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乐观看待后危机时期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包月阳 作者:admin 责编:

    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三季报时,由美国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大约一年。正如此前一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那样,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但三季报表明,中国经济已从低谷确定无疑地复苏,经济界人士可以把眼光更多地放到危机之后的2010年了。
   国务院对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判断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三个季度GDP增长数据(一季度6.1%、二季度7.9%、三季度8.9%)很好地注解了这个判断。研读宏观经济三季报,我的突出感觉是,相对于一季度和二季度,当下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有所减少。

   去年底今年初,最大的不确定性当然是中国经济能否较快恢复以及何时恢复。现在形势已经明朗,“保八”没有悬念,经济恢复的速度超出了当初不少人的预料。V型W型U型L型诸种猜想中,看来V型最接近实际。

   国际市场虽然复苏缓慢且不排除出现波折的可能,但不确定性也有所减少。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中国出口企业收到的国外订单显著增加,三季度出口降幅已明显收窄。曾经热炒一时的“金融危机第二波”似乎已销声匿迹,当初它也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不确定性的减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政府及时出台、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的结果。这一点应予充分肯定,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确定今后的政策走向。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经济肯定是在迅速好转,这种迅速好转还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已经为中国经济赢得了难得的时间和空间,使我们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可以继续解决各种结构问题。如果我们只看到潜在通胀的危险、只看到调整结构进展不大,而看不到中国经济从空前艰难的境地顽强复苏的难能可贵,不仅对决策者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市场信心的巩固。

   在新闻发布会上,李晓超总结了经济运行的五个亮点:一是生产增速逐季加快,二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三是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四是经济的回升面明显扩大,五是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我认为,“经济的回升面明显扩大”特别值得重视。从工业看,一季度只有33个行业是增长的,到二季度末有36个行业实现增长,三季度末全部39个工业行业均实现增长;从地区看,一季度正增长的地区是25个,上半年总计是28个,前三季度总计有29个地区保持了增长。我上周去浙江,当地接近决策的朋友告诉我,年初滑坡甚猛的浙江经济已经开始恢复。

   相对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成为后危机时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通胀与增长的关系也可能是明后年需要处理的最大“两难”问题。应该说,目前通货膨胀仍是中期问题,各项指标都告诉我们并无现实的通胀,只有通胀预期。从中期看,一方面,今年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必然为明后年的物价带来压力,但财政货币双松是经济增长的强劲支撑,过快退出可能使复苏势头受挫;另一方面,尽管中期有通胀压力,但外需增长前景不明朗,要稳定外需,人民币就不能升值,而不升值就无法避免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压力向国内的传导。

   谁都知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迟早要退出,难在这个“迟早”。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定的调子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显然,今年后几个月,政策方向不会变。这是因为,尽管经济增长已经恢复到较高水平,但为了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短期内尚不具备改变宏观调控方向的条件。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通胀的中期压力问题,首次提出“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对于经济预测来说,所有的可能性都是有前置条件的。目前中国经济复苏向好,正是因为一年来中央政府的决策正确,实施有力,创造了经济复苏的充要条件。依我的浅见,只要中央政府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 “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对明后年的中国经济就有理由保持乐观。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