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未来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间: 2019-02-2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2月22日  作者:郭春丽  责编:万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两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30多年中,我国处于走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后历史时期,肩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内涵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将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发展阶段跃升和世界大国地位确立的决定阶段

 受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的影响,未来30年,我国处于全面完成工业化、基本完成城镇化,逐步进入后工业化、信息社会和后信息社会,稳步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重塑中真正确立起具有重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决定阶段。

 全面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后信息社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全面完成工业化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八大进一步确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制造业中心,产业结构正在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从国际经验性判定指标看,我国工业化总体上已进入由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正在由主要依靠劳动、资源、资本等一般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展望未来,在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引领下,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先行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加速赶超,预计到2030年将全面实现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并有望下一步在全球由信息社会向后信息社会转变中走在前列。

 基本完成城镇化并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率提高主要是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他们大多数尚未真正市民化。截至2016年,2.82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环境、人口、地缘及国际影响等因素,2020—2030年,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转移,城镇化由扩大数量规模为主转向提高质量、完善体系为主,着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2030年之后,人口城镇化基本结束,城镇化转向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未来30年,城镇化不仅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更要实质上解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问题,全面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

 稳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2016年我国人均GDP为8123美元,正在由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固执于原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长期徘徊不前,迟迟未能进入高收入阶段;拉美一些国家踏进高收入阶段的门槛后,由于经济社会转型不到位,诸多矛盾激化,又重新退回到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在经历了近40年高速发展之后,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增长动力不足,产业、城乡、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风险积聚,社会矛盾凸显,也面临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未来30年,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在进入高收入阶段后继续稳步发展,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决战决胜阶段。

 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综合相关预测,我国GDP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历史性赶超,客观上要求拥有与其相匹配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事务中发挥引领作用并承担更多责任。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日益提高和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大,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显著上升,但尚未获得与经济实力相当的全球治理权利,尚不具备全球性世界大国的影响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大大超出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预计,那些仍然抱持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政治势力加重了失落感和战略焦虑感,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顺风车”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心存戒备感,所谓“中国威胁论”还会不断出现,针对中国的种种“再平衡战略”及遏制行动可能强化;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等主张将得到更多国家认同,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未来,我国在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应抓住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秩序重塑的战略机遇,主动参与国际规则修改和制定,积极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用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促进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健康、公平、有序,逐步由区域性大国走向具有重大话语权和影响

 力的全球性世界大国。

 进入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

 未来30年,伴随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我国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带动社会体系结构和治理方式加快转型。随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和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将由先富带后富阶段转变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

 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带动社会转型。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中等收入群体壮大是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未来30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劳动报酬水平总体更高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成为主要就业领域,将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大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质推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增强,并充分、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日益发展,将打破目前中等收入者80%来自城镇居民的格局,农民和农民工有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30%左右倍增到本世纪中叶60%左右。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决策的意愿更强,将带动社会组织广泛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

 先富带后富转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也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标准。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也符合经济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近40年来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先发先富地区和人群继续稳健前行,带动其他地区和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力度更大、速度加快。未来30年,深入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将为先富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条件。新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分散化、网络化将改变产业和资源过度集中于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格局,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化加速推进。2030年之后,随着所有省份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发展差异逐步由垂直式梯度差距为主向水平式分工差别为主演变;加之收入分配和财税体制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进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于缓解的转折阶段

 综合考虑能源供应状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趋势等因素,2030年前,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根本转变,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将达到峰值,土地、水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污染整治的难度很大,新老污染危害风险仍然很大。因此,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的矛盾和问题。2030年之后,随着人口增长放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信息化继而步入后信息化阶段,在智能高效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大提高、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完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耗系数不断下降,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日趋减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双大幅降低,资源环境约束将逐步缓解。

 进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阶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人民对民主发展的新期待明显增加,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依法守约等现代政治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创新。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的,就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政治文明水平将大幅提升。

 进入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提升阶段

 深入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将不断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催生业态创新、品种多样、品位高雅的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上升,辨别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提高,文化交流将从西方对我单向输出为主转为双向互动。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将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来宝贵机遇。与此同时,文化交流渠道多样性、不良文化渗透性,也给文化安全带来新挑战。

  未来30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等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模式趋于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取得决定性胜利。把握好世界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智能化、法治化和民主化发展趋势,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现代化建设,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