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网情纵览 > 历届中国区域学会活动
历届中国区域学会活动

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时间: 2015-09-26信息来源: 作者:qgy 责编:


 区域战略成中国经济新动力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升级,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缓速发展的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活跃时期,呈现出一些新动向。

  为深入研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央民族大学共同举办了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与会官员专家学者表示,以“一带一路”为首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克服困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深入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分类指导、因区施策,把各地区的发展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表示,在经济全球化3.0时代,区域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一定会产生新的格局。在新格局下,需要建立经济开放的新体制,形成国际利益共同体,需要新的全球思维来适应新时代。

  “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艰难,亟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在主题演讲中阐述道,第一次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一个衰落的国家。第二次全球化过程是霸权主义时代,在这一时期的前期中国拒绝全球化,后期融入全球化,从中获益。如今,世界正在进入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时代,霸权主义难以维持,各利益单元越来越相互交错,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结构也更复杂。

  金碚指出,在全球化3.0时代,区域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一定会产生新的格局。在新格局下,需要建立经济开放的新体制,形成国际利益共同体,需要新的全球思维来适应新时代。

  在此背景下,全球要制定什么样的秩序才能符合世界发展呢?金碚认为,世界大国与全世界利益相关性很高,维护世界和平或均势,让经济全球化顺利展开,应该由大国共同管控世界秩序,而中国至少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表明中国战略利益边界在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化新时代的区域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将我国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的要求与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接,这样既能够更好的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使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落到实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则表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开放具有新的特点,开放空间重点指向有大的转变。“一带一路”重点指向西向开放,过去重点指向东部沿海出海权,未来开放格局下内陆和延边将成为新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内陆和延边地区的开放发展。

  “走出去”助推国际产能合作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大幅增长,其中基建、能源、文化旅游、新兴产业和金融等领域正逐渐成为投资热点。

  陈耀认为,“一带一路”未来不仅仅是卖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产能的转移,中国的优质富余产能转移会引领国际产能转移的新趋势,助推国际产能合作。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早在今年5月,国务院就公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等12个行业作为重点,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8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合计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33%,“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增长速度”。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也在提速推进。1~8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665份,新签合同额544.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5%,同比增长33%;完成营业额386.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3.6%,同比增长4.6%。相比而言,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速为27.6%

   “一带一路”的推进也给中国国内对接省份带来新的经济动力。上半年,“一带一路”涉及的中国18省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792.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56.2%,增速达27.8%,超过全国平均增幅14.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2.6%37.6%,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陈耀表示,过去的开放主要是吸引外资,现在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资本输入为主到现在“走出去”,准确的讲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基本上与“引进来”的规模平衡。未来的GDP可能更多强调GNPGNP甚至要大于GDP,使得中国人在海外投资更多资产。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提出,过去是“引进来”,现在是要“走出去”。“引进来”容易,“走出去”不容易,要想“走出去”,必须要开展国际合作,相邻的国家更需要合作。开放合作得有目的,要有较好的回报,要坚持互利共赢,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不能把种粮食的地方种机器

  具体到“一带一路”在国内区域战略发展中的作用,与会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将与其他区域战略协同作用于新时期中国各区域的发展。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重要战略陆续推出,国家重点组织制定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规划的特点明显体现出来并取得积极成效。”范恒山指出。

  张军扩表示,新提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不是对之前的替代和否定,而是在前面形成的总体战略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加强,是有效的落实和进一步的加强。过去国内各区域板块发展问题没有放在国家总体开放大背景下考虑,也没有能从国家总体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要求出发考虑各个区域板块所应该承担的功能。

  范恒山指出,在实施三大战略的同时,必须处理好重点制定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与着力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把国家组织编制区域规划的重点放到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层面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个行政层级的作用,从实际出发,细化区域板块的规划编制,合理缩小区域政策单元,从而使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形成多元组织、全面覆盖、横纵联动、相互支持、一体作用的局面。

  金碚也对此指出,每个地区一定要根据不同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结构,不能同质化,如果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一样的话就是低价竞争,没有出路。“因此要处理好统筹区域空间布局和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的关系。各个地区和区域应当把握各自的区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而国家也必须基于各地的具体情况,统筹进行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但从动态看,一些地区的发展需求则会与国家统筹的区域空间布局的要求产生矛盾:在日益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状态下,原有的地区比较优势可能会转换成比较劣势,也产生了适应外部条件创新发展,构筑新的比较优势的需求与刺激。例如,为了实现快速发展,粮食主产区必然要求“退农进工”,转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范恒山分析认为。

  范恒山因此建议,一方面,各相关地区应在不影响国家统一空间布局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有效利用外部优势,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比如粮食主产区要探索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不能够盲目地把种粮食的地方种机器。另一方面,国家要推动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对那些按照国家统一空间布局发展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的地区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必要的支持。

   本报记者郭少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