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时间: 2022-10-24信息来源:《工友》2014年第3期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工厂,来到城市,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虽然在统计数据上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但身份问题没有解决,家属没有进城,未能享受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农民工已进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转换的后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父兄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受到农业生产的训练,他们生活在农村,但他们没有从事过艰苦的农业生产。他们的文化程度整体上有所提高,读书到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城市“打工”,有的初中毕业便踏着父兄的足迹进入城市。比起农村他们更习惯城市的生活,他们不再牵挂老家的土地,农忙时期不再回家收秋种麦,土地由“老爸”、“老妈”耕种或者将土地委托邻居或亲友耕种。这种做法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新生代农民工”从进城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想过再回到农村,他们是城镇化的坚定支持者。

 当然,他们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进入城市,更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进入大城市,但他们是最有可能进入城镇的群体,因为在他们的家庭中,已经有一个或两个人在城市就业,已具备到城市(镇)生活的基本条件。他们中有许多人梦寐以求成为城市人,以摆脱“城市边缘人”或“两栖人”的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工业化催生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大潮,这不是中国的特色,早期的英国、美国,后来的拉美、东亚四小龙都是这样。但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职业上发生了转换,可是他们没有获得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制度性安排。农民工进城打工,在使城市漂亮起来的背后,受歧视、报酬过低、权益得不到保障、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等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他们不敢拔掉农村的“根”,那里有承包地、有宅基地、有不错的住房、有妻子儿女,那里还有无论走多远都甩不掉的“农村户口”。这是城市化不彻底的结果,也是未来城市化的最大障碍。

农民工的报酬

 农民工的报酬过低,只能满足自己的温饱,却很难满足其家属在城里的支出。农民只身到城里打工,家属和子女留在老家,并非他们不想生活在城里,其根本原因是劳动报酬过低。据了解,同样辛苦的工作,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普遍要比务工地社会平均工资低很多。由于劳动力供给充裕,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报酬增长极为缓慢。马克思曾经分析过,工人的报酬不仅包括工人个人的消费及提高自身能力的费用,还应包括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这部分费用是在城市的生活支出而非在农村的生活支出。但农民工的报酬中基本不包括这一部分,他们没有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其留在农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外向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却付出了农民工建立健全家庭的代价。

 问题是劳动力成本是否构成产品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劳动力报酬的弹性到底是多大?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美国劳动者的报酬是中国劳动者报酬的十倍以上,假如将中国农民工的报酬提高一倍,不会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由于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低,得益的是发达国家的居民,他们消费了无比便宜的产品,导致了无比严重的浪费,如一次性袜子、一次性打火机、一次性内衣,甚至一次性西装。中国企业耗费了本来就短缺的能源,占用了本已不多的农田,污染了水源和大气,给农民工很低的报酬,却给发达国家的居民做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将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作为剩余价值留给资本家,而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报酬用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没有将农民工的必要劳动时间支付给农民工,令人匪夷所思。现在,农民工的报酬变成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农民入住城市的最大障碍。如果农民工的报酬不能得到提高,农民进城工作和生活的欲望将大打折扣,那就不仅是“民工荒”的问题,还会延缓城镇化进程与现代化进程。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至今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现在探究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什么迟至今日仍未建立,我们发现,是具有话语权的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问题。把农民工进城只是看作权宜之计,并未将其作为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他们认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就是土地,就是一亩三分承包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社会保障资料。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就回家种田,承包地和宅基地就是农民工的保障。农民工输入地的政府也设想,农民工年轻时来城市打工,年龄大时再回到农村种田或养老。

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很多农民工返乡。假如有失业保障,就不用返乡。企业为了躲避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减少用工或解雇一部分职工,都是无奈之举。但当地政府对待被解雇的农民工应像对待本地市民一样,发放失业保险金或救济金,使他们能找到新的工作。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资金非常充裕,拿出一部分支助农民工,既能解决农民工的生活困难,又能够扩大内需,繁荣当地经济。如果当地政府放任不管,他们回到原籍,不仅会更加困难,而且会对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带来很大压力,严重的话会影响社会稳定。

 金融危机来了,农民工可以“挥之即去”,但能否“召之即来”却很难说。现在金融危机过去了,当企业得到新的订单时,农民工出现短缺,于是便催生了所谓的“民工荒”。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