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时间: 2016-04-27信息来源:李新 储成君 秦昌波 王依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梳理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现状,分析在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指引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为强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要加大高功能水体及脆弱区保护力度、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加强战略规划环评、生态补偿及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环境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X19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11-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十三五’环境挑战及环境管理转型战略与政策研究”(71441029);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十三五’环境制约因素识别与风险控制技术体系研究”(201309067)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新(1986—),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规划管理。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 Xin1,2,, Chu Chengjun1, Qin Changbo1, Wang Yi1
(1.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EP, Beijing 100012, 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regional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along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ed by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re analyz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The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s including reinforcement of the protection strength of high-function water body and fragile areas along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ict delinea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strengthening of strategic planning EIA,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so as to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The Silk Road;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CLC number: X19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支撑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极、促进地区间均衡[1]协调发展、扩大向西向南合作交流的重大方向。我国西部地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敏感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深入,在沿线人类活动加剧、能源化工产业增长、城镇化加速追赶的进程下,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必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认真剖析未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环境形势,提出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丝路地区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对策。
 
        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1.1 发展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近30亿人口,面积24242.84万km2,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和陆地面积的28.47%。但沿线国家自然资源、人口及经济增长水平差距较大,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口规模较小,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见表1[2]。从国内看,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五省(区)是重点地区,总面积约311.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近1/3,总人口不到一亿,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例仅为5%~6%左右,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洼地。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地区先后开发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达到3.68多万亿元,占全国的35%[3],处于加速发展期。
 
 
        1.2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1.2.1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沿线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及相关行业布局及发展态势明显。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亚地区石油开采储量超过3300亿t,天然气可采储量超过10万亿m3,是最大能源库之一。从各国发展规划看,未来中亚三国的油气新增储量和可采储量将进一步扩大,如土库曼斯坦提出2020年石油储量增加11.23亿t,天然气储量增加3.07万亿。我国能源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2014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9.3%[4],预期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将持续深化。西部地区新疆、陕北等地区是我国重大能源战略基地的分布区域,是重要的能源输出地与东部地区的能源保障区,资源能源产业支撑当地经济增长的特征突出。依托于中亚地区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未来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布局油气勘探、油气加工、伴生气有效利用、炼化、石油化工、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规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丝路地区产业可能出现双向转移现象,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将有所缓解。我国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到向知识、创新、效率提升等转型阶段,而中西部地区整体仍处于重工业加速增长的工业化中期,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产能转移的重要区域。但我国钢铁、水泥等产能占全世界比重已超过50%,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凸显,西部地区消化吸收重工业产能的能力有限。随着中亚、西亚市场的打通,沿线交通设施、城市群发展建设的提速,预期丝路沿线国家将成为承接国内部分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西北五省部分高载能行业将出现转出现象,而相关深加工产业、产业链下游的产业可能将呈现加速转入现象。
 
        交通运输建设及仓储物流产业将加快发展。我国西北地区国土辽阔,边境线长,受区位条件制约,交通运输、货物仓储等物流业成为发展的瓶颈。“道路联通”是丝绸之路“五通”建设重要内容之一,预期将直接带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相关行业发展,从新疆、陕西等发展战略规划看,以丝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动向较为明显。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预期加速。丝绸之路沿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数据统计,丝绸之路中国段拥有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0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个国家森林公园[5]。随着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将直接带动多边经济的增长。
 
        1.2.2 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
 
        中国丝绸之路带尤其是西北五省城市群雏形已经显现,见表2,以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目标,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追赶提升的空间大[6]。2014年西北五省城镇化率均值约为48%左右,落后全国6.6个百分点,若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60%的目标水平,以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能追赶上这一水平,预期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约170万人,至少释放1500亿元的消费需求。
 
 
         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形势分析
 
         2.1 环境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脆弱,环境相对恶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西部以及中亚、中东等地区荒漠化以及水资源危机加剧,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沙漠化问题突出。我国丝路沿线重点发展的西北5省区土地面积约2297km2,其中73%的国土属于内陆河区,是戈壁和沙漠地貌的集中区,区内难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生态脆弱区面积占全国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0%。第四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7],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区,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新疆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疆总面积的47.7%,绿洲—荒漠过渡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呈现恶化趋势。
 
        生态环境敏感重要,物种丰富但呈减少态势。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面积被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列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数量多。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6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甘肃省建立自然保护区60个,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90%。西部地区是我国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特有性高,但物种减少问题突出,如甘肃省有野生高等动、植物共有6117种,目前已有186种被子植物和17种裸子植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丝路地区缺水形势严峻,水资源承载力明显不足。丝路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其中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mm,天山北坡一带缺水率超过10%,南疆水资源开发已经接近承载能力。城市生活用水形势严峻,西部城市人年均供水量仅为东部地区的50%左右。随着区域干旱和洪涝灾害变异性和发生强度转变,西部地区的淡水供给功能明显减弱。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30年间累计下降3.54m,湖泊水面面积减少2120km,已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
 
        西北诸河水质整体为优,部分河段及黄河支流水环境污染严重。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发源地基本处于西部地区,江河源头水质保护较好。2013年,西北诸河I-III类、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8.0%和2.0%。在城市河段中,克孜河新疆喀什段为重度污染。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及其支流青海段的17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仅为47.1%。新疆八一水库、蘑菇湖水库、猛进水库水质为重度污染。
 
        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省会及大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部分地级市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根据2013年各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环境质量呈现整体相对稳定并有所下降的态势。其中,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嘉峪关、白银、天水等城市污染综合指数有所上升,喀什、和田等12个城市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西安市优良天数仅占比37.8%,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占比18.3%。
 
        2.2 环境经济形势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期是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的同步上升期。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贫困集中连片区,亟待跨步发展。依托于“新丝路”整体规划及国家新增长引擎的布局转换,预期“十三五”时期,沿线地区“跑步式”前进的动力强劲。在地区水资源等承载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等现实约束下,丝路地区未来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加大,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市场向丝路沿线中亚、西亚等国家拓展,预期将有利于缓解国内资源能源开发、产能过剩带来的环境问题。相比较中亚、西亚地区,我国具有经济实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资源、能源市场产业链条纵深发展的合作领域,将更多地支持在石油、天然气开发,铜、铝等有色金属资源开采领域的投入,国内将更多地从油气、自然资源等深加工领域拓展,我国因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有所缓解预期。在全球经济维持慢增长的长周期趋势下,新丝绸之路作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将通过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发展等,为我国向中亚、西亚输送钢铁、建材、有色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加快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路径,预期将有效缓解由于产能产量带来的环境污染。
 
        城镇化、城市群加快发展带来人口增加、活动加剧,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演变加速将更加突出。经济带发展更强调沿线城市群壮大、人口增长及产业布局,从我国境内看,以天山北坡、宁夏炎黄经济带、关中天水、西咸新区、兰州新区以及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喀什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区域,将带来新一轮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对局地尤其是核心城市的城市开发建设规模力度将加大,资源能源需求将高速增长,对耕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改变的威胁加大,最新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报告结果显示,甘肃青海新疆湿地面积萎缩,草地退化面积已达到48%。
 
        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发展将成加速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环境风险加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形势严峻。根据国家的能源战略布局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构想,西部地区依托传统高耗能优势产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冶炼等重工业行业将保持增长态势。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尽管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但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可有效利用的环境空间与容量有限。从省会城市看,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已经超载,空气污染严重,西北地区甘肃、宁夏等除干流水质外,内陆河等污染形势严峻。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预期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旅游资源的大开发、大建设,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不降级的难度加大。丝绸之路沿线多年来受到地形气候、交通、文化等因素影响,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人类开发程度相对不高,生态文化景观较好。随着兰新线及向国外延伸的交通线路的通达性提升,预期未来以古丝绸之路、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将加大开发力度,人类在天山、青海湖、三江源等地区的活动将大规模增加。青海“中华水塔”、三北防护林生态屏障等国家战略要求很高,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开放,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较为繁重,维护环境质量不降级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3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环境战略
 
        3.1 持续加大沿线地区高功能水体、生态脆弱敏感区的环境保护与防治力度
 
        丝路地区既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质灾害的集聚区。在开发活动加剧情况下,需要持续加大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从纵向上加大对三北防护林、三江源等生态环境保护转移专项支付制度,用以补偿地区为保护水资源、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作出的贡献,建立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长效补偿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对高功能的水体、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等给予高要求的保护政策,严格禁止与环境污染有关的任何开发活动。持续加大对西北地区黄河支流、内陆河等流域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质灾害等突出环境问题的防治力度。
 
        3.2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建立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产业发展布局及规模
 
        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处于各项政策实施的起步发展期,开展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与规划的节点较好。应以空间为导向,系统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大气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分级分类提出环境保护的标准政策、法规制度。从环境质量、环境容量承载现状出发,提出优化产业、人口的空间布局与规模,实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战略基地的统筹增效。
 
        3.3 加强规划战略环评,实现环保优化产业战略布局
 
        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等角度,系统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的重大产业布局的影响。建立高标准,严准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重复建设及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坚决不予审批,对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地区高耗水行业建设提出严格限制政策。
 
        3.4 出台生态补偿等重大环保制度政策
 
        丝路地区是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产品供给者,也是资源、能源等产品的提供者,东部地区既是生态产品的需求方,也是能源消费者。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生态共建、资源共享、公平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建立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既要建立丝绸之路沿线流域上下游、生态屏障区的补偿机制,更要建立沿线与最终受益地区的补偿机制,实现东部发达地区对沿线能源、生态产品供给者的有效补偿。在资金落实、量化机制、损失和补偿评估机制、资源议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不断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
 
        3.5 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充分吸收借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及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环境保护合作的经验,加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一体化联系机制。对跨界河流、区域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加强协商共治。“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实行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转型,新丝路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收借鉴国外及东部地区环境质量管理转型经验,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保护联动协调机制,依托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新理念、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 http://data.worldbank.org.cn/
        [3]张进海,陈东红,段庆林.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钱兴坤,姜学峰. 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5]李忠民,等.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6]丝绸之路沿线十大潜力城市群加速升级[N]. 中国经营报,2015-12-23(16).
        [7]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全文)[R/OL]. 中国林业新闻网. 2011.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econo/hzgg/gggs/content/2011-01/05/content_114232.htm
        [8]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 [R/OL].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3zk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