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和低碳转型发展存在的障碍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王胜 作者:admin 责编:

    权威调研
    西部地区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工业是西部各大城市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西部地区能源消耗构成中煤炭大约占到七成,碳排放构成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于工业部门。工业园区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地推动产业聚集,形成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同时,工业园区也是西部地区能耗及碳排放聚集区,其低碳转型是促进整个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工业园区实现向低碳工业园区的转型是西部地区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以重庆为例,探讨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和低碳转型发展存在的障碍。

    重庆工业园区发展历程与现状

    ——低碳工业园区的内涵

    低碳工业园区的核心理念就是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循环,建立低污染、低消耗的城市工业区发展模式。总体上低碳工业园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在产业发展方面,应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物质和能源的低碳循环;(2)在工业园区内部生产环节中注重清洁生产,构建低能耗能源体系;(3)低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土地要集约利用,产业功能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建立工业园区内的固碳生态环境体系;(4)完善健全工业园区低碳运行政策、低碳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

    总体上讲,国内低碳工业园区仍处于发展初期,概念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大多仅是以原园区产业为基础的升级版,核心技术缺乏,明确的低碳标准缺失,配套措施及规范不尽完善,支援服务体系尚未确立。

    ——发展历程与现状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在管理体制、运营方式、招商引资方面的大胆探索,为重庆下一步工业园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2002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渝北等16个区县(市)设立特色工业园区的批复》,宣告了空港、万盛等工业园区的设立,标志着重庆市市级开发区 (园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目前唯一的 “水港+空港”一区双核的保税港区。重庆工业园区建设正式开启了内陆开放的大门。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 “两江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副省级国家新区。两江新区的设立掀起了重庆工业园区新一轮发展高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重庆市工业园区无论是入驻企业规模,还是工业增加值贡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左右,工业销售值五年上升20倍。从2005年到2010年,园区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 12.9%提高到38.4%,园区工业销售值占全市的比重从21%增加到60%以上。2011年,园区入驻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52户,占全市68%;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占全市工业当年利用外资的68%,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占全市的75%;实现千亿级园区零突破,百亿级园区达到25个;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出达63.5亿元,产出强度接近上海开发区水平。

    同时,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化工、装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市48个工业园区涉及28个行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工行业、纺织业。目前园区已集聚5000多家企业,带动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工业园区也是重庆市工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大头”。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能源消费2200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和全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30%和65%。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对,重庆园区内各行业能效提升空间巨大,如上表所示。

    重庆产业园区低碳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客观上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烈需求,但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低碳发展转型在短期内存在诸如多重成本、理念意识不到位等重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

    重庆能源消费仍然是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供应中所占比重维持在65%左右,远高于27.8%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资源禀赋、机制因素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高位能耗水平难以短期内得到根本转变。重庆资源禀赋决定了依靠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重庆风能、太阳能、潮汐能资源缺乏,水能资源虽然蕴藏丰富,但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在2010年前将基本开发完成。机制因素阻碍能源调整结构。尽管重庆天然气储藏量丰富,但开采权归西南油气田公司,近几年供给缺口持续扩大。

    ——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阻碍园区低碳转型

    作为国家六大老工业基地,重庆经济支柱的汽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行业都属于高能耗、高排放行业。2010年,重庆市以重工业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为1874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0.8%。这些行业中积淀了大量的设备、资金、人员、技术等有形无形资产,同时又由于技术研发投入运用需要相当的时间,高能耗产业将长期存在,对经济继续发挥重大作用。预计2020年之前,重庆难以摆脱重化工业的路径依赖。

    ——园区所在区域发展水平使园区面临经济和环境的两难选择

    重庆工业园区总体还存在工业基础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现象,“一圈两翼”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差距明显,工业园区“一”强“两”弱,严重分化。位于“两翼”区域的园区不仅园区规模、投入产出效益差,而且规划建设档次、产业链接能力也弱,多数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必须加快实现低碳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两翼”在区位和发展要素上处于劣势,园区还承担着服务地区经济的任务,是区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短期内更注重经济效益,难以投入大量的尽力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提升。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中找到均衡点,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低碳转型面临的难题。

    ——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多头管理,管理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重庆特色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管理委员会制、园区开发公司制、开发公司和园区管理委员会制。目前,各园区分别使用不同的模式,运行机制紊乱,不便于统一规划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责任的交叉,重大决策难以统一。园区既要接受市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又要接受所在区县政府的管理。而涉及园区低碳发展事务的,除了市经信委外,还有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七八家部门,但各部门对园区低碳管理职能没有明确分工。结果工业园区低碳转型导致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政策,相关政策间有效衔接的不足,相应的能耗统计、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等基础性工作无法开展,开展低碳试点的措施缺乏依据和科学的考核。

    ——现行考评机制不利于实现园区低碳转型

    现行考评体制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强调的是“GDP”,官员考核、园区的评估更多地看重经济增长率、项目落地、资金引进等指标,还没有真正将绿色GDP等相应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园区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固体废弃物排放、污水排放、碳排放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