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区域合作
城镇经济

泛珠合作:十年图破壁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秀中 作者:admin 责编:

李秀中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到第十个年头,正在开启新一轮合作序幕。9月9日,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贵阳召开,各方行政首长签署了《2013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纪要》和《贵州共识》。十年的进展与不足

  “泛珠三角经济区”是由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3年首次提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并形成了“9+2”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论坛上用“硕果累累”来评价这些年的泛珠合作:区域内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内产业转移与合作如火如荼;区域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正在形成;依托港澳、面向世界的区域开放格局日益清晰;社会管理领域的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不过,广东省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时设定了包括旅游、交通、区域流域的治理等一些议题,建立起了合作机制。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涉及中国最大的经济区域却没有上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成建三表示,这个合作模式只是由地方提出,不是由国务院或者是中央部门提出来的,因此,泛珠区域合作是层次相对较低的区域合作模式。

  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宋明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泛珠合作)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层面没有协调机制,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统筹。”他认为,“泛珠十年合作有所进展,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宋明认为,“各个省份发展都处于集聚过程,不是扩张性过程,即使广东,其省内西北部发展也相对滞后,也想向西北延伸,其他省份更是如此。而长三角向外部扩张,人口密集,对周边有需求,产业互补性强。”

  “泛珠区域内多数产业还没有形成区域协作,也没有龙头型企业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链上的互补。比如汽车,各地都在搞,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互补。广东是在向外转移产业,但不是泛珠区域之间的互动,而是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上的选择。”宋明认为。

  成建三认为,这些年泛珠大会的运作,还是在原来确定的议题和机制中活动,继续往前推动就缺乏动力了。“这些省份为什么要联合在一起呢,因为什么原因建立一个区域呢,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的问题。”

  开启新的十年

  不过,成建三表示,这个合作区覆盖了东中西区域,把港澳也放了进来。对东西部地区经济交往有正面作用。每年轮流举办使得每个省都有宣传推广的机会,可以产生项目投资的意向。虽然没有得到国家战略的认可,但是也不失为跨区域合作的好方式。

  从2005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泛珠大会开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都一同举行。数据显示,前八届“泛珠”合作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数量超过1.8万个,总金额超过3万亿元。

  成建三表示,在区域之间可以解决的主要是投资项目。比如贵州的优势是旅游业,这次论坛在贵阳召开,广东和港澳的企业都来了,可能就会有一些项目在这里建设。这种合作使得对方相互了解,形成机会,促成项目的实施。

  宋明认为,泛珠合作要想上升到国家战略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但这种合作从长远性来看是一个趋势。泛珠合作要从基础做起,重大基础设施在泛珠要有大动作,比如如果交通要以广州为中心,就要形成网络,各个省要有共识。成建三则说:“在协调交通上,比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加快通道建设,比如成都—贵阳—广州的高速铁路,线路设置意义就很重大。”

  此次行政首长签署的《贵阳共识》就提出在重点领域推进合作:联合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合作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联合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贵阳共识》还提出完善合作机制,将泛珠大会由一年举办一次调整为两年举办一次,增加合作各方“1+1”和“1+X”活动,为各方高层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平台。泛珠经贸洽谈会由展览调整为展销结合,加强合作各方对口部门合作和行业对接,建立企业合作交流机制及各类社团和中介组织联系机制,推进经贸洽谈会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