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上海自贸区可比当年深圳特区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主持人:本报记者 熊晓辉 谭志娟 李正豪
嘉宾: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何万篷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
陈兴动 法国巴黎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陈李 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激发全社会对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期待,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自贸区概念,而且引发了业界对自贸区后续试点的广泛猜测。
   以设立自贸区为标志的新一轮开放将产生哪些创新举措?哪些行业将受益?在我国改革史上地位如何?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邀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万篷、法国巴黎证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进行了深入讨论。
    上海自贸区看点:金融创新
  我国将通过何种路径和步骤,探索资本的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经营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获批以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国家试点,你最关注上海自贸区的哪些创新举措?
  张占斌:上海自贸区获批以后,国内外都很关注,在达沃斯论坛上,也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地位相当于当年设立的深圳特区,也有人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与当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同等重要的事件,总之这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平台和试验场。
当然,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有过很多探索,在以设立自贸区为标志的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我国将通过何种路径和步骤,探索资本的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一方面,我国将通过自贸区的开放政策,发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我国如何在推进资本开放的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何万篷:设立上海自贸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创新进入“开放经济”的引领阶段,我国希望在自贸区上产生“浦东能突破、上海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改革效应。
  上海自贸区获批的背景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范围、深层次的震荡和调整,中国外贸已经由此前连续多年的2~3倍于GDP增速的“万马奔腾”发展状态,徒然切换到了被各经济体“联合围剿”,增速降到10%以内,甚至低于GDP增速。
  这种情况促使我国进行深入调研,寻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体制、税制等方面的突破,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贸易便利化归根结底就是流动自由化,包括人、财、物流动的自由化,这将带动我国的全面改革。
陈兴动:自贸区在国际上并不陌生,就是在一个区域里实施最自由的商业规则,尽可能地让企业发展免受各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在自贸区之内活动的所有企业,无论什么性质,都遵循最合理、成本最低与商业模式最优化的规则。
  上海自贸区是在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综合保税区已经提供很多方便,可以为企业提供关税与税收等优惠,但是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不及自贸区涉及的领域更广泛,上海自贸区有望根据国际商业规则运作。
  与综合保税区相比,上海自贸区具备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政策范围扩大,不仅涉及关税保护,而且包括贸易、生产、金融、信贷等各种领域;二是不仅涉及物流自由化,也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的自由化;三是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国投资者享有国民待遇。相对而言,采用负面清单管理的自贸区,比采用正面清单管理的综合保税区,政策上更开放,创造性也更强,这会使相当多的企业希望挤进自贸区。陈李:上海自贸区的核心突破是政策法规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其次更多体现了决策层的胆识,尤其是在当前资本外流与QFII扩容的背景下,将长期来看必须推进的改革在上海自贸区推出。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上海自贸区对于金融创新的试点具有推广到全国的借鉴意义。
    机遇:服务贸易的春天
  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左右的水平,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应该向50%~60%的目标发展,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
  《中国经营报》:在上海之后,天津、重庆、广东等地区都在筹备建立自贸区,最近两三年,我国会形成一系列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吗?如果要形成这种格局,其中的步骤和难点是什么?
  张占斌:上海自贸区获批以后,一些省份也想加入,也进行了一些前期研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海自贸区的前面还有个中国的字头,这表明了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新一轮改革背景下的战略性举措,不可能一下子批很多试点。当年我国搞特区,一开始设了四个,算是比较多的,这一轮开放试点选在上海,从长远来看,肯定不止上海一家,但是遍地开花也不现实,肯定是从上海做起,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推开,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方向。至于说时间上的安排,这个没法预测。
  何万篷:相对于国际上成熟的自贸区,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外汇管制、货物监管、企业的注册成立与功能整合(比如内外贸易一体化、物流与结算集成)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限制,充其量就是一些半自由化区域,离岸贸易等业务发展也不充分。
  前一段时间获批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提出,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逐步研究建设舟山自由港区。虽然社会各界认为,“条件成熟”很难明确把握,但从中可看到经济特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就地升级的趋势方向。
可预测的是,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就地升级,将取代各类新区的审批,成为“十二五”后半程的重头戏。这个升级方向的要义,就是贸易便利化。
  陈兴动:之所以出现各地竞争自贸区的局面,是因为设立自贸区存在几大好处:活跃地区企业经营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产生示范效应。目前,由于一些体制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如果通过设立自贸区可以解决一些争议问题,这样就可以减少改革阻力,并可以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经营报》:近期,自贸区概念成为影响股市的重磅消息,一些个股受到了资金的疯狂追捧,自贸区将对哪些行业形成重大利好?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张占斌:我认为上海自贸区会在服务贸易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这也会为我国下一轮服务业的完善和开放探索一条道路。
  何万篷:今后的发展重点不是转口贸易,而是离岸贸易;自贸区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低税率,而在于简明税收体系;自贸区将优化营商环境,改变政府治理结构,区外比区内更精彩。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地升级成为“集成商”,这是全球商业革命和生产组织方式革新的方向。在上海,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1000多家跨国公司落户,分析其中的结构,包括265家投资性公司,40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1个研发中心,95%以上的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总部功能。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变革和环境再造就是要响应企业形态的变革。
  陈兴动:投资机遇将出现在服务业。过去30多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是制造业,设立自贸区提及扩大服务业开放,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左右的水平,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应该向50%~60%的目标发展,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陈李:在投资机会上,自贸区的发展将带动区内以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按照深圳前海的发展经验,自贸区将带来土地价值的大幅提升,这对拥有土地储备的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建筑业等都是重大利好。
    意义比肩深圳特区
  应该站在当年设立深圳特区、加入世贸组织的同等高度看待上海自贸区的历史意义,决策者和推动者也应该站在这个高度去担负更大的探路任务。
  《中国经营报》:在我国历史上,设立特区、加入世贸组织等事件,都在一定时期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你如何看待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历史意义?
  张占斌:我认为,应该站在当年设立深圳特区、加入世贸组织的同等高度看待上海自贸区的历史意义,决策者和推动者也应该站在这个高度去担负更大的探路任务,从而更好地为新一轮开放积累经验。
改革开放是我国既定的战略方向,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我国继续走开放路线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国融入全球化的坚定决心。从国家层面来讲,通过设立上海自贸区,我国可以更高水平地对接全球的贸易组织和贸易总规则,从中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效益。设立上海自贸区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精心耕作,把步子走得更稳,这将对下一步我国更大规模的开放,以及与国际上的新一轮对接,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何万篷: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就在于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扩自由,追求自由全面化。
在自贸区建设中,我国将面临此前熟悉的货物贸易和不熟悉的服务贸易,特别是信息贸易,不仅我们不熟悉,国际上也没有太好的老师,大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能克服挑战,抓住机遇,上海还可能会成为世界级的“贸易特区”,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换代。
  陈兴动:建设自贸区的必要性是因为中国自身的改革需求,通过开放促改革,上海自贸区试点成功以后,将会对国内其他地区产生较大推动作用,为中国带来更大的改革红利。因此,建设上海自贸区的意义类似于当初建立深圳特区,将对下一轮中国经济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