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推进中国经济新一轮战略性调整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柏晶伟 作者:admin 责编:

 

11月15日,“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向”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40余位入选该书的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参加了论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李扬、刘世锦、蔡继明、王一鸣、张维迎、李晓西、迟福林分别发表精彩演讲。
     要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

   吴敬琏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他虽然称不会给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向“算命”,但还是再次强调了他今年以来一直阐明的观点。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是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的矛盾,就反危机措施而言,凯恩斯主义解决了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投资的办法,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解决了短期内需不足的问题;就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而言,转变增长方式仍是主要矛盾。

   吴敬琏画出两条中国增长曲线:一条是W型的走势,一条是长底部的U形走势。“从现象上看,我们现在碰到的困难就是流动性短缺、需求不足。我认为正好相反,是因为货币超发,因为流动性过多,使现象和本质之间、短期和长期之间就出现了很矛盾的状况。”吴敬琏认为从短期来看,由政府政策扩张启动需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满足于用短期政策来支撑市场,实现增长速度的回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流动性短缺、需求不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能用凯恩斯主义式的短期经济分析来分析长期问题。“要解决长期增长问题,还是要转变增长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增长质量、企业效率。”

   王一鸣提出,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会经历深度调整,尽管复苏可能会好于预期,但是“可能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他预测,包括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有毒资产的处置,资产平衡表要重新实现平衡,过程都会很长。未来全球的增长速度可能不会达到危机前接近5%这么高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调整和转型。

   厉以宁提出今后十年内中国经济领域要关注六件大事,第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新阶段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的推进将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第三,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今后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材料、生物科技、环保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第四,民间投资将迎来高潮。第五,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第六,打破中国“投资热——信贷膨胀——产能过剩——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经济下滑——增加投资”的经济怪圈,经济怪圈主要是体制问题,要深化投资决策体制改革。

   要为中国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期做好准备

   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刘世锦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将转入一个中低速增长期”。他认为中国经济在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后将出现转折,我们要为进入中低增长期做好准备。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出现6%以下到5%的速度,至少会出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的问题。中国经济是速度效益型经济,有研究证明,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7%或者低于6%的时候,大部分企业是亏损的,整个国民经济是不盈利的。因为中国的企业主要靠要素投入、市场容量快速扩张而盈利,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转变,需要通过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新的盈利能力。

   二是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这几年我国银行业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在推进改革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发生的,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经济能够带来一个很好的流动性和很大的业务增长空间。这次经济大幅度回落以后,我们曾估计信贷会收缩,但实际情况和预期相反,这反映了体制问题。目前的金融机构中存在着两类问题:第一个是不能排除还有相当大一部分金融资产存在中长期风险,第二个是金融机构改革和制度建设还不到位。

   三是金融业开放的问题。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仍然基本上保持目前已有的格局,工业应该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束,速度在5%—6%,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增长的比例相对下降,服务业肯定要大发展。如果服务业的发展跟不上,高速增长以后,可能出现一个比较大的下滑。但是中国现在的服务业面临相当多的问题,其中,开放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对服务业来讲,在开放、竞争、放宽准入方面,比制造业的要求更为迫切。

   刘世锦说,“我们处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它可以化解或掩盖一些矛盾、推后一些问题,但是当高速增长时期结束,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时期,这些问题想要掩盖或者后推就很难了。”

  中国经济发展仍需双轮驱动

   与刘世锦的预期不同,李晓西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一预测的理由是,中国内需潜力仍然很大,是一马力强大的老车。除此之外,还有“四个轮子”驱动,即资本、劳动、技术、资源。劳动和技术这两个轮子是越走越好,越来越有力量,拉着这个车走到7%,“是有信心的。”

   中国经济将来是靠内需拉动还是要靠内外需双轮驱动?李晓西提出在解读扩大内需政策时要“悠着点”。因为我国现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毕竟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阶段的高投资不可避免的。提高消费需求,想法是好的,适度提高是可以做到的,但不能过度解读,因为有舆论借此证明世界金融危机产生于中国,因为中国消费不高,因此出口不多,造成了美国经济不平衡,中国高储蓄,美国高消费,结果出现了金融危机;还有人说中国强调扩大内需,于是对中国出口采取封闭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还是内外需两个轮子都要动,继续发动三驾马车,保持一个平衡的关系。

   对于为抵御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措施效应的评价,王一鸣称为“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巨大生产能力及产能扩张速度是近代经济史上难以找到的案例”。这种产能的过快扩张,在危机爆发以后,必然要面临一个巨大的过剩压力。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