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逻辑时间: 2018-12-17信息来源:《瞭望》2018年第48期 作者: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责编:qgy

 中国的改革遵循的是怎样的逻辑和主线?新时代的改革中,究竟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当前改革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瞭望》约请多位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两大主线不仅对1988~1995年中期改革有效,而且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都是有效的,中国40年经济改革总体是沿着这两条主线不断深化的

 改革再出发,每一项改革的深化、每一步改革的新突破,都需要在解放思想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同过去40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依然是中国发展乃至民族复兴大业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




接受采访的改革亲历者(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画为序)

  • 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林兆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 高尚全: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

  • 彭森: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 魏礼群: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40年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民族复兴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成就的背后,中国的改革遵循的是怎样的逻辑和主线?新时代的改革中,究竟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当前改革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回答这些问题,既是对过去改革的纪念,也是为了给当前的改革以启迪,还是为了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


  基于这一目的,《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约请了多位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共同回顾过去风雷激荡的改革历程,展望正发生在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


  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国际竞争根本上还是体制、制度上的竞争。“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好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改革任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进展,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益,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才能在激烈严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开启中国发展新境界


  《瞭望》: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中国的改革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改革是如何从农村逐步在不同领域铺展开来的?


  高尚全:总的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


  1978~1991年为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1992~200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2003~2011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012年至今为“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改革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魏礼群:如果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纵观40年的历史进程,中国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主要是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放松社会领域管控,释放社会活力,让全社会活跃起来。通过改革生产流通体制、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管理,扩大企业、地方和城市管理权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流动,特别是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与此同时,国家从宏观上重视社会建设。


  第二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主要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基本框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始致力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阶段,社会治理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变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三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现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运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新进展新成效,开拓了社会治理的新境界。


两大主线持续深化改革


  《瞭望》:改革涉及领域众多,具体是沿着什么样的主线逻辑推进的?


  张卓元:1987年10月到1988年6月,国家体改委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央党校课题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等中央和地方八个单位就中国1988年到1995年经济改革规划纲要分别提出纲要。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当时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 一种是以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课题组为代表的企业改革中心论,或者叫所有制改革中心论

  • 第二种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为代表,主张中期改革以价格改革为主线,以此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 第三种是我们社科院课题组主张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双线推进,所谓两条主线。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主线上,首先是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当时写了个报告,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但不准雇工。当年有81万人拿到执照从事个体劳动。到1985年,已经有1700多万人拿到个体经营执照了。


  经营好的个体工商户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项目。但当时对雇工做了很多限制,且争论很大。小平同志要求,这个事情看一看,两年后又继续延长。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他们发展。


  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争论也很激烈。由于得到邓小平的支持,利用外资也从经济特区开始试行,并逐步扩大到沿海各城市。


  第二条主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主要是用市场取代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使其稳定健康运行。


  这其中,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13年的经验后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今天来看,这两条主线不仅对1988~1995年中期改革有效,而且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都是有效的。中国40年经济改革总体是沿着这两条主线不断深化的。


书写人类现代化发展奇迹


  《瞭望》:总体上如何评价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


  林兆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二战之后世界上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经济总量从居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2010年以来的稳居世界第二位。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速高达9.5%。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大幅提升到2017年的15.3%。制造业产值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已从数量满足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已从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


  魏礼群: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变革取得历史性进展。概括起来:


  一是基本实现了由以往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确立。


  二是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宏观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与微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现代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基本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迈出有力步伐。


  四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道德、科技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40年来,社会治理领域深刻变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始终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从而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跨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升,全体社会成员逐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平安社会建设、信用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健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的社会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国际上看,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演变往往曲折复杂,充满矛盾和变数。而我国在长达40年急速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严重犯罪案件明显减少,打破了犯罪率随着现代化推进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奇迹。


改革新突破需思想新突破


  《瞭望》:新时代的改革中,如何更好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彭森40年来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改革的目标模式从开始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在每一个关键的社会发展时点上,都面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


  比如,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是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还是继续依靠行政主导呢?在国际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浪潮抬头,特别是有的国家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推行经济霸凌主义时,我们如何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高尚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


  与此同时,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实际行动中仍然有待落实。行政部门职能缺位、错位、越位,行政审批门槛多、公共服务不到位、权力行使不规范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阻滞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瞭望》: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彭森:改革创新需要广大干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不断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随着改革动力、改革路径的不断变化,一些地方改革变成了单纯的行政性工作,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阻碍了改革的深化,而过多的考评、问责抑制了群众推进改革的创造力。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改革为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但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干扰。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改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国企国资、垄断行业、产权保护、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突破。改革再出发,每一项改革的深化、每一步改革的新突破,都需要在解放思想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高尚全:国有企业改革仍有待突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几乎伴随着改革的全程,从放权让利到利改税再到承包制,最终到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历经长时间的摸索。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同整个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推动国有企业从企业法调节向公司法调节转变,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为主,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向股权关系;坚持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和经管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财税体制改革仍有待突破。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对金融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这也是去杠杆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地方债尚未构成直接现实的风险,但是我国财税体制事权和财力不匹配、归属于地方的直接税少而间接税多的这种情况,使得这种风险亟待破解


  林兆木:同过去40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依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虽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有些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与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表现为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应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