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京津冀
京津冀

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时间: 2021-08-31信息来源:艾蒿书院 2021年8月31日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导读


      京津冀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缩小河北各市与京津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水平。培育若干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形成核心突出、功能互补、生态良好的格局,早日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群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

     仍然存在的问题

     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

       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批复以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环京津地区已建成一批服务京津需求、具有产业链延伸性质的工农业产品加工配套供应基地和连锁市场。产业协同取得一定进展。通过共建高科技园区等形式,大力推动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京津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京冀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津冀共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通畅,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为主轴的铁路网络格局;2014-2018年,三地公路里程累计增加1.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1674.5公里,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国际机场片区挂牌,标志着京津冀在民航领域以及临空经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2014-2018年,北京市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累计疏解各类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仅2019年前11个月,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99家,疏解市场49个,疏解关停物流中心16个。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雄安新区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在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京津冀合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绿色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2019年,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5.8%,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合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关停处理。

      仍然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经济落差很大、产业结构偏重、核心城市辐射功能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是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的核心城市,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都在城市群内保持领先地位。2010-201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4万亿元提高至3.5万亿元,天津由0.9万亿元提高至1.4万亿元,京津二市的经济总量占京津冀的比重由53.4%上升至58.5%。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天津1561.83万人,占京津冀总人口的32.8%, 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0197.1亿元到2019年提高至35105亿元,在京津冀的份额下降,在全国的排名也从第六下降到第十三。2010年河北与北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为33707元/人,2019年这一差距扩大为37514元/人。

      一是空间结构有待优化。京津冀内部缺乏具有“二传手”功能的城市,城镇等级存在断层,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问题在京津冀地区十分突出,不利于产业的传导转移和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直接后果则是京津的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发展环境而无法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河北各市与京津两地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区域差距持续扩大。

      二是核心城市辐射功能不强。2010-2019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在京津冀的占比一直处于下降态势,11市中只有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在京津冀占比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也非常有限,而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则持续上升。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能源、化工、建材产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平均比例53.1%,与长三角地区76.5%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跨行政区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管控还有待完善。

      四是交通运输体系有待完善。仅建成京津城际铁路和津保城际铁路两条线路,京石、京唐、京衡等城际铁路尚未建成。天津港、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不仅相距很近,规划定位都是向着综合性港口发展,港口功能存在重复,合作分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但应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形成京津冀各市目标同向、规划一体、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为重新焕发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做出示范。

     (一)把雄安和通州建设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应充分把握建设雄安新区这一历史机遇,推动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河北境内北京的“反磁力中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设立雄安新区的初衷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但经济要素的聚集,人口的集中,客观上对冀中地区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发展起到经济引擎的作用,雄安与保定城市相向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可能崛起一座300万至500万人的现代化都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负有疏解北京市中心非首都功能的职能,也赋予了带动廊坊北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使命,应加快实现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二)“三核”引领“三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优化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京津冀已有北京和天津两个大都市,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城市规模已超过300万人,已跻身于都市之列,应以“三核”引领“三圈”,促进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互动发展。

      北京都市圈以首都北京为核心,涵盖河北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及其下属城镇在内的“1+4”格局。规划建设北京现代化都市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北京由于功能过度集聚而带来的“大城市病”问题,实现首都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北京充分发挥首都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北京市要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传统产业向廊坊、保定转移,张家口、承德主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型产业,吸引北京人来此休闲旅游、避暑度假。未来,北京应发挥在创新研发方面的巨大优势,打造成为高科技研发产业的创新中心,提升我国科技成果的世界影响力,还要发展文化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北京的综合服务能力。

      天津都市圈以天津为核心,涵盖河北唐山、沧州、秦皇岛、廊坊,与北京都市圈相互耦合。天津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特别是强化与毗邻的河北唐山、沧州、秦皇岛、廊坊等城市的功能分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创新驱动和产业对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滨海经济带,不断提高天津对河北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天津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已形成了石油和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应将产业链条延伸到唐山、沧州和秦皇岛。未来,天津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与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带动京津冀及中国北方发展的经济中心。

      石家庄都市圈以石家庄为核心,辐射衡水、邢台、邯郸、定州等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河北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力,全面缩小河北与京津的发展差距。石家庄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地处冀中南,东与衡水市接壤,南与邢台市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与保定市交界。石家庄市区位条件优越,腹地面积广阔,产业基础良好,是河北省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能最大的城市。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应在河北中南部崛起一座现代化都市,辐射带动河北乃至山西、山东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引领河北整体崛起,推动京津冀从“双城记”向京津石“三核引领”转变。“三核”引领“三圈”,“三圈”共同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两省一市是三个省级行政区,行政区在我国起着“上下联动,纲举目张”的巨大作用,也是我国的体制优势,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也容易造成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影响区域协同发展。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和两难困境,可行的办法是将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建立都市圈经济合作区,核心城市承担引领都市圈规划、交通体系建设、协调经济发展的职责,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并行不悖的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

     (三)在河北省的主要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河北与京津的差距过大,河北各市综合实力普遍不强,产业结构偏重。一方面,河北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低碳产业、特色产业,促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各城市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河北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设立新区,打造京津冀产业协作发展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聚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议河北将石家庄正定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邯郸冀南新区等作为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并建议国家把其中一到二家上升为国家级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推动产业转移对接
      京津冀与周边地区应积极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承接。一是鼓励毗邻城市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打造双向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以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二是加强对区域整体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各地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都市为核心建立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各城市产业分工合作,明确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重点领域、适宜地区和操作路径;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沟通信息,协助企业开辟合作渠道。

鼓励各地区探索多元合作方式:一是完善各市利益分配机制,产业项目收益由合作各方分享,探索建设项目税收分配办法;二是探索建立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区域合作基金,用于公共事务支出,可根据各市GDP或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市长联席会议决定支出事项;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跨地区行业联盟,共同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则,探索各类市场资源的连接和整合。本文将刊于《中国投资》2021年9月号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