”有关。古人认为:气候的冷暖与天气的阴阳变化紧密相关。一年中“阳气”变化最为活跃的月份有六个,即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和四月,所以这六个月份称之为“阳月”。农历十月份节气从“立冬”到“小雪”叫“小阳春”。“冬至”以后到“立春”之前这段时间,由于“阳气”初动,所以叫“初阳岁”。

  其二,与数字有关。按照《周易》的“阴阳论”,“奇数”对应“天”,属“阳”,象征吉祥和幸福;“偶数”对应“地”,属“阴”,有“阴冷”和“不祥”的含义。数字“五”和“九”为“阳”,故称五月为“端阳月”,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其三,取其反义。古人认为:从农历五月起,阳气越来越弱,阴气越来越盛,至十月阴盛有序。汉代人董仲舒《冰雹对》中说:“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故谓之阳月。”明代人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则从“物候学”上做了进一步解释:“十月有阳月之称,即天地之气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花)者,俗谓之小阳春。”

  “小阳春”的午后,天空湛蓝,一束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轻柔而均匀地洒在身上。斟满一盏香茗,随手翻几页《古词诗画》,在经历春华、夏晖、秋实之后慢慢品位冬韵。起身眺望远山,层层叠叠的群山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河,农家袅袅的炊烟,山脚下的荒村古屋,土坯泥墙上古朴的颜色,似一帧宁静的画面,自然而又舒畅。

  深秋的阳光里,黄叶翩翩起舞,天地间犹如一幅灵动的画,显得浓郁氤氲,飒飒秋风中怒放着菊花,五彩菊花垂下眼帘享受爱的抚摸。人字形的大雁悠然飞过天际,喜鹊在树梢上唱着歌谣,云淡风轻,缓缓拂面,光阴恬静而美好。人的心头,温暖的情愫慢慢沉淀,那些人和事在阳光里暖暖地浮现脑海,像在吟读一首美轮美奂的散文诗,奔放所有的热情,讴歌最美的华章,坚守一份坦然、一份执着、一份宁静、一份恬淡,独享光阴中的悲喜与沉浮。

  每每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深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神伤。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相比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十月“小阳春”,若你也喜欢初冬里的温暖,请走出来,轻盈拥抱阳光,在色彩斑斓的阳光里栽种春天,在初冬的阳光里,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