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全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时间: 2016-07-01信息来源:“长汀经验”升级版调研组 作者:hjr_admin 责编:

     [内容提要]2012年以来,在全国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正在向生态文明建设“长汀经验”跃升。福建省、市、县三级应统一步调,全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为加快落实生态省战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经验。
     [关键词]长汀经验  升级版  生态文明  福建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5)11—0080—5
 
     长汀是全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最有基础和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2012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特别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福建应按照习总书记重要批示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围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制度体系,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汀经验”升级版。
 
     一、长汀正在探索“长汀经验”升级版
 
     2012年以来,长汀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并重、与强林惠农并举、与民生改善并行,组织实施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试点、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基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的更高起点上,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汀经验”升级版。3年来,长汀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县、科技进步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森林县城、园林县城,圭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并基本建成。
 
     (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3年来,长汀县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县、乡、村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完成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三洲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汀江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和中长期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方向。目前,全县重点生态区域封山育林面积达210万亩,森林面积提高到37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4%,植被覆盖率达81%,其中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5~91%。全县17个农村乡镇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63个村获省级生态村命名。
 
    (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大力支持
 
     2012年以来,长汀县已争取并享受到了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参照享受西部地区政策、西南五省开发政策、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扶贫开发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政策等各项政策,并将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汀江流域水环境补偿、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建设工程、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林木种苗良种繁育工程、油茶产业、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项目建设方面,共投入8.13亿元,完成了19个方面的工程项目,包括了中央资金结合水土流失开展13个乡镇废弃矿区2074亩山坡地整治项目及10个乡镇的6653亩山坡地村土地整治项目、崩岗治理工程项目,3个乡镇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汀江源头4个乡镇16个村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国家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治理面积达25.56万亩,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原中央苏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治理面积4.25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10个,16个乡镇的农村安全人饮工程项目;中央彩票公益金用于发展长汀竹业生产项目,中石油对口帮扶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项目治理面积10382亩;省级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4.59万亩,4个省级重点乡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4个乡镇的省级资金结合水土流失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整治山坡地753.18亩、新增耕地500亩;露湖千亩板栗生态绿色示范园建设项目、荣丰水库项目、6座小型水库及13座山塘除险加固项目、汀东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以及惠及17个乡镇搬迁安置3351户14616人的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
 
     (三)产业发展突出绿色提升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导向,推动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3+2”主导产业绿色转型,推进龙岩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汀产业园区提质扩容、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做大做强、晋江(长汀)工业园加快发展,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纺织产业以技术提升和品牌打造为抓手,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重点引进高档纺织纤维、高档面料和品牌服装等大项目,打造海西纺织产业基地;稀土产业以提高稀土精深加工和应用水平为重点,大力延伸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新材料等5条产业链,打造全国稀土产业基地;机械电子产业以延伸产业链为导向,完善提升整车、汽摩配件、电梯部件、纺织机械、木工机械、手机配件等相关产业链,使专用汽车、电动车、电梯、数码电子产品及配件等生产制造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打造海西机电制造加工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以远山农业、盼盼食品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在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及农产品保鲜、储藏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形成竹木制品、果蔬、特色农产品、肉制品等四大加工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品牌和效益;旅游产业依托历史、客家、红色、生态“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化,以加快文化和旅游互动发展、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名城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蓬勃兴起。
 
     (四)推进“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以汀江为主轴,以“一江两岸”为纽带,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发挥生态良好、文化多样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着力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设,沿汀江自上而下,打造“庵杰至新桥段自然保护与生态休闲观光区”、“大同至汀州段生态宜居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策武段稀土工业与工贸发展区”、“河田段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区”、“三洲段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及“濯田至羊牯段生态保护、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六大功能板块。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制定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10多个政策文件,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以电代燃等各个方面探索实践,调动方方面面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制定出台《长汀县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创新林权抵押物、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林权抵押物监管制度、林权流转机制,成立林业金融服务中心,提供林权直接抵押贷款“评估、担保、贷款、收储、流转”一条龙服务,拓宽林业融资渠道,有效破解林农“抵押难”、“贷款难”问题;引进和激励120多家公司参与造林和治理水土流失,全县流转林权面积133.74万亩(其中水土流失区流转面积40.21万亩);土地流转13.8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5%;探索将生态建设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美丽乡村建设、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森林覆盖率等7方面31项指标列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目标考评内容。
 
     二、“长汀经验”升级版的初步概括
 
     总体来看,长汀走上了一条五色斑斓、五彩缤纷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之路。
 
     一是坚持绿色先行,把再造绿色的山作为基础。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教诲,按照绿色为基、“山头”先行的思路,坚持“山不绿则根不稳”,矢志不移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六大工程”措施,强化水土保持,封山育林,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有关法规条例,生产建设项目坚决做到水土保持“三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全县水土流失率下降到国土面积的8%左右,筑牢了长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二是坚持金色开源,把闯出金色的路作为根本。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长汀的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打造汀江生态经济走廊,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带动百姓致富,闯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百姓致富的金光大道。全县财政总收入2012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4年超过1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持续高出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
 
     三是坚持蓝色作篱,把保护蓝色的天作为支撑。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保护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坚持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的导向,把好项目环评关,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主导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抓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重点企业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在重点流域两岸新、扩建污染项目,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四是坚持古色传香,把建设古色的家作为归宿。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美丽乡村。一方面,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实施景观、历史街区改造等工程,彰显古韵汀州特色。另一方面,按照“农村姓农、记得住乡愁”的原则,保护好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实施“两违”整治、宜居环境建设、旧村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环境“绿亮美”等工程,建设美丽、整洁、“原生态”的村庄。
 
     五是坚持红色铸魂,把保持红色的心作为保证。高度重视思想对行动的指导作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继续发扬老区苏区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保持一颗红心,以优良的作风和高度责任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加强生态资源管理,出台管理办法,走以德化人、依法治理相结合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的主要任务
 
     “长汀经验”从水土保持向生态文明升级迈出了可喜步伐,但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前进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必须突破瓶颈,持续作为,再创佳绩。
 
     (一)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汀江生态经济走廊涉及长汀13个乡镇,区域总面积19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左右,既有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区,也有发展比较成熟的城镇和正在新建的工业新区。推进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必须在水土保持和开发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土地空间、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必须保障工业新区新增建设用地、各个功能板块之间乃至长汀与周边县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必须抓好重大项目布局,推进产业配套,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必须有效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长汀一产偏高,三产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新经济形态和业态尚处萌芽阶段;主导产业龙头少、规模小、层次不高的现状没有改变。一产方面,林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不足,林下经济尚未形成产业链,必须进一步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提高林农的投资效益。二产方面,2014年龙岩全市78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点项目中,长汀只有中石油稀土催化剂、经纬纺织、盼盼饮料等3个,目前还没有拉动大、潜力好、关联度高的龙头实业项目,必须进一步做好产业选择文章,推进龙头带动、链条延伸和集群发展。三产方面,建筑业生产持续下滑、消费市场疲软,必须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挖掘物流、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培育第三产业新增长点。
 
     (三)切实转变生产方式
 
     长汀县大部分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高层次人才缺乏,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从长汀着力打造的“3+2”产业来看,纺织产业两头在外,因环境受限,漂染等生产环节缺位,生产技术也还相对薄弱。稀土产业以稀土荧光灯为主,精深加工不足,应用水平不高,分离指标及出口配额也受限。机械电子产业离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尚有距离,引进的机械电子项目有待进一步培育,整体行业生产制造能力不足,企业效益不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品牌知晓度较差,加工体系尚未健全,规模设施农业补助力度不足,部分林下作物尚在试验、培育阶段,有待市场检验。旅游产业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客家旅游等产品与周边县市存在同质竞争,客户群有待进一步找准和细化,旅游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升级。
 
     (四)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长汀是中央苏区县,也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90个村中有106个是革命基点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目前推进的农村民生事业中,包括燃电补助、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安全人饮工程、造福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工作任务重,资金保障要求高,应结合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有效利用,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实现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客家文化与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真正融合,挖掘出彼此之间的共性特质,实现在保护历史文化古城风貌的同时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五)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近年来,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长汀在体制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福建应加大研究、协调力度,尽快建立起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除了长汀县自身需加倍努力和积极探索外,也需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议福建省在用好用足用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同时,从实际需要出发,对长汀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继续给予支持帮助。
 
     (一)加大产业布局产业升级支持力度
 
     支持长汀为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一核两翼”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整合现有的龙岩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汀产业园区、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和晋江(长汀)产业园等三个省级以上园区作为产业平台,加快承接和发展稀土、纺织、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着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发展。一是积极帮助长汀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使长汀园区能享受赣州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全额贴息补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内投资取消地方配套;二是支持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实施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把园区建设成南方(中、重)稀土产业研发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并提高园区企业稀土产业分离指标及出口配额;三是支持园区建设海西纺织产业转移、转型升级基地,设立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四是支持园区建设海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海西农副产品检验、检疫中心,加大对规模设施农业补助力度;五是支持园区建设海西机电产业(木工机械、特种车辆)基地;六是支持长汀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相关指标单列管理,在用林、用地指标上进行省级统筹,引导产业转移。
 
     (二)加大“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长汀县开展以“汀江生态经济走廊”为核心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帮助争取中央安排相关中直机关对口挂钩帮扶,对水土流失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给予政策、项目支持;二是根据六大功能板块的功能规划和项目布局,安排相关省直部门对口挂钩帮扶,并帮助编制六大功能板块的详规;三是帮助协调解决在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在景区改造和优化提升、集镇段改造、现代农业和现代林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对公共服务设施、河田至三洲生态景观示范公路等资金缺口较大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贴息担保贷款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五是帮助解决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增加城建项目的补助比率和范围。
 
     (三)加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一是将“建长武”(建宁—长汀—武平)高速公路列入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争取在“十三五”初开工建设,并且帮助争取按国高网的政策享受中央补助;二是加快推进“长永泉”(长汀—永安—泉州)铁路长汀至永安段的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三五”初开工建设,打通“瑞兴于”、“长连武”地区出海通道;三是支持长汀荣丰水库项目、长汀水土流失区引调水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并帮助争取国家按西部或西南五省政策给予补助。
 
     (四)加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支持力度
 
     支持长汀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特色城镇化试点。一是在安排土坯房改造、城市棚房改专项资金时优先向长汀倾斜,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二是全额补助历史文化名城“一江、两岸、四街区”的历史风貌保护、恢复建设,对城区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按有关规定实行土地出让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三是争取优先安排长汀发行企业债券(城投债),并在申请流程上给予帮助。
 
     (五)加大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支持力度
 
     一是在国家层面的补偿制度还未出台前,将汀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列入省重点流域,给予生态补偿;二是帮助长汀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和协调,继续下拨汀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直至国家建立实施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三是将列入“电补”的相关乡镇、村的农户用电补助资金列入生态补偿范畴,给予长汀县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
 
     调研组成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立敏  吴元兴  何燊  钟炳林  涂宏基  丘海仁
 
     (责任编辑:何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