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战略路径研究时间: 2018-08-12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4期 作者:姜长云 责编:qgy 张子

党的十九大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方向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圳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在培育创新驱动和质量引领能力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打下了扎实基础,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部分领域,深圳市已经实现了对全球先进水平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飞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深圳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增强对全球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并跑”和“领跑”的能力,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深圳的神圣使命。但在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方面,深圳也面临着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对标国际一流的高质量创新经济体,深圳仍存在较大差距。展望2035年,推进深圳市跨入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正视机遇挑战,有效化解痛点难点,以富有智慧和前瞻的战略思路,科学谋划切实有效的战略路径。


一、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基本特征

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普遍具有“四高一好一强”的特征,即经济体系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展质量高、创新主体活跃度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创新环境好、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和美国硅谷、欧洲比荷德高科技铁三角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等跨区域产业集聚区,都是所处时代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典范。综合分析这些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1. 经济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密度达到全球或全国领先水平

与后发的新兴经济体相比,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各项制度逐渐完备,要素价格位居高位,很难再现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2016年,洛杉矶、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GDP增速均在3%以内,纽约更是低于1%;但人均GDP均位居世界城市前列,地均GDP普遍在2万美元/平方公里以上。东京和新加坡地均GDP甚至超过了4万美元/平方公里,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高,产业结构也多以第三产业为主,纽约、中国香港、东京、洛杉矶等城市服务业占比均在85%以上,经济发展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2. 拥有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价值链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高

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提升产业价值链提供了雄厚底蕴,也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能级提供了强劲支撑。如纽约和伦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金融中心,洛杉矶是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位居全美第一,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服务和航运中心,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业等发达程度位居全球城市前列。班加罗尔不仅是印度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且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

3.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城市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区域特色化明显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收入消费群体规模的扩大,不仅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日益旺盛的动力源,为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区域特色化的品质消费之都提供了坚实的本地化消费支撑,也为广聚全球中高端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磁场”。伦敦被选为2011年全球时尚之都,纽约拥有世界知名的文化艺术中心和第五大道等时尚走廊,洛杉矶在娱乐产业和体育运动方面全球闻名,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香港,曾是全球最安全、最富裕、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和购物天堂等美誉。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硅谷涌现了大量的造富神话,许多具有全球影响的科技富翁都有在硅谷创新创业的历史,硅谷的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均居美国之首,2013年高级软件工程师的最低年薪就达到了16.5万美元。

4. 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级高,位居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前沿

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还是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往往都居于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前沿,甚至在优势领域处于世界创新策源地的位置。这些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创新,往往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级高,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市场驱动型特征显著,许多创新型企业和服务平台成为产业发展和资源、要素流动的领航者。三是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深度良性互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市场化、产业化能力强。

5. 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发达,拥有健全的创新生态和制度环境

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不仅是创新生态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增强产业和城市的创新能力提供雄厚的底蕴和坚实的支撑,还可以为高收入居民的投资和理财活动提供有效的渠道和风险分散机制。如硅谷的风险投资约占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求新求异、支持叛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以人为本、协同合作和移民文化,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平等、宽松、自由的创新文化,与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制度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硅谷产学互动的有效组织模式,与硅谷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

6. 区域开放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

许多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凭借其现代化、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的竞争和合作中占据主动。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拓宽了提升产业价值链的空间,也为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凝聚市场和更好地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广阔舞台。如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集中了全世界最多的银行,其中绝大多数为外国银行。香港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经济自由度世界第一,在营商自由、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持续冠绝全球。纽约、东京等城市在迈向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进程中,都注重优化与周边区域的功能组合关系,在核心城市与作为其经济腹地且实力雄厚的大中城市之间构建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全球化时代产业组织及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二、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现实基础

1. 经济发展的先行优势日益彰显,高收入、高消费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迅速凸显。“十二五”时期,深圳市GDP年均增长9.6%,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领跑全国。2016年,全市GDP达到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经济总量接近香港、新加坡;人均GDP突破2.5万美元,位居全国地市之首,经济密度远超北上广等国内大城市,接近大纽约都会区;科技进步贡献率6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6.42亿元,均居全国前列。二是居民收入高水平特征不断强化。据调研,深圳上市公司高管年薪长期领跑全国一线城市,2016年华为员工人均薪酬接近60万元,2017年仅上半年腾讯员工的人均薪酬就接近40万元。2016年深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9757元,折算月薪为7480元,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三是以时尚化、品质化、体验化为特征的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提速。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80.61元,恩格尔系数为30.5%,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为27.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速,龙头引领作用迅速凸显

一是新兴产业加速扩张。从2012年到2016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由3878.22亿元增加到7847.72亿元,年均递增25.6%,占GDP比重由29.9%提高到4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42.5%提高到约53%。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2016年,深圳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0.1∶39.5∶60.5,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和服务经济时代。全市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2012—2016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2016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274.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2%。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高端化特征日益显著。2016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7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4.8%,再创历史新高,规模和占比均超过首尔、新加坡和旧金山,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金融中心功能不断强化。三是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引领作用迅速凸显。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增加值分别占珠三角地区的20.6%和28.2%;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位居珠三角地区首位。

3. 整体创新能力突出,各类创新主体活跃高效

近年来,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2017年仲量联行发布的《全球城市发展动力指数》中,凭借“拥有世界范围内增长最迅速的科技公司”,深圳市位居全球第22位,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接近全球领先的以色列(4.25%,全球第一)和韩国(4.23%,全球第二)。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驱动型创新特色鲜明。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计实有商事主体(企业及个体户)265.8万户,总量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其中企业占比超过50%。在这些企业中,3万多家是科技型企业,8037家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大疆科技、柔宇科技等一批高成长的创新型企业正成为深圳企业的新名片,华为、腾讯等20多家龙头企业正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推动深圳产业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二是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深圳致力于推动各类创新研发平台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是2012年之前累计量的2.6倍。同时,深圳不断强化“创客之都”基础,创客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130家创客空间、62家创客服务平台和237家创业孵化载体,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和深圳国际创客周,高交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IT和BT领袖峰会等平台功能不断提升,现已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4. 移民城市的人口结构特征日益彰显,高端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一是移民城市开放、包容、创新、活力等特征持续强化。长期以来,外来非户籍人口构成了深圳市人口结构的主体。2014—2016年全市人口年均增长3.9%,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1190.84万人,在一线城市严控人口增长的背景下,深圳对外来移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人口增速连续两年保持第一。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6249人,确认海外“孔雀计划”人才1996人;全市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5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44.1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0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1.6万人。2016年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8.09万人,创历史新高。


三、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面临的痛点难点

对标硅谷、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深圳市要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过度依赖极少数企业,“引领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研发投入主体结构脆弱。虽然深圳市总体的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但主要集中在华为、中兴等少数企业。2016年华为、中兴等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94%。随着华为研发活动全球化布局的推进,特别是华为将部分研发机构外迁东莞,深圳市创新光环严重“借光”华为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二是世界级企业偏少。深圳市拥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只有60多家,不足香港的1/20、新加坡的1/70,新加坡还拥有300多家全球500强公司的亚太总部。三是国家级院所偏少。对标国际上较为著名的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缺少在创新能力方面富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大院大所是深圳的明显短板。优质高等教育和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深圳市的源头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四是“引领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迄今为止,深圳的创新主要以“追赶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真正原创性、首创性重大创新不多。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总体上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但与思科、苹果、谷歌等美国创新型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 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有待突破

一是发展空间非常紧缺。深圳市土地面积仅相当于北京的1/8、上海及广州的1/3,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基本饱和,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50%,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二是高房价导致生活和创业成本持续攀升。2015年硅谷房产均价约为83万美元一套,相当于年人均收入的10.5倍,同期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达到50—70倍。这不仅不利于深圳继续吸引吸纳国内外移民及国际创新资源,还容易驱使现有创新创业人才“外流”,推动经济虚拟化、泡沫化。三是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仍有待突破。从粤港澳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格局,生产要素的低成本跨境流动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香港政治生态的不确定性变化更会影响深港的深度合作。从广东省层面看,深圳的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实力并不匹配,“广深之争”由来已久,深圳市与周边城市的创新资源整合互动相对不足,一些领域同质竞争、资源错配现象仍然存在。

3. 新经济与旧规制冲突频现,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新经济与旧规制冲突频现。深圳市创新创业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许多创新创业活动已达到现有体制机制所能提供的“天花板”,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需要突破旧规制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上级政府的“特批”或上位法律的突破。二是政策法规建设滞后。深圳市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激励自主创新等出台了不少政策,但相关政策指导性和规范性仍显不足。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例,有的改革力度不够,如对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申请门槛高、申办流程长、发放数量少,导致很多外国留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留在深圳就业以科研院所改革为例,仍面临“定位不清晰”“前景不明朗”“扶持政策不惠及”等瓶颈制约,存在财政经费支持不足、“体制内”编制及职称指标不够等普遍问题。三是创业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虽然深圳市VC/PE机构的发展在全国领先,但在总体上仍明显逊色于硅谷等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如2015年深圳市吸引风险投资额131.5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0.17%;同期硅谷吸引风险投资额为111.3亿美元,占美国比重高达42%。此外,深圳市在金融衍生品、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也落后于新加坡、纽约、伦敦、香港等全球性金融中心。

4. 人口总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偏低,配套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人口总体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相距甚远。从人口学历结构看,2015年深圳市初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0%,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22.7%,远低于硅谷、香港、新加坡等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如硅谷该比例为48%。这说明深圳市虽然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总体较强,但对外来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仍是突出问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是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型人才稀缺,与此有密切关系。2015年深圳市院士和“千人计划”共166人,不及北京(1800人)的1/10、上海(691人)的1/4,与南京(258人)、苏州(约200人)相比也有差距,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数仅为北京(4000人)的12.7%。二是人才国际化水平偏低。从常住外国人比重来看,2015年深圳约为0.2%,低于北京的1%、上海的0.73%、广州的0.36%,更远低于硅谷(37.4%)、纽约(36%)、新加坡(33%)等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从取得有效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专家数量看,深圳仅有3300人,低于上海的6240人、北京的4986人。从留学回国人员数量看,深圳仅6万人,远低于北京的15万人、上海的12万人。三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配套环境有待改善。深圳市政府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5%和3.9%,同期新加坡政府这两项比重分别为23.3%和15.5%。在医疗方面,深圳市“三甲”医院仅有12家,远低于北上广(均在30家以上);深圳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3.5张,仅分别为北京和广州的3/5、上海的2/5。在教育方面,深圳市基础教育公办小学缺口比例达1/3,升入公办普高的比例仅为47%。

5. 城市定位及发展路径不够清晰,跨越提升有待破题

近年来,深圳市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努力向更高发展阶段跨越提升,但城市定位及发展路径尚不清晰。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圳提出努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正在编制的最新一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出,深圳要积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创新城市、宜居幸福城市;新一届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深圳城市定位过多过杂且发展路径不清晰,特别是关于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以及指标体系还需要探索和破题,从改革开放试验区跨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转型路径如何选择仍存在巨大困难。

6. 居民高端消费外流严重,消费市场整合能力不足

一是时尚精品消费平台不足。据第三方机构调查,2015年深圳市居民境外消费额超过1300亿元,约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高端消费外流呈现加速趋势。时尚精品消费平台不足,导致本地高收入群体高端消费外流,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品质进而汇聚全球创新型人才。二是消费市场整合能力不足。目前,深圳市服务业发展在规模能级、区域协调、支撑体系、对外拓展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全市人均GDP已达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服务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60%,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深圳市支撑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有待完善,服务业部分领域的部门、行业垄断问题仍然较重,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引领指导和监管作用尚未充分体现,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配套措施亟需跟进,如保税消费和免税店建设严重不足。


四、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总体要求

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战略选择和决策部署,应将贯彻这个战略构想有效融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战略行动,科学把握深圳乃至全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突出提升深圳市在推进创新驱动方面的领导地位、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样板地位、在培育创新生态方面的先行地位。

1. 战略思路和战略取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战略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前瞻未来,以提升全球开放、合作、创新能级为总牵引,以提升同粤港澳城市群的开放合作为主依托,突出发挥领军企业的引擎作用、创新型企业的主角作用、行业组织的带动作用、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率先培育链接全球、引领发展、彰显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富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中心,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的品质消费之都,着力培育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国际领先且有利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体系、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努力打造新时代具有全球影响、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更好地发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领头雁”的作用。

全球领先的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主攻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突出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和引领创新。积极吸引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或借鉴其经验,打造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转移转化机构集聚地。推进企业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资源整合、要素集成、市场凝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世界级、领袖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商业模式新的行业隐形冠军。

亚洲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领航区。建设亚洲领先的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推进众创空间向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创新高地,亚太地区科技金融中心,率先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事业聚人、环境聚人能力,集聚一批战略型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和行业领袖人才。营造全球领先、亚洲特色、蓬勃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富有魅力的宜创宜居宜业环境,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对标国际的收入增长和品质消费先锋区。打造全球顶级、特色鲜明的财富集聚中心。创新精英阶层的收入水平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汇聚一批年薪百万、能冠全球的创新从业者。居民收入增速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全球创新型经济体前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消费国际化、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2. 战略目标与战略愿景

力争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深圳建成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创新资源密集区、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先行区、高收入群体和高创新人才集聚区,形成全球先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品质化创新之都。

2025年,一批领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模与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国际产业标准和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和产业化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3。在信息通信技术、生命健康、绿色经济等领域建成一批世界级、领袖型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5%,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接近国际一流城市水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协调互动。形成更加优越的适应创新型人才的生产生活环境。

2030年,初步建成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世界潮流,信息网络、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位居全球产业链高端,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全社会研发强度保持世界顶级水平,人均GDP、居民收入和消费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标准,具有深圳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35年,全面建成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形成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生态建设“深圳方案”。建成产业化能力强、市场化环境优、国际化程度高的“中国硅谷”。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系发达,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前列。


五、深圳市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的战略路径

深圳迈向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要在以下8个方面实施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1. 培育链接全球、引领发展、包容多元、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机遇,顺应粤港澳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历史潮流,促进区域内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打造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一要打造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紧密跟踪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核心产业跨越发展,前瞻布局前沿高端领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融合共生的信息产业集群。二要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服务业与文化、科技、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引领创新、支撑发展和辐射带动的能力。三要打造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充分利用粤港澳地区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提高产品价值含量,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两端延伸。

2. 加快建设对标国际、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收入增长和品质消费先锋区

把握现代商贸模式变革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围绕提升品质消费供给质量和效率,以消费环境改善带动消费潜力释放,培育商贸流通新模式新业态,扩大商贸流通对内对外开放,以新标准、新产品及高质量促进新需求,加快建设展示时尚、引领潮流的国际商业中心和消费目的地,打造成为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的品质消费之都,为深圳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提供战略支撑。一要强化高品质消费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商业布局,构建“国际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特色商业街区”有机衔接实体消费商业体系及“国际商贸功能区—市级商贸功能区”有序链接的商贸批发体系,形成以消费升级需求为中心的“多层级实体商业+互联网商业”的新型商贸流通体系。二要培育现代商贸新模式新业态。以罗湖“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福田中心商业区为重点,构建智慧商圈标准化服务体系,实现商业中心区配套管理服务智能化。三要发展国际化高端商业。以罗湖“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太子湾国际滨海商业中心为引领,引入国际商业品牌,扩展高端商业空间,创建国家消费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先行区和新消费引领作用示范区。

3. 打造重点突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

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健全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促进政、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和高效互动,打通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率先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价值纽带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努力打造全球顶尖的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首选地。一要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结合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深圳先进院等成功建设案例,进一步总结已获得较好实践效果的“四位一体”“三无”(即无行政级别、无运行经费、无编制)“四不像”管理模式等经验,借鉴浙江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新模式,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打破常规、创新机制,鼓励社会各类机构再建设一批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二要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制。加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明确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加强市场化运营能力建设。三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允许协议确定科技成果交易和作价入股价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提高科技成果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重,落实技术人员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四要打造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包转化基地。鼓励深圳高新区及各区(新区)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园,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进行转移转化,在新兴产业领域转化应用一批国家科技成果包技术,打造国家技术转移转化集聚区和跨国技术转移战略高地。五要加大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力度。支持设立深圳知识产权法院,建立重点产业和重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担保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并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将故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4. 夯实产业引领、能力本位、适用为重的教育培训体系

把握中国由“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大趋势,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创新驱动能力建设的中高端人力资源队伍。一要打造创新创业培训高地。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政策链等“五链”融合,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众创空间,扶持一批服务完善的支撑平台,集聚一批创新活跃的高端创客,培育一批活力迸发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双创新模式。二要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顺应打造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三要构建与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相呼应的高等院校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推动现有高校加快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加快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省市共建,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湖大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四要进一步提升包容创新的移民文化。借鉴国际经验,深化面向全球开放的制度创新和改革试验,拓展提升开放空间,促进开放、发展、增加市民可获得感的良性循环,巩固和升级包容创新的移民文化。

5. 有效集聚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实干家和富有创业能力的创新思想家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方针,筑牢创新根基,着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适用为重、共享发展、开放包容的人才结构。加速集聚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集聚地,创新创业人才交流提升的“乐土”。促进一批战略型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和行业领袖人才脱颖而出,为形成居于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前沿的大学、研发机构和独角兽企业提供强劲支撑。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培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要创新人才举荐和评价制度。完善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维度评价标准,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市场认定机制,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多维度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积分制认定办法。三要完善人才服务配套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探索建立新型人才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加大人才住房供给,加大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配租配售力度,给予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四要建设前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出入境居留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实施公安部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并涉及外国人签证、停留居留证件、永久居留证签发等16项出入境政策措施。

6. 创新现代产业监管方式和新兴产业监管理念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机遇,依托深圳及香港产业发展基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的需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顺应分享经济、大数据、互联网教育、细胞治疗等新兴行业发展需求的监管模式。一要积极探索信息经济领域新监管模式。争取建设信息经济示范市,顺应分享经济、大数据、互联网教育等新经济形态发展需求,创新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税收保险等思维方式,突破相关政策制约,探索促进信息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则和管理机制,打造信息经济高地。二要加快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先行试验区。力争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区建设国家生命健康产业试验区,实施生命健康“大科学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基因检测等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应用推广,支持人成体干细胞、免疫细胞等先进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索相关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三要大力开展金融领域服务模式和监管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加大金融领域服务模式和监管创新改革的试验力度。争取新设以服务科技创新为主的民营银行,建立灵活的运作、考核和分配机制,探索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银行信贷产品,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

7. 纵深构建开放包容、分工协作、互惠共赢的区域竞合关系

始终在全球坐标系下谋划开放布局,把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积极谋划新时期新背景下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以区域协同联动为支撑,实现更高水平内外联动和双向开放。一要拓展深港澳紧密合作新空间。建设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开展产学研深度对外合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吸引香港乃至世界一流大学与深圳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加强与澳门在文化创意、特色金融、旅游等领域合作,联手开拓葡语国家市场。二要开创与内陆腹地经济合作新局面。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建设若干跨区域共建的低碳发展合作试验区和产业园区。深化深圳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其他战略区域的合作,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拓展发展空间。三要建设“一带一路”重要开放枢纽。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产业的创新合作,加快与沿线国家产业融合和互补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数据中心和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海上丝绸之路科技合作与转化中心,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多港联动,打造设施先进、水平一流的国际空港。推进中国(深圳)—越南(海防)经贸合作区、招商局中白商贸物流园区等重点中外合作园区建设。

8. 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高质量的创新基础设施

一要加快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先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硬件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基因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设药物研发、产业化、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要超前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规划建设未来网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和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建设,加快建设深圳综合细胞库、区域细胞制备中心。聚焦产业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载体落户深圳。三要建设全域覆盖的高速网络设施。推进4G网络深度覆盖和演进升级,加快5G试验网建设并启动商用,强化公共区域免费无线局域网高速和广域连续覆盖。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超前布局和商用。加快“三网”融合进程,推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国际互联互通合作,建设前海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深度参与国家多轨道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探索气球、飞艇等高空覆盖新方式,推动空天地网络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