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时间: 2016-06-21信息来源: 作者:方枪枪 责编:ws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群内劳动力自由流动。推行居住证制度,成都、重庆实行积分制有序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其他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公布。
 
  5月4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的《规划》明确,成渝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建设人居环境,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围绕上述总体定位,《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要实现多项突破,包括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以及美丽中国的先行区等。
 
  除了发展定位,《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发挥重庆和成都双核带动功能,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重点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关于城市规模结构,《规划》提出,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建设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为支撑,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提出,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宝成—成昆发展轴带向北和向南辐射的空间节点;把南充打造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发展;把泸州、宜宾打造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南丘陵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发展。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规划》提出,强化江津、德阳等在重庆、成都都市圈中的协作配套功能,发挥遂宁、大足等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对成渝主轴的支撑作用,完善自贡、达州等城市在城镇密集区发展中的支点作用。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规划》提出,以县城和发展潜力较大的特大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探索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关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提出,优先建设城际交通网络。共同加快建设兰渝铁路、成渝高速铁路。启动渝昆铁路前期工作,规划重庆至达州、达州至开县至万州等城际铁路。加快成安渝高速、重庆至广安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
 
  在机场布局方面,《规划》提出,强化成都和重庆航空枢纽功能,新建成都新机场和乐山机场,扩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机场,迁建泸州、宜宾、达州机场,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优化航线网络,适度提高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
 
  此外,《规划》还提出,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发展重庆、成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建设泸州、南充、万州、涪陵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运行效率。
 
  成都重庆推行居住证制度
 
  关于生态共建环境共治,《规划》提出,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必须严格保护水土资源,严格控制城市边界无序扩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关于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规划》提出,建立要素市场一体化管理机制。具体包括推进资本市场一体化,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等。《规划》明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群内劳动力自由流动。推行居住证制度,成都、重庆实行积分制有序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其他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探索成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鼓励一批农民带着集体资产股份成为新型市民。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借鉴欧盟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运作经验,鼓励各城市根据实际需求研究设立“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促进川渝两省市联席会议议定的城市群建设事项落实。建立城市群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选择嘉陵江等上下游环境目标清晰、利益关系清楚、合作意愿强烈的流域、跨区县生态保护地区等开展区域性横向生态补偿试点。
 
  国家发改委在通知中表示,加快成渝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新路径,对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契合互动,释放中西部地区巨大内需潜力,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