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三角
宏观经济

打造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解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间: 2019-12-05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2019-12-03 作者:杨有宗  责编:万山


  当人们回顾2019年时,这将成为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这份3万多字的规划纲要分为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十二个章节。专家表示,含金量十足的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也将助力长三角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长江从崇明岛(前)和江苏省海门市之间流向大海。记者 方喆 摄

  “一体化”: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

  这份规划纲要包括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多个规划基本要素。在总的规划范围方面,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对于中心区的界定,规划纲要提出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范围地处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全国三分之一的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三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种战略叠加和战略升华,丰富完善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

  吴晓华说,“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关键是统一有序,增加区域综合实力,激活整体活力,增强主体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单独列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并以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抓手。

  规划纲要提出: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未来一段时间,示范区有两项最重要的任务,一是率先探索,将生态的优势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二是从区域的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马春雷表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做实一小片,进而协调一大片,最终引领一整片。也就是说,示范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不仅要推广到整个长三角,还要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马春雷总结示范区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为“6+2”制度创新,所谓6,是指示范区要探索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所谓2,是指生态保护、公共信用。

  在“一体化”方面,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在“一体化”方面,一系列具体目标的提出也让这一进程更有感受度。

  “高质量”: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

  规划纲要提出,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方面,新片区近100天建设发展也可以看出一些未来发力方向。10月19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两个月之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共16条,以及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共40条支持措施,进一步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根据最新发布的产业地图,临港新片区将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七大前沿产业,以及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等五大现代服务业,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今年11月上旬,首批国产特斯拉的试制车在临港正式下线。从工厂奠基到开始试生产,特斯拉只花了10个月时间,“临港速度”由此在国际上传开、打响。特斯拉的体验是临港营商环境的缩影。既要强化基础设施“硬支撑”,更要优化发展“软环境”, 临港正在用高水平的环境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杰表示,围绕前沿产业、高端服务、创新协同三大功能,相关产业政策将释放新一轮政策红利,增强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

  要想引来“金凤凰”,必须种好“梧桐树”。在临港奉贤园区的生命科技园,记者看到,设计简约、布局合理的标准化厂房已初具雏形,预计年底前竣工,届时会有40家企业入驻。项目经理彭静颖说,标准化厂房的底层高达8米,主要考虑到生物医药企业安置发酵罐的需要。“厂房的面积从2000平方米到15000平方米不等,对应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支撑。规划纲要提出,要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

  机场群建设方面提出,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

  业内人士指出,长三角城市带内虽然拥有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交通线网密度和运量均是全国同类区域较高的,但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于本地区的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尤其在跨省区综合交通运输网路的建设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不利于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

  复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团首席执行官方建宏表示,应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助力长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轨道交通领域,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在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机制、回报机制、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探索,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趟出新路,也让长三角经济更具“粘合力”。

  区域联动:发挥上海龙头作用

  从上海市中心出发往西南方向行驶约110公里,就到了以钱塘潮和皮革城闻名的浙江省海宁市。作为沪浙首个紧密合作的开发区项目,漕河泾海宁分区于2009年正式启动。经过10年建设,这个合作园区已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样本,被写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走进漕河泾海宁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花园式的产业园区——科技绿洲。一幢幢高标准的厂房掩映在绿树中,还配有银行、食堂和咖吧等生活设施,宛如上海总部的翻版。“漕河泾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就是要把先进的开发理念、园区品牌带到海宁来。比如科技绿洲里的标准厂房,在海宁属于首开先河,推出后非常受欢迎。”漕河泾海宁分区公司副总经理林刚说。

  规划纲要明确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以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服务辐射长三角。

  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全面实施全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也有利于完善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世邦魏理仕华东区研究部主管陆燕表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群发展方向,不仅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更提升长三角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各都市圈各区域之间“基建+人才+产业”将进一步升级,上海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