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城镇经济

徐州 紧扣“定位”,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时间: 2018-12-11信息来源:《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2月10日) 作者: 责编:万山


  32年前,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发出倡议:围绕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从此,近1.3亿淮海地区百姓有了共同期盼。

  从苏北到鲁南,从皖北到豫东;从举行核心城市市长会议,到建立跨省市区合作协调机制,淮海各地合作共赢,携手迈进新时代。

  把握机遇,理清思路谋发展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明确徐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7月,江苏把徐州作为全省“1+3”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出台专门政策意见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特别是去年12月12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到地方视察就选择徐州,对徐州振兴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徐州上下思路清晰:一个主线——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一个主旋律——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主抓手——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要把规划的‘定位’变成实际的‘地位’!”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的话铿锵有力,并进一步提出“徐州三问”——

  如何把徐州中心城市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打破跟随发展思维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路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和颠覆性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来实现弯道超车?

  面对时代考题,徐州人不断思考: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徐州?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徐州的视野更广、格局更大。

  当前,徐州着力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的“包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以过硬成果向总书记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转型升级,打造宜业宜居新高地

  今年,徐州一次次汇聚世界目光。9月,在北京举办高质量发展恳谈会;10月,在上海举办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10月底,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设在徐州;国庆节,喜获联合国人居奖……

  今年以来,全球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徐州干了一件件大事。从成立院士工作站到建立院士联盟,从建设医学中心到创立创新转化基地,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一心要在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肿瘤治疗和研究的高地。“徐州历史厚重,环境优美,老百姓有情有义,政府真抓实干,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吴孟超院士如此评价徐州。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中实现全面振兴,在转型中扛起引领区域发展的大旗。

  论产业转型,徐州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新高地,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6.5%和33.5%。

  论城市转型,徐州实施大规模的工矿区退城进区、“退二进三”和棚户区改造。近年来,徐州退城进区的企业达两三千家,棚户区改造完成4500万平方米,再有一两年就能基本完成任务。徐州还大力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城市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也非常迅猛。目前,徐州有大专以上的学校14所,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将近20万人,三级以上医院18家,三甲医院有10家。

  论生态转型。徐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持续实施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与景观重建,重构了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使绿色生态成为徐州靓丽的名片。2015年,徐州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汇集辐射,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

  10月15日,满载着45车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铁路铜山货场驶出第100列,这标志着徐州中欧班列逐渐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铁路运输动脉。

  除中欧班列,徐州的一个个“大手笔”都牵动淮海。9月29日,位于徐州市新城区核心位置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将打造在国内金融中心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力、在徐州经济跨越发展中具有牵引力的区域金融高地,成为“淮海新中心、城市新地标”。

  在前不久举行的徐州第二十一届投资洽谈会上,现场签约46个项目,总投资653亿元。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董事长黄宏生曾是“彩电大王”,如今打算“移民”徐州造车,就在于看中了这里的风景美丽如画、经济动力十足。

  正是聚焦经济、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建设,徐州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周铁根表示,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也是周边近20个城市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功能最优、首位度最高的城市。由于周边城市普遍远离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徐州的集聚辐射效应日益显现,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区域中心。

  跳出徐州,面向淮海,放眼全球。如今,徐州对照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内外一流城市标准,以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动力能力为核心,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同城效应”、产业协同发展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

  特别在当前,徐州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凝心聚力提升精气神的重要抓手,对标国际标准,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等“六大环境”,为跨越赶超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让本地人幸福自豪、让外地人羡慕向往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宜业、宜居的新徐州,正阔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