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着力点时间: 2016-05-27信息来源:刘治彦 作者:hjr_admin 责编:

     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共同体,如何平衡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考验着人类的智慧。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规律延伸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使两者形成闭合式的循环关系、互补式的耦合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然生态规律的正确认识。正是科学规律的发现使得人类认知生态环境危机根源,从而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不可持续的A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可持续发展的B模式转型。
 
     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1. 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与重点有所差异

        在农业文明及其以前时期,人类被动适应大自然,人与自然相处和谐。200多年来的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肇始于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达导致全球传统战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和气候变暖。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环境意识逐步觉醒,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绿色革命迅速崛起,全球绿色发展成为主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延续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路径,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
 
     2. 发达国家将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可以说,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大多与能源问题相关联,普及廉价清洁的新能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其中,风力发电和可控核聚变最具发展潜力。据有关研究预测,本世纪中叶将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使用,这将为人类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问题提供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和循环经济,确保经济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大趋势,2013年国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不久前,又制定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这些举措无疑会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适合人口多、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相关制度法规滞后等一系列国情特点,系统规划、逐步推进。在城乡建设中,城乡居民生活“三废”处置应按照循环经济要求作出整体安排。新的市政设施要高起点建设,实现使用新能源、保证水循环和分类投放回收废弃物。对旧的市政设施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逐步进行改造。城乡建筑要绿色化、可拆卸、可循环。工业园区要做好相关产业集中布局,实现循环利用、共生发展,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能耗、减少工业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加强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的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农业生产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实现秸秆还田、有机肥料还田,不断培肥地力,实现土壤养分平衡。同时,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实施治理土壤污染的“净土工程”。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原因
 
     (1)战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危害加剧,需要迫切发展循环经济。如石油、木材和主要金属矿物等对外依存度过高,粮食食品数量、质量和安全问题凸显,大气污染突出等,均亟须发展循环经济。
 
     (2)自然资源进入经济社会存量较大,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如钢铁、水泥、家电和汽车等均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3)国家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对今后几年的环境治理投入规划高达8万多亿元,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4)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障碍,亟须改变和突破。一是全民尚未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尚未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浓烈社会氛围,一些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公民环保行为习惯尚在建立过程中;二是现有体制机制无法保障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亟待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取得自主研发的突破,购置国外技术装备的经济可行性较低;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静脉产业体系尚未建立,大型专业化的环保企业尚未覆盖循环经济各领域;五是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环保项目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收益率低,环保企业投融资成本高、投资倾向性低。
 
     系统规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 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要覆盖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和再利用各领域,以及规划、建设和运营各环节,同时细化现有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循环经济专项法律法规体系,用制度保障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 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宣讲各类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节约使用、再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的氛围,循环经济理念和法规进课堂、进社区、进入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环保绩效评价,宣传各类环保模范单位和个人。
 
     3. 加快研发解决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力争在秸秆育肥、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资源化、污泥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领域,以及循环经济管理现代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大型环保装备研制与生产,加大对循环经济各环节的系统管理与监控力度。
 
     4. 制定清晰的能源发展战略
 
     大力开发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进一步挖掘水电潜力,加快发展新能源。积极探索风光互补式发电技术,将风光发电与水力蓄能发电结合起来,与充电式新能源汽车发展结合起来。积极跟踪和研发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提高核裂变发电安全性,优化布局、慎重发展。形成多元化、安全稳定且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
 
     5. 加大循环经济依法管理的力度
 
     严格推进循环经济有关法规实施和监督,对有潜在环境危害的生产企业进行智能监控,加大对环保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力度,鼓励全社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6. 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排污权交易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普遍推行阶梯式电价、水价,对一些环境不友好的商品征收环境费,并内化于消费税中,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和利益攸关方的积极性。
 
  7.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布废旧物品信息,提高废旧物品回收效率
 
     8. 鼓励生产厂家对生产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或委托第三方回收,发展再制造产业
 
     9. 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对环保企业进行低息或贴息贷款,鼓励社会各界成立环保基金,支持发展环保项目和奖励环保贡献者,可优先选择BOT、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