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危机隐现:世界经济四重迷雾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沦陷于“百年一遇”危机中的世界经济近期似乎否极泰来。复苏的言论已不绝于耳,复苏的证据也在不断出现。然而,眼下的复苏也许只是危机后低水平上的“超跌反弹”,世界经济是否已重回可持续复苏之路,目前难有定论。
  一重迷雾  金融紧缩松几许
  随着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开始横扫全球,金融市场的急速收缩使世界经济深度“缺血”。不过,在雷曼引爆金融危机一年后,从主要资金和风险价格看,紧缩情况已大为缓解。
  资金由紧转松的变化得益于全球各主要央行超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市场由此获得充足的流动性和信用注入。但应该看到,目前银行类机构的状况仍不乐观。以美国为例,虽然第二季度其主要银行业绩环比有较大改善,但其背后是会计准则变化、坏账特别处理等因素。目前,银行体系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依然不足,“有毒资产”仍悬而未决,过去曾创造超额利润的盈利模式无以为继,商业地产和信用卡领域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头。这些都使银行系统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怀疑。
  目前,如何看待金融信贷因素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各界存在分歧。瑞银集团美国首席经济学家毛瑞·哈里斯认为,银行系统问题不会明显阻碍美国的经济复苏。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指出,银行体系对任何经济体都举足轻重,如果不能恢复正常,就会限制货币供应的乘数效应。各央行输入的大量资金“血液”就不能顺畅反复地流动于整个经济系统之中。
  二重迷雾  消费重启待何时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和英国经济的下滑速度明显放缓,日本、德国和法国经济已恢复增长,以中国为首的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开始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兰查德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已经开始”。不过,细查之下,这种复苏很可能是低水平上的反弹,而非实质性好转。有专家指出,如果消费不能重启,经济难以进入自主增长的轨道。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可支配收入的现期情况不佳,预期也不乐观。金融和房地产投资产生的财富效应也已明显削弱,消费回暖很难一蹴而就。
  人们不花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形势严峻。8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9.7%的26年来最高点,多数经济学家预计未来数月该指标将持续走高,年底会突破10%。不仅在美国,全球范围内多数经济体都在承受“失业之痛”。欧元区的失业率在7月份升至9.5%,为10年来最高点。日本的失业率则在7月份升至5.7%的历史最高水平。“无就业复苏”的字眼已频繁见诸媒体,IMF总裁卡恩在刚刚结束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说,如果处理不好,失业问题将对经济产生新的冲击。
  三重迷雾  刺激计划怎退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份,20国集团成员为应对危机而承诺的各类经济刺激计划涉及的资金总规模已经接近12万亿美元,这其中包括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各项内容。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强力“药方”在大病之际不可或缺,但也有很大“副作用”,如果不能被妥善调和,重疾初愈的世界经济在康复的过程中可能“虚不受补”,出现新的疾患。这其中,通胀就是一个重大风险。此外,目前条件下各国的巨额财政赤字无法依靠加税扭转,只能凭借债支撑。沉重的公债负担将推高长期利率,增加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
  正因如此,国际机构、各国政府以及研究人士对建立“退出策略”已有普遍共识。但“退出策略”真正的难点在于实施的时机和尺度。晚退出,退出不彻底,可能会导致通胀风险加剧;早退出,收缩过度,又可能釜底抽薪,危及复苏进程。决策者无疑面临两难选择和重大挑战。
  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政府仍认为,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宽松政策,危机环境下防止二次衰退比预防经济过热更为现实和重要。但回溯历史,高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往往与此前的决策迟钝和偏差相关。
  伴随全球经济危机的退潮,各货币当局的政策方向开始出现异化,这将对各经济体的汇率、资产价格和外贸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更多的政策博弈出现,进而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变数。
  四重迷雾  复苏之途几波折
  在复苏之势渐起之际,对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前景预判可谓众说纷纭。V型、U型、W型、L型等种种路径的提出,正说明本次复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之源,各界也意见相左。卡恩认为,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将率先复苏,其他经济体将跟进。但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在当前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而且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新兴经济体正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
  长期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再度繁荣或将更多取决于“增量”而非“存量”的变化。以“金砖四国”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