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

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 全力打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时间: 2018-10-27信息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官方微博 2018-10-24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责编:qgy

编者按

  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兰州新区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现将会上各新区提供的工作进展材料摘编刊发,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一、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2017年,天津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9亿元、税收占比75.4%,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6.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3亿美元,增长10%;实际利用内资1260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新增就业12.2万人。

  (一)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全面推进协同发展深化行动,做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五大承接载体,签约引进北京项目729个,协议投资额1345.4亿元。加强与河北合作,与沧州市、唐山市合作建设滨唐、滨沧产业示范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通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积极加大开放力度,外资企业总数达到6300家,注册资本130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之中有150多家在新区投资,项目总数超400个。新型贸易业态快速发展,成功试点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子商务、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等业务,平行进口汽车约占全国的75%。自贸试验区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逐步形成,2017年三个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4万家。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0.1:68.3:31.6,到2017年的0.2:51.2:48.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9.6%,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11.7%和15.2%。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0%。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2017年新增沪深交易所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8%,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融资租赁聚集优势突出,注册企业突破2000家,累计注册资本金超过3000亿元,合同余额1.8万亿元,飞机、船舶和海工装备平台租赁业务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稳步发展,建成全国第一个商业化肉羊基因资源库。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要素加速聚集,军事科学创新研究院、华为云产业研究院、南开大学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机构签约落地,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64家。前沿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全球精度最高的步态识别系统、世界首款虹膜识别智能手机、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麒麟操作系统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政府主导成立6家天使、创投基金,规模达56亿元,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发展。承办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建成众创空间58家,聚集创客5211名、创业团队2076个、创业企业2440家。建成国家级孵化器累计达15家,占全市40%。

  (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推行行政审批集中,审批环节的109个印章变成1个印章;推行行政执法下沉,强化各街镇在城市管理中综合执法职能。推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加快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试点。深入实施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创新政策,平行进口汽车业务约占全国的7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效果明显,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逐月下降,清退直属国企中的空壳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13元。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电子市民中心正式上线。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企业帮扶方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每年拿出20亿元面向全球引才引研引智。

  (五)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

  建成了京津城际延伸线,实现滨海新区与北京一小时互通。城市轨道交通积极推进。货运铁路进港三线、南港一线、西南环线全面开建。连续多年实施清新空气、清水河道、绿化美化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37.3%。PM2.5浓度同比下降34.4%。

  (六)民计民生进一步改善

  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资310亿元,依托北京和天津中心城区的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在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领域集中建设259个项目,补齐社会发展短板。制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36片改造项目,建设安置房3008套。2017年新增就业12.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8.3%,高于GDP增速。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拟重点抓好的工作

  建设繁荣新城——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先行先试作用充分显现,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改革动力、创新能力、城市活力进一步迸发;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建设宜居新城——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社会文明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显著提升,“海陆空”立体化交通格局加快构建,枢纽型功能引领、网络化设施支撑、多方式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有序开发利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的“15分钟优栖生活圈”加快构建,城市运营、企业经营和市民生活成本相对合理;大气、水环境有效治理,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体系初具雏形,沿海滩涂、河流湿地、郊野公园等得到有效保护,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丽滨海全面展现;“本质安全”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公众安全素质和事故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建设智慧新城——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统筹推进,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加快构建。智慧生活形态丰富,智能化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智慧经济蓬勃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消费、分享经济等成为产业创新的新动能。智慧治理深度推进,建成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管、智能应急、智慧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智慧政务取得突破,政务数据资源内部共享和对外开放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