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疫情后率先启动重大基建项目是当务之急时间: 2020-07-12信息来源:马洪智库网上论坛 作者:李罗力 责编:qgy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弘扬“马洪精神”,更充分发挥我会民间智库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发掘我会理事、名誉理事作为中国顶级专家的思想结晶和智慧成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把脉问诊,贡献良方,我会决定创办“马洪智库网上论坛”

“马洪智库网上论坛”今年第一期的主题是“新冠疫情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及对策”围绕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度分析,不但为国家各级政府决策提供顶级专家的智慧和方案,而且还回应社会关切,解答公众疑虑,凝聚抗疫共识,形成抗疫成果。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转机希望,不但在1-2个月份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并且3月份起开始迅速地复工复产,更是从3月下旬以来,整个政策的重心都已开始转向如何恢复和振兴经济,力争将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

但是在疫情后如何恢复和振兴经济上,目前开始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一些人提出,要通过大上新基建来刺激和振兴经济,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通过大上新基建有可能重新走上2008年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所造成不良后果的老路,也有人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新基建不可能挑大梁,应该通过别的方式来恢复和振兴经济。

然而,在我看来,疫情过后立即通过启动重大基建项目(不管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来恢复经济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其实这根本就不是理论争论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立即做的事情,且也是任何另外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必由之路。


一、疫情对我国经济巨大冲击不可低估

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近年来爆发过的任何一次全球性疫情(如2003的非典疫情、2009年的HN1甲型流感疫情等),从目前已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它不但已经给中国乃至世界所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影响,而且还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的发展。因此,尽管中国的疫情目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这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必将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还远远没有结束。

一方面,它给中国经济本身带来了近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冲击。在史无前例的举国上下长达两个月的封城居家隔离所导致的几乎所有经济生产和生活都全部停顿的情况下,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远远低于人们的原先1%至2%左右的预估,而是预计要在-5%以下;制造业投资下降幅度为-31.5%,制造业产值下降幅度为-15.7%;外资企业产值下降幅度为-21.4%;民企和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更加严重,民间投资下降幅度达-26.4%,私营企业产值下降幅度达-20.2%

另一方面,这次疫情所导致的世界经济近年来前所未有的糟糕局面,也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目前还无法预料的冲击。截止到笔者写本文为止,疫情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数已超过90万,仅美国就超过了21万,欧美国家总人数达到80多万,占全球感染总人数的将近90%。在此情况下,欧美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欧美股市重挫,美国股市前所未有地在3月份一个月内暴跌至4熔断。全球经济也遭受重创,石油价格暴跌,航空业、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房地产业、国际贸易以及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都受到极为严重的冲击。更何况,全球的疫情尚在继续蔓延和扩大,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恶果还远远没有全部显现。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超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已成定论。面对这种严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绝对不会独善其身,更何况全球疫情蔓延并没有改变中美冲突和磨擦的现状,反而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无疑将会使中国经济遭受更为严重的双重叠加影响。

因此,这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无论如何不可低估,必须在非常时期,用非常之手段,来解决非常之问题。


二、当前扩大内需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立即开展大规模的基建项目

在经济已然受到重大危机的冲击,且这种冲击仍然远未结束的情况下,只想通过一般性的复工复产、减税、放开流动性、扶持制造业企业和外资企业、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等政策性措施来达到恢复和振兴经济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疯狂蔓延和传播的情况下,恢复和振兴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就是扩大内需,也只有通过扩大内需才能为供给端的农业、工业、运输物流业和其他各种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甚至也包括外贸企业)带来生机和活路,也才能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很明显,在当前疫情继续肆虐的情况下,相当一段时间内想通过鼓励刺激企业和民众加大市场消费行为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办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估计在今年之内它对经济拉动作用都将受到比较严重的制约。因此,最好的扩大内需的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为最为直接、最为简单且见效最快的扩大内需的办法。

首先,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所运用的资金主要是财政支出和政府举债,由此可以立即把资金这条经济大血脉运转起来。而在经济出现大危机的情况下,市场显然已经基本失灵,想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经济运转的巨大资金需求,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因此,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举债,第一时间就可以将资金立即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公共领域中,无疑是在危机发生后拯救经济和振兴经济最简单、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由于开展大规模的基建可以将钢铁、水泥、建材、机械设备、能源、交通运输、通讯、电子设施,也包括现在新基建所拉动的与高科技产业相匹配的许多领域的上下游产业都有效地带动起来。因此当我们讲到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只看到是修了条路,建了座桥,搞了某个大的工程项目,事实上它是在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恢复和振兴,是带动整个中国的经济在恢复和振兴。

第三,立即开展大规模基建项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是在危机条件下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最简单、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手段。众所周知,在危机情况下,大量的企业都会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减产、停产甚至破产的局面,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而失业人口的大量产生,不但会造成大面积贫穷危机的爆发,而且会动摇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形成全社会激烈的动荡和撕裂。在这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尤其是我们国家现在普遍进行的现代化基建项目(也包括现在提出的新基建项目),更是不但可以吸收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而且也可以吸收大量中高级劳动者就业(这其中就包括我国每年新增的将近上千万大学毕业生)。

第四,通过大规模基建项目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实现就业了,同时大量的上下游企业也被带动起来得以恢复生产和扩大生产了,社会购买力就会重新旺盛起来,社会财富就会重新聚集起来,各种生产物资市场、生活物资市场、生产性服务市场和生活性服务市场都会重新活跃起来,整个国家的内需市场就会得到活跃和扩大。而国内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扩大,内需市场的恢复和扩大,同样也为国际环境一旦恢复后,出口能力的扩大和出口市场的扩大奠定了充分的基础,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由此,中国经济将会迅速走出危机的阴影,重新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次疫情后立即大规模启动基建项目,符合目前既要继续防控疫情,又要迅速复工复产的实际情况。由于这次控制新冠疫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要尽量防止人们在密集的空间聚集,因此这对许多需要大量人员在同一个密闭空间内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企业)来说,其复工复产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绝大多数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基本上都是在空旷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在这次疫情后立即大规模启动基建项目,也是针对此次疫情特点——既要继续有效控制疫情不能重新爆发、又要尽快恢复和振兴经济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举措。

我们高兴地看到,从现在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应对策略来看,显然是认识到和重视了这一点。近期我们从报端、电视等所有主流媒体上所看到的,都是各地重大基建项目纷纷开工投入建设的重大利好消息。韩正副总理最近(326日)的一次讲话就是对于中央政府这一政策举措的最好解读。他强调,要积极有序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加快恢复正常建设进度;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安排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优先配套和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如此,更证明了我在文章一开始提出的论断:疫情过后立即通过启动重大基建项目来恢复经济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这已不是理论争论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立即做的事情。


三、新基建老基建都非常重要

确实,正如很多专家所说,新基建这个词今年以来很火,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这个名词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所谓新基建就是与原来的公路、铁路、桥梁、建筑等老基建相区别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物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5G基站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特高压、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以民生消费升级领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基建毫无疑问对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就 5G基站建设来说,未来7年间我国拟建设600万个5G基站,从而会大大加快我国的5G商用步伐,推动5G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5G在生产、消费、外贸、国防、国家安全以及医疗、教育等各个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

再如,对于以民生消费升级领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国家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短板。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爆发,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医院、医疗设备、医护资源都与我们国家现有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巨大需求存在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民生的各个主要领域,如教育、养老、社保、基本住房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等。毫无疑问,也只有大力发展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建成基本满足广大民众民生需求的小康社会,从而真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但是那些现在过分强调新基建的人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老基建新基建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疫情过后所采取的恢复和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来说,老基建所要发挥的作用也许更大。

在这点上我特别赞成范恒山最近提出的观点。他指出,一是老基建仍然有很大潜力。就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发展水平而言,铁公机等老基建欠账仍然很多,以机场为例,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机场仍然很少,尤其是承载多种功能的通用机场非常短缺,补齐这块短板所形成的发展能量十分巨大,并不低于新基建的水平。二是老基建建设同样需要高科技作支撑。新基建的特点是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的结合,但当前形势下老基建也并不是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对正在和即将建设的老基建来说,也都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充分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基础设施的一种融合。而且某些新基建其实就是发展中的老基建的技术支撑,脱离了老基建这个载体,有些新基建就难以立业建功。因此,他认为,新老基建的建设要同举并重,应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协调发展。

刘世锦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新基建”不足以挑大梁》。看上去似乎是他并不赞成搞新基建。但仔细看一下全文就了解到,他其实的观点与我前面讲的一样,他认为只强调搞新基建并不能解决疫情后中国根本的经济发展问题。他在文章中主张两点,一是搞好农村安居工程,二是要搞好都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建设。但是,农村安居工程和大都市圈建设哪一样离得开老基建呢?所以说,他的主张其实就是新基建老基建都要并重,甚至老基建对于国家当前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疫情后启动大规模基建项目并不意味要走2008四万亿的老路

首先,我想对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讲几句公道话。现在我们经济学界的一些人,一讲起2008年的四万亿,就如同是讲到了一个对中国经济造成如何罪大恶极的洪水猛兽

确实,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当时采取的四万亿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后果,其中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和库存严重过剩,大量资金转投房地产导致房地产畸形发展和房地产价格一路飚升,金融杠杆率大幅提升和银行呆坏账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大增加等等。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没有当时中央政府提出的四万亿刺激和扩大内需的经济计划,中国根本就无法度过那次全球性的严重金融危机。凡是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经济状况的学者都知道,当时中国经济外向度极高,以欧美市场为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完全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而且这种外向型经济还是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在当时所谓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是两大支柱,内需在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中只占很小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欧美经济一夜之间崩塌,欧美市场急剧萎缩,如果中国政府当时不采取强力性的扩大内需刺激措施,中国成千上万家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就会瞬间倒闭,中国亿万劳动力就会瞬间成为失业人口,整个中国的经济就会瞬间崩溃!请问那些一再无情批评中国四万亿计划的学者们,如果当时中央政府不采取强有力的刺激和扩大中国内需市场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经济如何能够度过那次难关?

众所周知,正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的以四万亿计划为代表的强力扩大内需刺激计划,不但使中国经济没有遭受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蹂躏,反而成为当时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唯一亮点,成为支撑和带动世界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力量。这一点,凡是经历过那场危机且记忆正常的人们,都应当承认这一点。

我认为,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而言,2008年那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恰恰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经济真正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开始转向为以内需市场为主要支撑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的产业发展也开始从原来最低端的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形态开始向自主型高端产业形态不断迈进。可以这样说,没有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转型压力,就没有中国今天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从这一点来说,中央政府当时所采取的四万亿发展计划,功不可没。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2008年中国政府第一次采取这样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救市计划,没有经验,导致大水漫灌,造成了诸种对中国经济形成负面压力的不良后果。这次中央政府在疫情危机的情况下,再次出手以大规模基建作为恢复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政策措施,几乎可以肯定绝对不会再走很多学者所担忧的当年四万亿的老路。

为此,笔者非常赞成一些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

第一,一定要吸取以往的沉重经验教训。鉴于2008四万亿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造成的一些列严重后果,在这一轮新基建投资中,从中央到各地政府,一定要绝对避免走大水漫灌和盲目刺激的老路,一定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资金真正投入到真正需要的项目和领域中去。

第二,本轮扩大基础项目的计划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专项债券投向,确保各个项目的资金投入。

第三,本轮扩大基础项目的计划应采取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基建项目实施精准支持,增大信贷额度,增加中长期贷款,降低贷款利率,灵活适度地降低基建项目的融资成本。

第四,本轮扩大基础项目的计划应更加广泛地调动民间和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PPP等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本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