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短期不能承受之重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强) 作者:admin 责编:


 
    4月14日房地产新政出台以来,沪深两市指数持续下跌,跌幅居全球股市前列。显然,沪深股市受到了外围市场,特别是欧洲几大市场跌跌不休的传染,但是,沪深市场跟跌不跟涨,当欧美股市飙升时,似乎无动于衷,而欧美市场下跌时,却更甚一步。所以,目前证券市场的萎靡,最根本的还是投资者出现了恐慌的情绪。

  何以恐慌?本周二刚刚公布的4月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依然健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7.8%,CPI较同期仅仅上涨2.8%,PPI是6.8%。问题是,市场的噪音信号过多,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比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年初既定的政策,央行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实际上,央行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在4份发放新增人民币贷款7,740亿元,高于3月份5,107亿元。市场的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没有传说中的紧缩。可是,今年央行已经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这些回收流动性的措施,本来是管理通胀预期的手段,但是,市场对此却作了过度的解读。而部分地区食品和蔬菜价格的过快上涨,被大肆渲染,价格管制措施已在某些地区出现(如昆明市发改委规定了过桥米线的最高价),给投资者一个印象,仅仅提高准备金率是不够的,加息势在必行。

  加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条件是经济出现过热的趋势,以及CPI的涨幅过大,比如持续超过5%。但是,中国经济离过热还比较远,当前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政府的4万亿刺激计划,而政策刺激的效果正在显现出边际效果递减的趋势。如果没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在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欧洲经济前景堪忧,而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重要驱动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能排除。

  在经济学课本上,3%的CPI被认为是通胀的标准,而一般认为,5%是判断中国通胀以及加息的标准,这个也许还嫌低了,通常中国经济对通胀的容忍度可能还会再高一些。特别是考虑到CPI统计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如食品权重太高等因素。所以,即便央行加息,幅度也将是非常有限的,不必过分担心。

  在就业形势严峻、产能过剩并存,美元走势基本平稳条件下,中国CPI涨幅一定是有限的,何况去年的CPI在低位徘徊,CPI的同比上涨跟基数过低有关,如果考虑环比(国外更注重环比数据而非同比)的话,CPI的涨幅就十分有限了。当前食品和蔬菜的价格上涨有一些过度炒作的因素。比如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5月11日报道说,北京市场上多种蔬菜的批发和零售价格的差距达几倍。这只能说明,消费者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

  笔者之前已论证过,即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胀,对于当下的中国也未必就完全是坏事。通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加消费,减少失业,而失业应该是比通胀更重要、更应受到关注的指标。

  引起消费者和投资者紧张心理的,不止是加息和通胀,还有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一系列的房地产新政,其目标并非打压房价,而是让市场各方回归其位,令价格平稳。有人预计,房价将下跌30%甚至更多,那是对新政的误会。市场从来不按预期行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8%,增速高于3月的11.7%,去年4月房地产已经回暖,这样的上涨速度史无前例。可是,投资者看不到宏观的数据,只能根据周边的信息和媒体的报道,判断房价的走势。比如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五一”期间的新房成交创了历史新低,实际情况却是,成交量很大。

  中国经济最终要完成拉动力量从投资到消费的结构性转变,但是,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是当前要完成的任务。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也好,绑架了地方政府也罢,必须承认,尽管不正常,房地产依然是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是数量不菲的中产阶层财富的主要形式。房价的大幅度下跌,不是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所能承受的,也不是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问题在于,商品房价格的下跌,即便是超过30%,对于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之困,几无任何意义,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是有意的误导和转移公众的视线。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要靠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解决。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降低房价并非一回事。

  中国的股市,从相当程度上说,主要还是政策市。如果政策信号紊乱,互相矛盾,投资者就会无所适从。管理层希望的股市健康发展,就可能仅仅是期待。

  必须明确,中国经济的核心任务还是保增长,资产价格泡沫当然存在,但是,过分抑制楼价和资本市场价格,可能是中国经济增长短期不能承受之重。坚持既定宽松政策基调不动摇,不但是投资者之愿,也是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局面中的正确抉择。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