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网情纵览 > 历届中国区域学会活动
历届中国区域学会活动

2013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在重庆大足举行时间: 2013-09-27信息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重庆日报记者 责编:qgy


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承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9月14日,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与城乡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大足区召开。


【华龙网】 8:34  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即将开始,敬请期待!

【主持人】 8:3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参会的领导,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 8:35  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与城乡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按照中央的八项规定的要求,我们这次会议做了一些改进,大家拿到的接待指南提出的六方面要求,希望大家理解。本来我们计划有主办单位的致辞环节,按照要求我们取消了这个环节,直接介绍来宾,然后就开始第一阶段的演讲。

【主持人】 8:37  这次会议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下面我介绍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来宾。

【主持人】 8:39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重庆大足区常委,大足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陈廷剑;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大足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蒋牧宸;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南开大学教授,天津滨海新区人大副主任,学会副理事长郝寿义;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北京大学副秘书长杨开忠;河南社会科学院院长、学会副理事长喻新安;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学会副理事长丁任重;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寥元和;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学会常务理事郭华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重庆市委农工委委员、市政府农办副主任高兴明;还有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代表学会对这次具体承办会议的重庆工商大学和大足区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 8:39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阶段的嘉宾演讲。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区域与城乡一体化,第一阶段的演讲嘉宾有三位,一位是大足区重庆大足区常务副区长,他演讲的题目是《新形势下大足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位是金碚,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需要进行市场经济再学习》。第三个演讲的是中国社科院数量研究所所长李平,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城镇化反思,失衡的城市吸纳就业能力》。下面开始第一位演讲嘉宾,大足区常务副区长陈廷剑上台演讲。大家欢迎!


【陈廷剑】 8:4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陈廷剑】 8:40  值此佳节将至,丹桂飘香之际,我们相聚在秀丽的巴岳山下、龙水湖畔,举行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与城乡一体化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大足区委,大足区人民政府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廷剑】 8:41  大足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幅员面积1436平方公里,总人口104万,下辖3个街道、24个镇。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7亿,工业总产值550亿,地方财政收入55.4亿。千百年来,大足人民秉承“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人文精神,在这片被赋予“大丰大足”美好期许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孕育出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与广东阳江、浙江永康鼎足而立的龙水五金和被誉为中国重企工业“摇篮”的双桥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国家5A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景区,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区,国家园林城区等国家级的称号。

【陈廷剑】 8:4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加快实施,大足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区域的空间角度上看,位于成渝之间距离最短,等级最高,通达最快的成渝复线即将在今年年底通车。大足同时进入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都一小时经济圈,直接接受成渝“双核”的辐射。同时伴随着成渝城际客运专线、重庆三环高速西联线的贯通,大足将成为渝西、川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空间布局上与内江、遂宁形成了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的三大支点,与永川、合川构成渝西地区的“铁三角”。

【陈廷剑】 8:47  大足,已经成为发展川渝横向联系的重要节点,既可承接并放大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向成都平原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又与川东、成都平原相衔接,为川渝经济一体化发展做铺垫。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足拥有千年五金文化的积淀,双桥工业基地的厚实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龙水湖,以及国家森林公园玉龙山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大足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陈廷剑】 8:47  从优势来看,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以及西部大开发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战略的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纵深推进,为重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大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那么新大足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着眼把大足打造成为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川渝合作的新门户,同时设立了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被定位为我们重庆市千亿级的经济开发区,成为重庆市1+2+6的重要格局组成部分,以及即将出台的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大足区暨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为大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陈廷剑】 8:47  各位专家尽管近年来大足经济加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但经济总量不大,城市体量较小,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大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机遇与挑战的面前,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和旅游兴区的战略,以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棠新城,大足石刻大景区等七大功能区为载体,深入落实“一统三化两转变”的战略,积极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生态经济城市,民生幸福城市,推动大足全面快速发展。同时在这里,我也真诚地欢迎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会诊。最后,再次祝愿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在足期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



【主持人】 8:48  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所长,综合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金碚演讲!

【金碚】 8:4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刚刚我们秘书长陈耀教授已经代表学会给这次年会的召开做了简短的说明。在这里我也是再次代表学会非常真诚地感谢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来参加今年年会,也感谢重庆工商大学和大足区人民政府和我们一起来主持年会。

【金碚】 8:49  今天,因为来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很多同志都会在这里发言,所以我简短地就一个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需要进行市场经济的再学习》。中国发展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路径,和大多数国家的路径不太一样,当然我们和前苏联以及东欧这些国家有相近之处,但也不一样,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但毕竟不是一条能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可行道路。

【金碚】 8:50  所以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就探讨,除了计划经济之外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经过十年左右的探讨,到了1992年的时候,我们全国就确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所以这三十多年来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和市场经济理念的形成是高度相关的。我们中国从一个市场计划经济国家走向市场经济国家,什么是市场经济?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发展通过市场经济制度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以说中国人一直在不断的探讨和学习,而且在实践中间不断探讨和学习。刚刚引入市场经济的时候,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志都会知道,但是这个合作当年西方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间有类似之处。也就是说在发展市场经济之前,我们一般认为人是不应该追求财富的。

【金碚】 8:51  在西方国家,以往是认为追求财富是不道德的。就像《圣经》上说的,富人要进天堂就和骆驼要钻进了针眼那么困难。意思就是说你进不了天堂,你不应该拥有财富。后来西欧进行了宗教革命,就改变了这样一个观念。说追求财富是正当的,是上帝的旨意。这个过程在中国有类似之处,在市场经济之前,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年轻的时候都认为人不应该追求个人利益,企业不应该追求利润,企业追求利润是不对的。所以那个时候西方的学者,我们刚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来到中国,就说中国没有企业,因为你们这些工厂只是完成指令性的计划指标,你们不追求利润,你们要干什么呢,你们不是企业。

【金碚】 8:51  走入市场经济道路之后,这个观念就被逐渐的突破,首先突破人是有自己个人的利益的,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正当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工作做多了以后发奖金,发工资是不对的,说是金钱主义,工作好了为什么要给你发奖金呢,现在我们已经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是要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是要通过追求利益来实现推动经济增长的这样一个目标。这是市场经济最粗浅的意识或者理念。立刻就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再学习,在当年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怎么理解市场经济。

【金碚】 8:52  第一就是我们可以追求利益,这个利益的主体是谁。第一是个人,个人仅仅追求利益行吗?在座很多搞企业管理的,企业管理都告诉大家企业要做到什么呢,企业管理要做整个企业的人都要为企业的利益努力工作。没有一个企业,在我们的管理学理论研究说我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我们说企业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是利益的目标。当然就有一个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怎么协调的问题。但是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有高于企业利益的主体呢,我们说还有国家,追求国家的强盛,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我们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不是也是市场经济要达到的目标呢?这也是个问题。

【金碚】 8:52  更甚一步,国家分为很多地区,每个地区是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经济学上讲也是。我们看有不同的利益的主体,你在设计体制的时候,或者在思考经济发展过程中间,你考虑的利益主体是谁呢?

【金碚】 8:53  今天我们主要是讲区域,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间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我们区域经济的竞争比其他国家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更加广泛。所以区域之间利益的竞争,也是中国经济三十年高度发展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在考虑利益主体是谁,市场经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金碚】 8:54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利益呢?利益是什么呢?那么市场经济就把这个利益给它简单化,给它抽象了。第一个抽象层次什么东西是对你有利的呢,说物质财富越多,就对你越有利,所以人是追求物质财富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物质财富呢?物质财富怎么衡量呢?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或者经济学,或者统一学的基本假定之说,衡量财富到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计算一下在交换过程中间会形成交换价值的那个东西。凡是不能够交换,凡是在交换过程中间没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忽略掉,这个东西都没法统计。我们只计算交换过程中间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个交换中间有价值的东西就等同于我们要追求的物质财富,把物质财富等同于物质财富越多,我们的利益最大。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逻辑。

【金碚】 8:56  所以我们看,我们追求利益的时候很自然,无论是地区,无论是国家,无论是企业,我们去追求统计上我们叫做GDP,或者叫做GNP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统计的原理就是这个东西可以交换的,如果这座大山,这个山无法交换,就无法统计在经济学的财富里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做饭,如果这个饭是家里自己做的,那不算产生GDP。但是同样是做饭,如果是一个商家他做的,卖给你那个要算在统计GDP。你生产的东西别人觉得有价值,跟你交换之后,这个东西统计在财富的增长里头。

【金碚】 8:56  所以这些东西确实是这么一种机制,我们现在也这么理解一种市场的机制。我是非常浅显来说,这条机制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各个地方之间在追求GDP,我们现在不能完全否认它,这是市场经济的逻辑,如果没有GDP,就没有税收,税收也是来源于这儿。但是这个东西中国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发展到现在这套东西可以说它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它也产生了问题。它产生的问题和我们前面理解的市场经济是相关的,如果你这么理解市场经济,而且我们认为经济学家说你只有这样想问题你才是理性的。

【金碚】 8:56  所以我们经济学家假定人是理性的人,追求自己的经济财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这都是理性的。如果你离开理性的假说,你就会离开市场经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就想十八世纪吧,他写《国富论》的时候差不多已经穷尽了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最深层的逻辑,《国富论》里头讲人是经济人,人怎么样有利于社会,而是要有利于自己,因为有利于自己,才有利于社会。那个东西就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逻辑。

【金碚】 8:58  其实到现在全世界来看,这样的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我把它叫做初级的教程,就是最初级的市场经济的理论。其实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的时候,他更大心血写的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有人说这两本书是完全矛盾的。其实不是,《国富论》涉及到一个理性的逻辑,但是这个理性是工具的理性,实际上在理论上假定你的最大化是你信托工具的最大化,假定财富越多,你就越愉快,越幸福。

【金碚】 8:58  财富并不是幸福,只是假定你有了财富以后,你就会越幸福,财富是你幸福的工具。工具理性的最大化,让你的工具越多,是不是工具越多,你就越幸福呢?不一定。亚当斯密在写《道德情操论》的时候也是讲的是理性,但是讲的是价值理性,你人归根到底是要什么。你追求最大的快乐,这是你最好的价值,当然你相信上帝,你有一个未来来世或者是未来的信仰的价值,就是对你现世来讲。

【金碚】 8:58  在《道德情操论》里面,亚当斯密就说,是不是财富越多,权势越大的人你就越幸福呢?他说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个社会,这既是社会的动力,按照亚当斯密的话说,这是你受到的人类本性的欺骗,你以为那个东西是,他讲了一个很著名的话,他说每个人都高估了财富和权势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你财富少的人,总认为财富多的人硬比我幸福,职位低的人一直认为职位高的人比我幸福。部长认为国家领导人比我更幸福,所以大家去追求社会的等级和权势,财富也是一样。

【金碚】 9:01  亚当斯密说,不是这样的,幸福和痛苦的程度其实是差不多的,只要温饱以上,它对幸福和痛苦的感受是差不多的,所以他说人类不应该简单的去追求工具性的财富,去追求社会的权势,那样的话,你不痛苦。他举了一个例子,好像是说人要是具有很多很多的财富,就像造一个很大很大的宫殿一样,你认为那个东西最幸福,结果宫殿哪一天会倒塌的,意思是一样。这个问题其实很深刻,等到今天我们就在想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地区发展,国家发展,你归根到底,如果我们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讲,确实应该追求增长,追求更大的物质的财富。追求GDP,这好像也没有错。

【金碚】 9:01  如果不是有这么大的GDP,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会有这么大的提高。这个也很重要,但是那个东西不是终极的理性,它只是工具的理性。现在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社会、人民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思考它的价值理性。就是你归根到底是要什么?你为了GDP,你宁可破坏环境吗?你为了财富,你可以宁可可以破坏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提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市场经济的再学习。

【金碚】 9:01  我们看到初级的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理念,到了中国我们要更多的来思考。我把它叫做终极阶段的市场经济,到底是个什么?到底怎么样才是市场经济。这是第二个问题,也是价值,什么是市场经济。

【金碚】 9:03  第三个问题市场经济考虑我怎么样实现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财富的最大化,或者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都什么方式能够实现呢?亚当斯密说通过竞争,这个理念大家都接受,但是竞争是一个什么样的竞争状态呢,我刚刚讲过有不同的主体,有个人、企业、国家他们之间都要竞争,那么公平竞争是哪一个主体之间公平呢?哪个主体之间可以有差别呢?

【金碚】 9:05  那么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可以想想中国,中国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说为了能够获得最大化,经济增长的业绩。我们除了个人之外,我们让企业自主,通过各种办法让企业来自主,当然这个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金碚】 9:05  中国有一个主题,让区域成为一个经济主体,然后让竞争主体有更大的追求财富和动力的条件。但是当时中国是一个计划经济,是一个封闭的经济,那怎么样突破呢?中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园区的政策,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园区,有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去,经济开发区等等这些区。这些地区就作为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间的一个组织上的载体。

【金碚】 9:05  怎么样使得这个区域能够有更大的活力呢?我们给了这些我们希望它快速发展,这个地区给了它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或者特殊政策。这个现象这么广泛的在区域政策上使用这么一种方式,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金碚】 9:07  我们从一开始一些小规模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原来是几十个,后来几百个,遍地开花,都是开发区,这种办法来发展,就是把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利益的主体,让他们来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想问,市场经济是这样的吗?

【金碚】 9:07  这样一种办法适合于中国哪一个发展阶段呢,以后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实际上现在是各个园区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世界的趋势的潮流是什么呢?世界的潮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市场经济的争夺,是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的开放和公平竞争。

【金碚】 9:07  WTO的原则是说所有的国家都要开放海关,然后都要公平的竞争,然后我们讲经济一体化,这样一套逻辑,中国原来不接受,一直到了到本世纪初,我们加入WTO,我们接受了这个原则,这个理念接受了之后,中国在国内并没有完全接受这样的机制,这是国内之间,WTO是干什么的呢?

【金碚】 9:09  规范的不是企业的行为,规范的是国家的行为,是说你国家在经济增长竞争的过程中间,你不可以组织商品进入别的国家,大家要开放。这套逻辑我们接受了,按照这套逻辑冲击国内的体制,在中国的国内还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如果并没有完全借助这套理念,比如说我们还有很多政策,我们叫扶优扶强,扶优扶强不符合WTO原则。

【金碚】 9:09  但是符合什么原则呢?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原则,就是你很弱小,你可以让我做大做强是为了和最大的竞争对手来竞争。但是如果市场经济逻辑下,凭什么政府要扶优扶强呢?你扶优扶强是公平竞争吗?

【金碚】 9:10  你凭什么你对这个地区要给特殊优惠政策,给那个地区没有呢,这也不符合WTO的规则,WTO是公平。现在中国已经逐渐的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我们要深刻来反思我们是不是还能够采取这样一种政府干预的刺激性办法,一个一个地区这么来发展,还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方式来竞争,能够使各个地区,能够通过更加公平的WTO那种理念发展,那种方式来发展呢更好呢?

【金碚】 9:11  这是对中国的一个挑战。还有更大的挑战是在于发达国家现在认为WTO的规则也不够,实际上在WTO规则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就是现在很多国家建立的比如说泛太平洋协定,或者泛太平洋区域。那个理论在WTO的理论又上了一层,它又更大程度的要求你开放,而且提出了一个更加的对中国有挑战性的概念,叫做竞争中立。

【金碚】 9:11  不仅要开放,而且在竞争的主体不应该有特殊的竞争的优势。这对于我们将来在逻辑上,对我们的园区的发展,对我们的国有企业,如果我们要参与那样一个协定的话,有更大的挑战。现在理论界都说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它的理论规则想一定程度上接轨那个制度,它不仅要接轨WTO原来的制度,还要接轨发达国家正在设定的另外一个比WTO还要严格的公平竞争的制度。中国能不能够接受。

【金碚】 9:11  所以现在我们讲为什么要进行市场经济的再学习,市场经济的理论、方式已经在不断的推进,世界的变化很大。同时我们中国经济自己的变化也很大。那么中国到底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比如说现在我们想每一个地方政府现在都很困惑,为了招商引资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便宜的土地,政府减免税收,然后进行财政补贴这种方式来吸引资本。

【金碚】 9:14  这个过程我现在讲是对市场经济最浅显的认识,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中间是可以的,但是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导致了地方之间的竞争。我们产生的结构问题,产能过剩的问题,都和这个东西有关,为什么会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推动的。政府把好事做过头了,一个产业很明显的,我鼓励我各个地区都可以鼓励,都可以给补贴,中国所有产能过剩的产业,都曾经被政府列为重点支持和扶持的产业。

【金碚】 9:15  这种情况我们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区域的竞争政策,是不是我们在中国区域建设中间也应该向WTO规则一样有一个反补贴政策。你不能乱补贴,搞得大家都难受。所以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间,我们不是说更多的来采取优惠的政策,更特殊的政策,如果国家到处是特殊的政策,到处是特殊的竞争规则,怎么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第一讲宏观经济要稳定,政策要稳定,然后政策优惠,政策变动,你靠那个东西来发展。

【金碚】 9:16  第二条是微观很重要,在公平的平台上来进行发展。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什么叫全国统一的市场,区域上来讲,什么叫全国统一的市场,是WTO的原则理论还是有更新的。那个东西的话很麻烦,所以今天我在这里只是向大家提出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我们的理念要跟上,世界在变化,世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也在发生变化。

【金碚】 9:19  这将来对中国是挑战,两大挑战,一种是对各种各样地区之间园区的政策,地区发展中补贴性的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第二个就是国有企业,都会被将来认为是违反了竞争中立原则。

【金碚】 9:20  现在WTO理论里面基本上还没有这个原则,基本上在座的研究世界经济的同仁,都可以更好的来探讨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到底怎么样发展。谢谢!

【主持人】 9:21  好,刚才金所长就市场经济下,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财富最大化,因为目前正处在初级阶段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对我们这种碎片化的区域政策,符合市场经济区域的竞争。我们对金所长的精彩观点表示再次感谢!


【主持人】 9:21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研究院给大家演讲。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城镇化反思:失衡的城市吸纳就业能力》。


【李平】 9:2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城镇化反思》,城镇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热点,从中央领导,中央政府,到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

【李平】 9:22  我们社科院的城市蓝皮书,主题城镇化,特别是农村问题,我看到我们大会发的材料,先生给的材料也是关于民生的,其实就是一个就业吸纳问题。那么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做的课题的一部分的成果。这个课题是由工程院的院长来牵头的一个课题,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研究。这个课题也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李平】 9:22  我只是截取了一个城市吸纳就业能力的一个问题。那么中国城市吸纳就业问题,城市的吸纳就业的问题,现在的思考是一个事实,我们都看到,大家更多的人愿意到大城市,特大城市,所以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拥挤度非常高,也产生了城市病,一些小城镇,特别是中西部的城镇,就业能力一直不高,这个现象非常突出。

【李平】 9:23  所以我们怎么来寻求一条就业的吸纳能力,平衡的道路,这也是我们推出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基本的途径。我们看到现在中国城镇化有两个缺口,一个是户籍缺口,说的2.63亿的农民工,处于一个半城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提得比较严峻,我们看到中国城镇化名义上是达到了50%以上,实际上大家认为在30%左右。也就是由于2.63亿农民工形成的缺口。

【李平】 9:26  另一个缺口是城乡人口增长的变化不同,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在不断下降,但是这个下降,而且农村遗留下来的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会影响到我们的安全,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农村,农业的成本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认为城镇就业增长对我们宏观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新型城镇化,不能走不就业的两个城镇化的道路,应该促进大中小城市就业协调增长的这样一个城镇化产业支撑的方式。我们不仅要解决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更要解决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的差距。

【李平】 9:27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城镇化过程当中,农民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因为轻工业发展,人的基本需求,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人的基本需求带动了轻工业的发展,这是第一次浪潮。另一次浪潮在整个结构转换当中,工业化进入中期以后,重工业发展引起了服务业的发展,所以服务业带动了第二次劳动力转移的浪潮。

【李平】 9:33  所以我们在整个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们抓住了这样两个区域。数据统计显示,其实实证研究也显示了,城镇化的变化,人口城镇的规模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吸纳就业的人口的集聚的密度和就业能力都有很大的前瞻性。我国的就业结构,我们看到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就业比重在不断增加。

【李平】 9:33  特别我们关注到建筑业,我们看到建筑业在整个就业当中,除了制造业,整个它的就业能力不断的提高。但是整个的建筑业它的工人的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工资拖欠等等问题,所以我们怎么来使建筑工人落户城市,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基本政策。这是我们对服务业的一个分类,统计上可以看出这里面服务业当中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最大的服务部门,特别是里面的教育,还有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等。

【李平】 9:38  那么我们是做了一个无弹性的方式对06年到10年的基本数据进行了弹性,我们主要是看到基于数据的连续性,这样一个时间段。中国城市分成A、B、C、D四类,主要是100万到500万之间的城市比较大。总体看来,城市就业随着规模扩大呈现依次递增的态势。特大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最高。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占据了优势,小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最弱。

【李平】 9:38  同时也发现,50-100万人的城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优势比较突出。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来看,确实是成立的。但是现在看基本上是依次性递增,到我们现在对大城市的垢病,这种现象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这里面大城市整个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结构的高度化所带来的工业的充分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形成的这样一个大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现象。

【李平】 9:38  从三大地带看,我们看到“东高、中低”的格局,东部就业弹性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这是我们看到我们国家80%以上流动人口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样一个三大核心区。我们工业分行业,也进行了测算,吸纳能力前八名的行业和后七名的行业。

【李平】 9:38  从三大地带不同城市规模来看,我们看到三大地带,东部吸纳能力是最强的,我们从城市的规模分类,从A、B、C、D四类来看,的确是每一类当中东部城市的吸纳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弹性都是比较高的。所以从城市规模这样一个比较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吸纳就业能力差异,无论是特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东部的第二产业吸纳能力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对三产来看,看到东部的50-100万,沿着这样一个城市,它的吸纳能力超过了东部和西部。我国东部城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主要是来自100万以上城市,中国西部由于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市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李平】 9:45  从现在来看,产业转移是一个我们看到统计数据上是比较大的趋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看到大量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我们从数据上看到,整个产业向安徽、河南、重庆、四川、贵州等。从增加值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均衡化趋势,大家看投资,产业增加值,在均衡化这样一个趋势。但是从企业数和工业来看,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这是我们对工业地理集中程度的变化。

【李平】 9:45  下面的GDP的均衡化在不断的呈现出来。但是你看到七叶树和从业人员它本身的经营系数还是在上升。那么从侧面说明,中西部承接产业更多的是产值规模比较大,但是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弱,因为它吸纳的大部分是重化工的一些产业。中国从过去到现在移民推动,流向东部地区的趋势,通过产业均衡的布局,来达到实现就业的均衡化,实现转变。

【李平】 9:45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吸纳就业能力普遍不高,并且以重化工业为发展导向的这样一种投资趋向又进一步制约了西部城市的就业能力。所以失衡城市吸纳就业能力,中国城镇化有非常大的挑战。

【李平】 9:45  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应加大承接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看到国外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中国也是如此。还是要市场的机制调整,加大体制改革,减少资源配置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这种倾向性扭曲。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央的财力,转移支付力度都非常之大,所以形成了一个扭曲的成本,形成了城市本身的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形成就业的一个扭曲。我们要让这种就业活动能够从集聚走向分散。我就是从一个侧面来讲这个城镇化的问题。

【李平】 9:45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对大城市,特大城市,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我们看到基本的居民的聚集51%都是在小城镇,20万以下小城镇,有些人提出来下一步的城镇化的趋势要加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力度,要增加它的一些吸纳能力,还有一些认为,认为中国60%以上的布局从产业到劳动力集中在36%的区域内,所以要改变这种趋势,等等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实际城镇化才达到35%,2.63亿的农民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城镇化的失误,中国产业政策的失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这个研究当中,我倒要讲,因为中国的城镇化整个的研究还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李平】 9:46  首先要尊重规律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农民工问题,中国城镇化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的道路到底符不符合中国的发展。其实城镇化是一个社会需求,对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需求,如果是这样一个状态的话,我们原来认为城镇化的道路必须和经济发展相符合,一般的情况下,要有产业的支撑,要有经济的拉动,在这种过程当中,农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城市,进入到制造业,进入到其他的产业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看到城镇化加速过程当中,任何一个国家。我们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农民的这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是一对必然产生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它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矛盾。

【李平】 9:50  我们的经济供给能力就这么大,但是社会的需求,经济的需求远远超过经济的供给。所以是这样的矛盾,这样的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缓和这种矛盾。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最好的城镇化。我们三十多年整个转移了5亿多人,占整个世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1/4,这样一个巨大的城镇化,巨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出现发达国家在早期城镇化当中像“羊吃人”,圈地运动,而且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贫民窟等。中国的城镇化是很成功的,我们在城镇化当中做到每个人都受益,而是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城镇化是成功的,而且我们要客观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农民工现象。

【李平】 9:50  所以在我们整个研究当中,首先是要尊重规律性,不能用一些基本的现象来否定工业。我们就没法开展一个非常正确的客观分析。现在很多人,包括工程院的院士,包括专家开会,一提就是大城市病,不能发展特大城市。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实证的研究来支撑这个城市病必然在大城市当中产生像东京3千多万人的聚居区,它的城市病要比我们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病都要小,所以没有实证的研究支撑它。再比如说我们要向西部地区大量的发展均衡城市。当时的研究是一个宜居的最基本的理念。整个世界来讲,绝大部分的人口聚集都在沿海。为什么呢?

【李平】 9:50  因为它是一个宜居的概念,包括了自然、环境、人文等等,所以这是一种规律。那么你非得要打破这种规律不是说不可以,所以我讲首先是规律,然后是国情,要根据国情,然后是发展阶段,最后是你的管理水平,要从这个层次来研究,而且也是必须做到的,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是边境线非常漫长的国家,中国的人口是如此之大,所以在保持我们国家的安全,民族的稳定等等。但是有一点要记住,如果违反这个规律的话,必然要付出代价的,必然是资源配置的低下,或者是人,居民福祉的降低,但是你要根据国情来矫正这个规律。

【李平】 9:50  再一个发展阶段,也可能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城镇化过程如此快速,农民的转移群体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小城市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最终的目标,聚集到沿海地区,我们现在看到我们说中国的大城市病,特大城市要限制发展,但是我们没有实证能够证明大城市,特大城市必然产生城市病,都有过成功的经历呀,但是从中国现有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来讲确实是错的。因为我们知道国外的大城市聚集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聚集的,还要产生一个我们说的拥挤成本,这个拥挤成本自然的它指导了我们产业的布局,指导了人们就业的选择。这个城市的用地成本高了,大家自然要向周边转移,用地成本高了,附加值低的产业自然要离开大城市。

【李平】 9:50  但是中国恰恰在大城市当中,从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不能做到用市场的规律来管理城市,来建设城市。比如说我们说成本高了,要挤出一些附加价值低,或者是污染型劳动密集型,原材料消耗的产业。但是我们去看上海,上海基本上所有的产业布局都在大城市,大钢铁,大化工这些资源消耗型的产业,都布局在大城市一方面说这些城市的拥挤,另一方面像北京,交通拥挤。

【李平】 9:50  所以整个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相反的,所以在这种管理水平下,我们无法达到像国外这种大城市它的管理水平,我们也肯定会出现这种大城市病,所以我们研究整个城市化过程当中,还是要讲究方法,要把问题分开,从规律,从我们国情,阶段到管理,从这样四个层次来分析。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 9:51  刚才李平所长用大量的数据对中国的城镇化以及就业关系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产业支撑。对城镇化道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究竟是发展大城市城镇还是发展中小城镇,提出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主持人】 9:51  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第一阶段到此结束,请全体代表合影,稍后开始第二阶段!

【华龙网】 9:52  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第一阶段结束,全体代表合影,茶歇。

【主持人】 10:19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我们第一个阶段非常成功,在大家的支持之下,我们第二阶段的会很快举行。请大家把手机调成静音位置。

【主持人】 10:19  我们第二阶段的会议有三个主题发言人,第一位是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比较成本视野下的成渝经济区协同机制构建》。第二位发言人是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他发言的题目是《川滇黔渝交界区的合作与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构建》。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他发言的题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化格局》。


【主持人】 10:20  下面有请杨校长发言。

【杨继瑞】 10:21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首先我和我们的老校长王志亮校长,以及重庆工商大学所有的团队们,非常感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把今年的年会交给我们和大足区人民政府来承办。

【杨继瑞】 10:33  由于我们有很多的新规定,对大家照顾不周,深感歉意。同时,我要受任重校长,还有邓玲校长的委托,也代表西南财大和川大的各位同仁,欢迎各位同仁给我们传经,对我们的发展给予指导。

【杨继瑞】 10:33  我借此机会简单的把我们学校的有关情况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由于这个会没有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大家没有实地对我们学校的情况进行指点。我们这个学校它的前身是商业部所属的重庆商学院和当时的我们四川的两所综合大学之一,渝州大学在2002年合并后成立的,是一所经管工文等学科,以财经为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这个大学跟我所工作过的四川大学和四川财经大学,在它的历史发展,综合水平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学校特别美,这个美不是我和我的同仁们自封的,我们几任教育部的部长到我们学校去视察以后都称赞重庆工商大学是中国最美丽的校园。

【杨继瑞】 10:35  周济部长在三秒钟之后加了一个“之一”因为我们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在座的这些专家所在的大学都很美,它的美不是说学校有公园,而是我们整个学校就在南山风景区之中,是它的一个最精粹的部分。我们这个学校是开放的,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穿梭于我们的学校,甚至是冒着严寒酷暑,登我们后面的龙节山,登山的时候他们还有一个塑料瓶,在山脚下打我们的矿泉水。

【杨继瑞】 10:35  我到工商大学履职后最担心的一个事,那么多市民穿梭于我们的校园,怕交通出现擦挂,怕水质有问题对市民造成危害。我叫我们的副院长拿去化验一下,我希望化验出某种有机物质超标,有些腐殖质在水里面,结果拿回来的化验单使我很郁闷,很纠结,所有的指标都在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指标以内,是优质水。弄得我很悲催,我还是叫我的保卫处长立了一个牌子,天然水源请谨慎饮用。重庆有个一棵树,是看夜景的地方,但是别忘了我们的学生趟在床上就可以观看夜景,这是美。

【杨继瑞】 10:39  第二我们特别重视“五个实”的教育,实践、实学、实务等。我们工商的工的英文意思,我们有的工很有特点,比如说国庆阅兵,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装甲车和坦克就有我们的装置,我们的卫星发射有我们的装置,而且我们自己可以制造,智力的智和制造的制,我们可以出口到美国、英国和德国。而且有我们的实验室,我跟广电局的局长共同是总制片人,所以365天在我们重庆卫视上都有杨继瑞这个名字,工商大学的名字。

【杨继瑞】 10:39  第三我们的国际化是比较早的,我们是国家首批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第一号和第二号批文就是重庆工商大学的国际商学院和现代艺术设计学院。

【杨继瑞】 10:39  第四个是我们的就业率比较高。我们为次还获得了中国高校就业50强的称号。我们这个学校也获得了我们教育部本科优秀评估的优秀的称号。这些都是我们历代重庆工商大学的努力特别是我的前任王校长,还有廖校长他们奠定的雄厚的基础,也给我们的兄弟高校,包括社科院,包括地方政府对我们这个学校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杨继瑞】 10:40  所以这里特别代表学校感谢我们来自社科院,来自各兄弟高校,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对重庆工商大学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

【杨继瑞】 10:40  今天我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个团队研究的一个题目,就是成渝经济区它的协同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

【杨继瑞】 10:40  成渝经济区产业系统发展中心,这是我们重庆市的重点协同创新中心。这是我们和川渝两地高校,包括我们的西南财大,川大,四川省社科院,还有四川省经信委跟我们重庆相应的若干高校,跟我们重庆社科院与重庆市的经信委等等共同来组建的这样一个协同创业中心。我们感到成渝经济区是我们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该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样三大经济区在中国能够厚积薄发的第四大经济区。经济区的厚积薄发,我觉得是指日可待的。

【杨继瑞】 10:49  我们仅以去年的GDP增长率为例。无论是重庆还是四川,去年我们在中国的经济受到国际和国内若干因素影响,而出现减缓的这样一个情况下,而成渝经济区它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我觉得这个就是有一个我们区域经济的一个规律。随着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大经济区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的增长减缓的区域了。

【杨继瑞】 10:49  而我们成渝经济区正处于经济增长还在加速的这个阶段。但是这种增长它的内在的质量,我们觉得这必须要基于我们比较成本的规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来使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各种要素,能够发挥它的最优的配置绩效。这样才能够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在座的像廖校长,任重校长,还有邓玲教授他们对成渝经济区纳入到国家级的发展战略规划都做出过他们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杨继瑞】 10:51  众所周知,比较优势理论是我们区际分工的一个主要基础性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性理论问题。这是我们经济学的老祖宗李嘉图,对斯密绝对成本规律凝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所取得的成果,这个成果确实对我们国家贸易促进分工的实践给予了重大的理论的指导。这个理论也是我们成渝经济区合作机制构建能够形成各个方面的协同的理论的根基。

【杨继瑞】 10:55  这个理论应该说动态体系,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来进行资源的配置,来进行错位的竞争,差异化的发展。这样的话,双方在它的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上,能够相对较低,同时能够获得双方都满意的绩效。

【杨继瑞】 10:55  马克思主义经典方面的专家也对区域分工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明确的指出了劳动分工和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是不费分文的。这种按照比较成本,按照分工协作的机制,来进行的合作和竞争,对于我们成渝经济区整体的内生力的提升是十分有益的。

【杨继瑞】 10:55  我们中心也对市场交易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就是交易费用,就外省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交易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分工水平。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成渝经济区内部根据比较成本优势来进行资源配置一定会形成一种协同和竞争合作的正能量。

【杨继瑞】 10:55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现实的成渝经济区的资源配置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尽管我们中央已经批准了成渝经济区的总体的发展规划,但是从两个省市级的政府资金,真正的实质性的协同,我们还没有能够看到。

【杨继瑞】 10:55  实际上四川省对成渝经济区如何进行分工和协作,进行实质性的推进。尽管在今年的人大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了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城市群协同建设的这样一个建议。四川省代表团也做了一个积极的回应,但是没有见到实质性的推进的动作。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是经济以外的原因,和最近工作的重点可能还不在这里。

【杨继瑞】 10:56  但是我觉得我们成渝经济区它今后的内在的分工和协作的态势,一定是势不可挡的。因为生产力它始终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有一天会冲破行政和经济以外的体制方面的一些制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在经济以外的体制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改革和调整,我想我们成渝经济区发展得将更快更好。

【杨继瑞】 10:56  存在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个区域从经济地理上它已经是存在的。包括我们说的成渝经济区,实际上成都不是简单的一个行政概念的成都,是一个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的经济圈的概念,包括四川相当大的一块区域。

【杨继瑞】 10:56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渝经济区也可以叫做川渝经济区。它不是成都跟重庆的行政的概念。成渝经济区应该说它在历史、地理、产业文化方面非常接近,有比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但是就是基于这两个兄弟之间它的分家带来的行政壁垒,一度承载着一些行政的隔膜,不是按照城镇的规模来进行资源配置,甚至是反比较成本规律来进行资源配置。它的协同度是比较低的,企业之间横向的联系是薄弱的,聚集效益比较低下,可以说主要是这三个方面。

【杨继瑞】 10:57  产业结构存在着相当大的趋同性,而且双方在一些重大的产业上竞争比较激烈,比如金融、物流、IT产业,我想在这方面大家都看到了双方竞争是非常厉害的。

【杨继瑞】 10:57  但实际上这两个省市是更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像成都,它可能在第三产业,在金融的一些服务外包方面优势可能就比重庆要强得多。因为成都它是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商业氛围非常浓郁的城市。

【杨继瑞】 10:57  有一句话扬一益二,扬就是扬州,益就是成都,当时说明成都就是一个商贸第三产业非常发达的区域。而且我们有两句话,乐不思蜀,少不入川,成都是一个休闲商业的城市。重庆有黄金的大水道,不管你采取哪一种运输,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这点是重庆的优势。

【杨继瑞】 10:57  第二重庆最近又开辟了一个陆上的丝绸之路,叫渝新欧铁路货运大通道。通过重庆,然后通过新疆到欧洲,一直到德国,这条路比海运的时间大概节约20天,对于IT产品,特别是对于资金的时间差,有的时候就非常有益。

【杨继瑞】 10:57  另外重庆的机场是免税的,所以在成都坐飞机和在重庆坐飞机,同一个目的地,重庆要便宜。而且大家知道飞机的成本中最多就是燃油,它免税,所以货运是它的优势。加上重庆的工业基地,它的物流,它的发展潜力就很大。由于物流它的结算性的金融中心就能够落地。像这样一些比较优势我觉得这两个省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一些资源配置,不要去盲目的竞争。

【杨继瑞】 10:58  另外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是很缓慢的,我们很少看到两个政府共同来举办一些招商呀,一些会展呀像这样一些对市场发展有利的这样一些举措。还有我们的区级分工,本来我觉得中央是批了成渝经济区这样一个大的区了,两个政府为什么不共同联手,共同向中央申报对两个区域都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杨继瑞】 11:05  像这样一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推动的。当然我们地方下面的政府还是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像大足区,蒋常委他们那里,四川跟成都比较早的,他们通过区县政府就联手了,有一个直线经济联盟,而且直线经济联盟就在大足召开了首次联盟大会,而且这个联盟每年像直线经济区域相互的产业协作分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从企业,从基层政府应该说走在了我们省级政府的前面。

【杨继瑞】 11:05  因此,我们觉得成渝经济区的协同确实需要各方通过制度创新来给力,包括今天我们这样一个会,实际上我们形成的一些成果可以推动我们两个省级政府在促进成渝经济区它的协同机制上进行一些思考。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首先要建立完善产业协同的机制。

【杨继瑞】 11:05  首先要从产业之间,特别是企业主体之间的联手做起。这样的话就能够构建我们成渝经济区各种协同的根基。因为经济区的基础在于产业,在于我们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同的配置。

【杨继瑞】 11:07  另外就是我们“三位一体”,除了政府以外,企业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觉得这个比我们政府做得好得多。另外我们民间机构,包括我们的高校,我们的研究机构在这个方面这样的推进。我们之所以我们几个高校,社科院要共同组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以我们民间的力量来形成对我们政府的决策,政府的行为有影响的这样一种积极的推动。

【杨继瑞】 11:07  在这个方面,我们最近有一个研究报告,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在政府之间如何进行协同和创新的一些思路。四川省政府,省长魏宏做了一个明确的批示,觉得我们的研究值得我们政府来深入的进行研究,积极推进。

【杨继瑞】 11:07  再一个是要完善区域调控机制。这里面关键政府的职能要真正转变,要按照经济区内在的一些规律,包括我刚才给大家汇报的比较成本的机制来进行整体的资源调控和配置,向企业主导型的有序的转换。

【杨继瑞】 11:07  另外非盈利组织,从社会协调的角度来形成我们跟经济服务的,包括我们的交通、通讯等等方面。所以说今后成渝经济区包括我们在通讯上面,028跟023能不能合成一个号,不管对移动也好,对电信和联通,我们提供这个建议,既然是一个大的经济区,明年下半年,成渝高铁要进入一个实质性的推进步伐。2015年高铁就会运行。高铁一通了之后,成都到重庆最快一班好像就一个小时,50几分钟。我觉得这完全这两个城市就能够同城化了。

【杨继瑞】 11:10  再有我们两级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着重研究和协调两个省市政府之间在促进合作和交流,共同争取项目,向中央争取项目的一些工作机制。现在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来具体的负责川渝两地在重大问题方面的一些沟通和交流合作。

【杨继瑞】 11:11  这完全都是一些松散,没有一个固定的机制。所以我想的话,今天我们肖处长也来了,肯定他的精彩的演讲里面还要谈到这样的问题。还有中国社科院的顶尖级专家来了,全国各地的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很有建树的专家都来了,也帮助我们共动来呼吁,来推进成渝经济区合作机制,协同机制能够真正的形成和长效化。

【杨继瑞】 11:11  同时,我也代表我的团队欢迎我们的专家能够多到重庆工商大学,多到西南财大,川大来给我们教学,指导。

【主持人】 11:11  我们杨校长以重庆工商大学的优势和长处作为一个引子,谈到了他对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一个深刻理论探索。从成本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深刻的分析了,非常精彩,我们感谢杨校长。


【主持人】 11:13  下面有请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肖金成的报告。肖所长刚刚从成都、四川、云南、重庆周边走了一圈,昨晚到我们这里。他是有实干的,有深刻的研究。下面有请肖所长作报告。

【肖金成】 11:13  大家上午好!刚才王院长介绍我的行程,实际上我是9月8号就离开北京,到四川的泸州,然后从泸州到昭通,昭通到毕节,昨天是从毕节到的重庆,正好是川滇黔渝交界地区,用汽车量了一下还是不错的。所以今天题目就是《川滇黔渝交界区的合作与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构建》。

【肖金成】 11:13  国家批准了成渝经济区的规划之后,国家又批复了一些经济区。值得关注的川滇黔渝交界地区,原来认为交界地区是边远的,后来国家批了之后,又是经济区的边缘,所以边缘的边缘怎么办,我们组织了一个课题组,这个课题组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课题组,2011年对城市逐一的进行了考察,今年对川滇黔渝交界地区又走了一遍。

【肖金成】 11:13  实际上我们在交界地区的合作非常的重要。我们发现这个地方区位很重要,是长江经济带的西段。大家知道中国最早提出来两条经济带,或者说两条重要的发展轴线。第一个是沿海经济带或者叫沿海发展轴,第二条就是长江经济带,或者长江发展轴。我们发现沿海发展轴经济都比较发达,而长江发展轴或者长江经济带好像不是都很发达。

【肖金成】 11:14  比如长江下游经济区或者长江城市群很发达,但是长江中游就次之,不像长江下游,长江上游更次之。这个地方是相对发展比较滞后。从长江来看,我们长江经济带还有短板。我们要把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都发展起来,缺了哪一块短板,就是长江上游地区。我们廖校长多年都在研究长江上游地区,有很多成果。长江上游地区比较滞后。

【肖金成】 11:14  第二个我们发现这个地方处于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既然有一个长江经济带,为什么还有连片贫困地区,这不就有矛盾吗?既然两条发展轴线,怎么带动了这么大一片贫困地区呀?发现这个地方有点奇怪。

【肖金成】 11:14  第三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很尖锐,发展会不会破坏到城市环境,城镇环境,会不会给长江下游带来灭顶之灾,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肖金成】 11:15  这是一个长江干线的示意图,我们发现长江是连接东西三大地带的一个轴线,它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对全国有重要意义的。那么从区位来看,我们说成渝经济区国家非常重视,现在这是一个合作的问题,发展的问题还不是太大的问题。重庆发展很快,成都发展很快,这两个大都市周边的城市发展也很快。南面是接黔中经济区,还有滇中经济区,还有六盘水,各个战略在这里汇集政策的优惠,关键是交界地区行政的切割比较严重。

【肖金成】 11:15  我们经过考察发现有很多的优势,长江水道通过这里,这里资源很富集,矿产资源,能源很丰富。不仅煤炭,矿能,我们的水能也很丰富,优势很多。但是我们走下去发现这里的老百姓确实很贫困。这里的高山,这里的深谷也很突出。我们从泸州走到了威信走了四个小时,从云南走就感觉一个字“颠”,真正是颠,到了贵州发现一个字—黔,缺钱。一个滇,一个黔,还有一个川,缺吃少穿,找不到出路,地都没有,怎么发展。

【肖金成】 11:15  你说怎么发展,我们研究区域经济的找不到出路,区域经济学者大家很羞愧。所以分开是没有出路的,合作就有很大的优势,很多的出路。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一定要合作,要把它作为“一体化”,作为同一个区域去考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区。

【肖金成】 11:16  我们教授一直在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这是一个地域空间,我觉得未来要搞长江上游经济区,不能再局限于成渝经济区,不能再局限于滇中经济区,也不局限于黔中经济区,我们要合起来研究。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长江经济带,真正成为中东西的经济带,突破三城一市,在这个地方突出起来。

【肖金成】 11:16  这里有大都市,就有重庆,有很多区域性的中心城市,遵义、泸州、宜宾、自贡、内江、毕节、昭通等这些城市发展都不错,如果能把这些城市联合起来,或者真正开展合作,这个区域是有条件和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发展能够并驾齐驱的。所以把这12个城市称为长江上游经济区。

【肖金成】 11:17  还要以长江为轴,这些城市都在长江的两岸,资源禀赋非常丰富,而且合作的空间很大,它的有利条件一个是自然地理环境相近,山水相连。自然资源丰富,九地市资源互补性强。

【肖金成】 11:17  多种方式的运输网络贯穿经济区内,初步形成具有一体化特征的沿江经济带,以自然资源为导向的产业集聚特征显著,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聚特征显著。大家知道西部很多地方都是地广人稀,这个地方人口非常密集。我们刚去的毕节,毕节的人口将近800万人,昭通将近600万人口。

【肖金成】 11:17  这两个贫困中的贫困地区,人口很密集,人口密集就是说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很大。所以我们说西部不能笼统去讲,不能说西部都是地广人稀,这个地方确实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各种优势条件都具备。

【肖金成】 11:18  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现实意义,第一是有利于优化配置长江上游经济区的资源。第二有利于加快川南、黔西北和滇东北贫困地区的发展。第三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长江上游四个省级行政区在这里都作为边界,成为边缘中的边缘。本来是需要合,结果改行政区的时候是分,分得很严重。

【肖金成】 11:18  第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战略后方基地。国家战略来讲,沿海地区袒胸露臂,这里如果发展起来,不仅是我们可以发展成一个经济很发达的地区,而且是我们国家的战略后方。第五有利于开展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合作。咱们知道现在东盟十国,现在在合作的态势越来越紧密。我们现在积极在和东南亚合作,也积极的推进与南亚的合作。但是我们谁来合作呢?

【肖金成】 11:19  我们全国来合作顾不上,现在合作积极性最高的是广西和云南。广西和云南和整个东盟十国好像从经济的量上不好摆,我们要想推动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合作,我们成渝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区一定要冲上去。如果我们只搞我们现在这一小块还是不够的,我们只有把长江上游经济区整个发展起来。

【肖金成】 11:19  总体上要和东南亚、南亚开展合作,这样我们国际区域合作,或者国际持续合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所以成渝经济区不要老是眼睛向内,你要眼睛向外。先把长江上游经济区要把它发展起来,如果大片的贫困地区存在这个地方,不说跟别人合作了,我们自己可能还遇到很大的问题,我们自己都合作不起来,还怎么跟别人合作。

【肖金成】 11:19  现在我们一直喊合作,实际上我们自己都合作不起来。第六个是有利于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现在大干快上成了全国各地喊的最响的口号,大干快上都在小城镇,都在县这一级。地级市都大干快上,遍地开花,这样的开花结果,这里的花开了,下游的花枯萎了,我们的长江上游,长江中游花开了,下游的花枯萎了。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要把高山上的人请下来,实际那里不适合人类生存。我们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可能不让人家来呀。

【肖金成】 11:22  我们自己给自己封闭起来,我们自顾自的发展,去吃香的,喝辣的,你下面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我也可以让你吃污染的水,也让你呼吸污染的空气。吃香的,喝辣的,你可以自己搞,但是你空气是管不了的,水你是管不了的。所以要想发展一定要一体化发展,一定要共同发展,一定要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肖金成】 11:22  你自己很富,你让他们跟你饿着肚子保护环境,这是一厢情愿。咱们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比较低的地方,如果高山上都建起了化工厂,都建起了大量的工业园区,那么他们的水往哪儿流呢?一个是顺着长江往下流,另一个就是流向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污水池,那个时候再处理,先污染后治理,我们现在连一个滇池都治理不好,我们还能把四川盆地治理好吗?所以现在我们要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肖成金】 11:24  我们研究了战略定位,第一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第二西部地区的资源深加工基地。第三西南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这三条都是要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千万不能遍地开花,一定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我说一个战略定位,就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所以我们的定位前面三个是发展,后面一个是保护。

【肖金成】 11:24  所以如何保护?现在高山上的人民他们已经觉醒了,我们不仅要生存,我们还要富裕。我们知道富裕是无止境的,而且他们在地下发现了很多很丰富的资源,他们想把这些资源挖出来,而且他们不想把资源运出去,他们要在这里深加工。那么深加工现在煤化工,他们已经在全世界吸引资本,煤矿我们发现煤矿一个县,一个地方都是几十吨,几百吨,几千吨都是小矿,都在争先恐后的挖,而且要深加工,要制造成成品卖出去。所以我很担忧,一方面对这里的变化感觉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我们深感担忧。所以提出战略思路。

【肖成金】 11:26  第一个是基础先行,行业领先。我们要通过基础要让这里的一体化进程加快。第二个我们一定要开放,我们要利用长江这个黄金水道,把我们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第二个是链群结合,优化结构。我们有目标有产业发展,然后集中人口,他用集中发展的办法要合理布局。集中发展和合理布局是解决生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千万不能搞遍地开花。我们长江下游地区我们遍地开花,我们换得了美元,存在了美国,但是我们土地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水污染了。

【肖成金】 11:26  我们北京人已经成了“吸尘器”,成都人被叫做“空气净化器”。从上游到了下游,到了上海空气就净化了,到了东海空气已经很干净了。我们一定要上下协同,生态共保。所以我们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下游的人想怎么办,我们高山上的人怎么办,所以要考虑。成渝经济区是天府之国,天府之国也要考虑高山上怎么办。所以最后是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肖成金】 11:26  最后讲对策措施。第一就是编制区规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刚才谁讲了区域规划碎片化,这个碎片化呢我既同意,又不同意。不同意呢是因为我们的区域规划都是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你不能一下子全部规划出来,规划二十年,二十年后咱们再发展。就不能等呀。我们的黔中经济区完全可以自己干,滇中经济区完全可以自己干,关键是一个省级的经济区,光一个是干不了的。重庆干,成都不干,成都干,重庆不干。省际交界区,我总结为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国家应该干各省干不了的事。

【肖成金】 11:27  第二个要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有人说一个长江水道就够了,不够,我们发现毛细血管都很薄弱。一条长江水道是不够的。

【肖成金】 11:27  第三个是促进产业集聚,加速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在哪里集聚?一定在好地方集聚。云南、贵州都是把城市和产业建在山上,因为我不了解,我也不好提别的意见。建在山上要花钱的,贵州最缺的是什么?是钱呀。云南最缺的是什么?也是钱!

【肖成金】 11:27  建在山上你把山平掉,整个高山都是平地,我们中国就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喜马拉雅山搞平,只要有充足的钱,技术是行的。但是都要花钱呀,我们最缺的是钱,你搞了,人家企业不拿钱怎么办,企业就不会来。我们人要生活在比较好的地方。所以这就是个理念问题,我们要促进产业集聚。

【肖成金】 11:28  第四个是依托成渝经济区向西南地区辐射。有时间我要讲一讲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关系。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的耦合”。

【肖成金】 11:29  第五要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这里城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平原地区城镇化,我们应该为农业现代化做准备。只有城镇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在这里城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决定性的意义。

【肖成金】 11:30  最后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你提高城镇化到哪里去?说城镇化都到小城镇里去,在这里不太合适,在西部不太合适,在这里就是要发展大中城市,让人下山来,到大中城市来,到城市群里来。

【肖成金】 11:31  还要“走出去”,走出大山,走出这个地方。你不好好发展,他也走不出来。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11:34  对于乌蒙山我们最早是在毛泽东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里面,但是从经济学的深入剖析和发展的研究,从学者来说我感到敬佩。感谢肖所长!


【主持人】 11:34  今天上午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魏后凯教授,我们有请他来做报告!他的演讲题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化格局》。

【魏后凯】 11:36  很高兴,我这次是第四次到大足来,大足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化格局》。怎么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现在是我们的总理,我们的国家发改委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前两三个月我们的专家组对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我们对它是原则通过。

【魏后凯】 11:37  但现在一个问题是大家对这个名字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当初叫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因为城镇化它是一个过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是一个进程。城镇化怎么不存在发展的问题,所以城镇化发展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所以现在国家发改委又修改了一个新的版本,名字叫国家新型城镇化规范。

【魏后凯】 11:37  这个版本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发到各个部委征求意见。我估计经过这轮以后可能就要往上报。根据我们的研究,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它的起点比较低,但是我们的速度很快,它的规模很大。我们现在每年从新增城镇人口都在两千万以上,我们1996年以后,我们每年城镇化提高的速度都在1.3个百分点以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最近几年我们的城镇化是在加速的。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速度确实很快,1996年以后增速在1.3个百分点以上。

【魏后凯】 11:40  每年规模增加2千万以上的城镇人口,从世界上来看是绝无仅有的。从世界比较来看,城镇化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很快的。按照数据,过去的30年我们城市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0.99个百分点,世界平均值只有0.4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只有0.25个百分点,我们的速度很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我们的农民人口2.63亿,如果按照城镇里面的是2.34亿。住在城市里面你不能说他不是城市化,是半城市化,我们叫做伪城市化,虚假的城市化,是不科学的。

【魏后凯】 11:40  根据我们的测算,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因为现在世界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是52.1%,按照过去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这样估算去年是52.6%,所以我们是拉平的。从城市化的曲线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由过去的加速转变为减速的战略转型,未来我们的重点主要是全面提高城市化的质量。过去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是要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进城镇化的战略转型。

【魏后凯】 11:41  这个观点也是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新一轮城镇化规划的核心思想,根据我们的预计2020年我们的城市化率可能60%左右,2030年可能68%左右,2033年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70%,一般认为到30-70%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这样的话城市化推进还有20年的时间。到2050年会超过80%,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的的天花板是85%。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这个格局应该从两个方面讲它,一个是规模格局,一个是空间格局。目前中国城市化格局存在两个严重失调,一个是规模失调,大城市急剧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衰落。第二个是空间失调。我们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等城市群日益逼近承载力极限,但我们的西部承载力是不足的。

【魏后凯】 11:41  我们现在看一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空间布局。我们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群。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形成多中心网络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格局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这种多中心,我的看法就是构筑三个等级的城市群,一个就是世界规模级的。我们认为到2030年左右,我们应该有条件形成4个世界规模级的城市群,一个就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再加上长江上游城市群。这是我们世界级的。

【魏后凯】 11:46  第二个包括成渝、中原,三中半岛城市群作为国家级的城市群。第三个包括黔中、滇中等作为区域性的城市群。我提出三级城市群讨论的时候,克强同志说,我们西部没有人口,没有产业,没有城镇怎么办?他提出要重视沿边地区,后来国土资源部搞了四级,把沿边的中心城市增加了一级,最后的结果,把第四级又去掉了,又回到三级城市群里面来了。这个是多中心,通过三级城市群构建一个多中心的网络。

【魏后凯】 11:46  第二个就是网络开放,四横四纵,跟国土资源部报的有一点差异。国土资源部最终确定的是从北京到广东。横向的差异,我们跟所有的专家比出来一点差异,我们认为应该从青岛往济南到石家庄,太原,往西走,这一条产业城市带。最后国土资源部的版本是从天津,北京,往呼和浩特,往包头这边走的。再有从空间格局来看,从西应该是我们加快城镇化的主战场。我们中西部地区现在城镇化还在50%以下,未来还处于一个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的时期,未来加快城镇化的主战场应该在中西部地区。这是我们想讲的一种空间格局。

【魏后凯】 11:48  再来谈谈规模格局。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一种两极化的现象,两极分化。大城市的数量,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城市数量的比重都在不断增加,一些超大城市,巨大城市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在急剧膨胀。中小城市的比重,限制小城市,我们小城镇的衰退,应该说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现在变成是一个倒金字塔型的转变。这个数据可以看到,“两极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55%集中在数量不到10%的特大城市,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的吸纳人口来看,2006年-2011年新增加的城区人口61.1%是靠400万以上的,一共13个城市吸纳的。20万以上的小城市,人口的减小,负增长,在衰落,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两极化的原因在哪儿?四个方面的原因。

【魏后凯】 11:48  一中国的资源配置是一种行政中心的倾向。国家把资源投在了首都,每一个省把资源投在了省会,国家又投到副省级城市,每一个地级市都把资源投在了地级市的中心城市。我们可以看一看,省会城市的变迁与城市的衰减可以看出来,后来的省会中保定迁移到了石家庄,结果保定衰落了,石家庄兴旺发达了。我们其他可以看出来,内蒙的首府从张家口搬到呼和浩特。广西的首府从桂林搬到南宁可以看出来,要你富你就得富,你不想富也不行,要你穷,你就得穷。反正行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映了省份的变迁对城市兴衰的影响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魏后凯】 11:50  第二个就是市场作用的极化效应。市场的力量它会带来这种资源向大城市不断的集聚,人口、资源、产业、人才我们从世界的城市发展就可以看出来,100万左右的大城市在不断的增加。

【魏后凯】 11:51  第三个农民进程的迁移意愿。由于市场作用的结构,我们公共服务,就业机会,投资发展机会形成一致,增加了这种差异。农民进城不是先到小城镇,再到中城镇,再到大城市,直接到了大城市。全国流动人口的80%分布在大中城市,尤其是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接纳了54%。

【魏后凯】 11:51  第四个政府调控手段的缺乏。1997年中央发了一个文件,冻结县改市的审批,结果中国城市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所以中国的城市化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的城市化,一方面人口在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是城市数量在不断减少。

【魏后凯】 11:51  两极化带来了三大矛盾,我们认为一个是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但是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北京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到1800万,但是我们的人口早就超过了2千万。你要发展中低端产业。这些大城市有吸纳能力,没有承载能力。相反中小城市跟小城镇,中央想加快发展,地方也有意图,但是人口吸纳能力不足,这也是一个矛盾,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公共服务,有资源承载能力,但是没有人口的吸纳能力。

【魏后凯】 11:53  很多小镇资源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吸纳能力,没有就业机会。第三个就是农民向往大城市的意愿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足。农民都愿意到北京上海去,但是大城市的进城门槛比较高,市民化的程度比较高,农民的工资比较低。所以我们想要重构城市化的规模,我想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魏后凯】 11:53  现在国家发改委,中央的文件考虑一个因素就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给他们说,还要考虑人口的吸纳能力。你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就业机会。第三个要考虑农民的意愿,不能被城市化。

【魏后凯】 11:55  下一步谁来吸纳?我想要对4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要进行人口控制。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吸纳比重要增加。镇的吸纳比重在下降。未来我们想打开大城市100万以下的要下降到30%左右,大城市,中小城市可能要在18%左右。为什么镇的吸纳比重会下降?恢复正常设市后,有一大批镇将成为中小城市。

【魏后凯】 11:55  我们测算了一下,人口规模在5万以上的有将近7千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3-5万人也有可能,未来成立中小城镇。

【魏后凯】 11:55  这里面城镇化,我跟发改委有一个争论,现在发改委想把城镇规模加大,小城市50万以下的都叫小城市。几百万的特大城市都用到500万,1千万以下,好像叫特大城市。

【魏后凯】 11:55  因为我们认为的把标准提高,可能是进一步加剧两极化的倾向。当初徐平司长说他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觉得未来依靠大中小城市跟小城镇来共同吸纳。我的观点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11:55  魏所长分享了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宏观格局的总体思考和贡献。尤其是对中国现实当中城市化发展两极化现象,以及破解的思路提出了很重要的观点和主张,让我们非常有信心!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