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对中西部城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考时间: 2015-09-14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wyg_admin 责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总体社会、经济实力增长很快,其变化之大令人瞩目。但从区域的角度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菜水平却存在着巨大的区际差异,并且这一差异已呈愈发加大之势。面对差距,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加快了中西部的开发。

  城市是地域开发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活动的结合点。中西部城市肩负着国家振兴和地方发展的重任。一方面,由于中西部城市多为能源泉、化工、冶金等重工业基地,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克服能源“瓶颈”,就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防止地方不当行为;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又担负着广大中西部地发展的重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地方经济,就显得至关重要。下世纪中西部的振兴,其关键就在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在这跨世纪门槛上,中西部城市如何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合理界定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将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命运。

  困境中的中西部城市发展

  在中西部广阔的地域上,分布上相较东部数量少、且呈弱态集中的城市。这些城市对中西部的发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从总体上来说,城市由于发展缓慢,对整个中西部的带动作用仍显不足。

  (一) 城市化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偏低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政策几经调整,一些学者所谓的“城市农村化”这一现象在在中西部尤为明显,造成了城市化水平的长期低下。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及优惠的国家政策等因素,从而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城市发展很快。从表1可看出,东部城市发展无论从一,规划还是质量上都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城市化水平虽有提高,却仍在低谷中徘徊。究其原因,既有国家政策等大气候,又有地方城市自身的问题。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的城市体系目前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等级规模结构等都还很不健全,而国家在建国以来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本身来说是不利的。“控制大城市发展”使得本来就不多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应有的核心功能 被降低和限制,这样一来,“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就变得不甚现实。因为缺乏了与大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小城镇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而中等城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中西部城市体系结构来看,当前尤其缺乏大、中城市,小城镇数量也显不足。那些较小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多为地级市或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由于地理因素、交通条件、经济联系等多方面的限制,既与上一级城市的联系,又难以带动周围小城镇的发展。因此,使唤得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在整体上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各级城市一定程度上呈分散化的自我发展,缺乏联运效应。

  (二) 城市呈粗放型发展

  1、城市产业结构等级低,且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愈演愈烈。中西部城市从产业结构上看,基础重工业占相当比重,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从而缺乏对当地经济的强烈带动;从经济类型上看,中西部国有企业比重高于东部城市,城市产业升级转换缓慢,城市难以获得类似的东部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城市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程序的空间反映,经济上的粗放型增长,反映在城市建设上,则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的外延式扩张及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目前,中西部城市化发展仍处于所谓的集中城市化阶段,即表现为人口、资本、技术等向城市中心区的集中。由于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控制,城市建设呈简单的平面式拓展,而基础设施却不配套。从而造成了耕地的流失及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得本显不足的城建投资效益低下。

  (三)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多的统计数据表明,不仅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而膈西部地区内部城乡间的差距也在日益增大。就拿西部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来说,1995年城市为2338.9亿元,乡村为722.2亿元,1996年城市为2070.9亿元,乡村为908.4亿元。一年之内城市增长了31.3%,而乡村仅增长25.7%。这种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就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城乡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 科技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与其实力极不相称

  中西部城市分布着大量的国家及地方的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其科技力量从总体上看,与东部并无较大差别(见表2)。但科技进步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许多科研成果,本来自己能生产,也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被沿海地区买去,然后又转化为物质产品打了回来。同时,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现代科技与管理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纷纷东流,另一方面却又是部分科研单位人浮于事,缺乏创新意识。

  西部城市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考

  (一) 思考之一――选择合理的城市开发战略模式

  中西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城市化战略的选择。根据中西部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选择“网络开发”和“点轴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中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城市化发达地区,它一般是在大、中城市周围,沿主要交通线形成的,如江汉平原、关中平原、成渝地区等。这样的城市化地域已初步具备了城市群的雏形,因此,应对其进行网络式开发,通过现代化用通讯设施的建设,来加强城镇间的分工与协作,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处于城镇网络中的中心城市,其扩散效应是占绝对优势的,这样随着城市扩散效应的加强,地域内的城乡差别会逐步缩小,从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而点轴开发战略则主要是通过城镇据点的新建或扩充来推动城镇化发展,它是一种内延扩张为主的城镇发展模式。中西部的城市数量少、密度低,从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域经济的落后,也使唤得全国城镇布局呈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中西部应该利用国家战略重点的西移这一有利时机,结合经济建设,重点扶持一些有条件的城镇设市,以加大据点型城镇化发展的力度,这无疑是加速中西部城市化的重要选择,也是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思考之二――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生态脆弱,近十几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注重环境保护走科技进步的道路以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坚持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城市在加速城市化的同时,城市正趋于“一样化”,城市特色正加速消失。中西部的许多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因此,保证历史的延续性,维护城市的地方特色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之,只有注重经济、社会、等效益的结合,城市才能真正走向持续、快速的发道路。

  (三)思考之三――走科技赶超型的发展道路

  1、科技进步――现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生产力即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科技对人类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而更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速度。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科学技术将逐步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也将成为新型的资本和财富。据统计,到了90年代,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为60%-80%,这说明科技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动力。毫无疑问,下个世纪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科技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拥有大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在这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2、走科技赶超之路――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西部城市要缩小与东部城市的差距,要尽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就必须要抛弃原有的经济积累老路,转而依靠科技进步,走赶超型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正处在“两个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要求经济发展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进而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人而使唤产出趋向于最大化。而这首先要依赖于传统发展观念的转变,树立科技进代新的发展观。其次是必须要真正将科技观落到实处。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西部很多城市都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口号,但真正将这一口号落到实处的城市却很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似乎只是一句时髦的话语。这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固然有着许多客观限制因素,但也与决策者们的态度直接相关。许多城市政府决策者仍然热衷于科技含量低且污染量大的企业上马,其中不乏从东部及海外转移或淘汰的产业,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些地方官员及学者认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闰大是因为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与资金东移,是因为国家给了沿海城市以更我的优惠政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如果仅驻把精力放在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上,即使唤得到了这些政策,中西部地区也不见得能很快发展起来。政策是需要的,关键是看要什么政策以及怎样利用政策。在这世纪之间的关口上,笔者认为,关键是需要科技政策,包括扶持高科技产业、鼓励传统产业技术履行和限制低技术产业简单的异地转移等。回顾美国的西部城市在60年代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人于当时正蓬勃兴起的科技变革,并由此形成了高科技产业与国防工业密切结合的经济特征。因此,在科技发展与应用方面,内地与沿海必须也有条件同时起,从而克服中西部地区区位劣势,使经济增长由“传统型”向“集约型”转变。区域和城市根据国家政策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科技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传统产业的技术履行、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科技产业化实施方面。

  3、实施科技赶超战略要从振兴经济入手,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城市产业的调整与改造步伐。中西部城市一般来说,多为能源泉、原材料、资源加工等重工业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因而发展缺乏活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来激活传统产业,从而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现阶段,全国城市都普遍面临着一个产业升级与转换问题。中西部城市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转换与结构调整。对此,首先要作好传统产业的科技改造工作,要重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嫁接与改造,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强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实现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的转变。其次,发挥中西部城市科技优势,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如果中西部地区也能在“科技产业化”上先行一步,那对于国家发展中西部战略的实施、对于扭转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2)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加快乡镇企业的履行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不能将广大的农村遗忘。事实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使城市与乡村联系更为密切,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社区类型,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村的发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异国突起的乡镇企业虽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及环境的破坏,小农式的分散化 营方式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难以面对滚滚的市场大潮。因此,就要通过划定工业小区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引导其加强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改造已有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鼓励这些企业与城市企业联合,实现生 产技术与管理一体化,从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中西部农村走向现代经的必然要求。乡村要发展,要尽快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运用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4、实施科技赶超战略,从根本上说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拥有先进的科技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这也是中西部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尤其要抓好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居民的生产资料教育和职业教育,仍是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

  总之,中西部的开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这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中西部城市无疑要抓住国家对外开放的契机,外引内联,选择适宜的城市化道路,紧紧围绕科技进步,以最终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可持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