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北地区向西开放战略选择时间: 2016-10-23信息来源:朱智文 杨洁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提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将地处内陆腹地的西北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推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采用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选取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旅游开放度、生产开放度多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对外贸易水平和投资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落后于东部及全国总水平。鉴于此,西北地区应坚持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依托,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从政策、贸易、投资等视角出发,选择适合西北特点的开放战略,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向西开放;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5)05-0193-05
  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5.05.041
 
  中国西北地区是民族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二元经济结构显著的地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相对较晚、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层面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选择富有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对促进西北经济开放,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实现国家经济各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14个省市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进行测度,找出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落后的真实原因,并结合西北各省区自身对外开放的发展特点,坚持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依托,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为契机,从政策、贸易、投资等视角出发,提出适合西北地区对外开放发展特点的相关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一、最新研究进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以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内涵、合作机制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在战略内涵方面,有研究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国际战略,也是我国的一项“西进”战略:从国际战略角度看,主要是为应对美国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防止其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将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对外贸易边缘化; 从“西进战略”的角度看,我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等经济因素是我国“西进”战略的内在原因[1]。也有研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体现在经济先行、境外核心合作区和战略目标三个方面:经济先行主要是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产业升级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需要通过对外投资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而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外核心区,有着重要的地缘和能源地位,因此成为我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先选择;基于此,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周边稳定繁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及建成自由贸易区网络[2]。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本思路,以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战略内容,其战略重点是打造完全便利的战略通道,建立关税同盟、扩充组织成员,空间上的重点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3]。在合作机制方面,有论者强调其重点应致力于贸易合作机制、投资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建设。贸易是国家连接外部世界的纽带,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双边与多边谈判,创造高效率的经济贸易合作区是建立贸易合作机制的重点;投资则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全面建立区域投资机制是关键;投资和贸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合作应以配合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主[4]。还有研究认为,周边外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保障,从合作机制的渠道来说,要以中俄关系为核心,以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多边机制为平台,以缓解我国与中亚各国的矛盾,创造良好的地区环境[2]。中国与周边国家参与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10+1”经济合作机制、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虽然这些经济合作机制大多属于层次较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但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5]。在实施路径方面,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主要有:中国应增进与中亚等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的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6];同时增强西北五省区的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加快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西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并积极承接“两个转移”[7];构建“丝绸之路”作为能源战略通道来确保能源合作与安全,向中亚、欧洲市场输出中国产品,开展能源和经贸合作是“丝绸之路”的新使命[8];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非资源领域、跨境金融与自由贸易区等方面的合作,为未来双边互利合作注入新动力[9]。着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打造联通亚欧国家的陆路大通道,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中亚各国经济发展,实现以经贸发展促进全面合作,着力深化互利共赢局面,积极推进区域安全合作,并促进该区域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10]
 
  二、西北地区经济开放程度比较分析
 
  (一)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周边中亚等多个国家地区接壤,堪称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西北地区占地面积304.3万平方公里,约是全国总面积的31.72%;地区总人口9841.7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22%;2013年西北五省区生产总值35339.57亿元,仅占全国的6.01%;人均收入36032.29元,是全国水平的83.17%。虽然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但是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
 
  从对外贸易情况看,85%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都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86%左右的进出口贸易依赖海上通道,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仅占全国总值的7%~8%,其中西南地区占整个西部地区总值的2/3,西北地区仅占1/3。2013年西北地区贸易开放度为10.96%,西南地区12.32%,华东地区72.87%,全国平均水平45. 38%,西北地区在对外经贸方面与全国、华东地区的发展程度还相距甚远(见表1)。
 
  从外资利用情况来看,西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并不高。2000年,西北五省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共4.97亿美元,占全国的1.22%,这个时期外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农牧业、工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在金融保险、电子信息、旅游等专业服务行业的投资相对较少。2013年,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是1175.86亿美元,西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52.67亿美元,只占全国的4.48%。近十多年,西北地区的投资开放水平处于0.8%左右,基本保持稳定;从引进外资结构上看,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其直接利用外资很少,一方面,西北地区在引进外商投资方式上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主要依靠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和开发援助项目资金;另一方面,外商认为对华直接投资要比间接投资风险更大,情况更复杂,所以在直接投资方面更为谨慎。
 
  从外资企业的生产总值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情况来看,西北地区外资企业总产值远远低于西南、华东等其他区域,平均生产开放度只有12. 60%,其中区域内陕西的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相对较高,最低的为青海地区。2013 年西北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23.13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4.48%,而华东地区为289.62亿美元,占全国的75.41%。除2003年以外,西北地区旅游开放度自2000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由最初的0.76%下降至2008年的0.34%,2009年以后有了轻微的转变,这种现象与全国的旅游发展趋势相同,但在开放程度上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见表1)。
 
 
 
  (二)西北地区经济开放度评价
 
  经济开放度是用来衡量一国( 地区) 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代表一国( 地区) 经济融入国际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本文经济开放度的测量是结合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选取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旅游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等适当指标,构建相应的模型计算而得(见表2)。由于华东地区的各项指标相对于其他地区最高,于是将华东地区作为比较序列。
 
 
 
  通过表2可以得出,西北地区经济开放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9.0546%上升为2013年的10.2450%,西北地区历年经济开放度水平与西南地区相差不大,但均低于华东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表现为2005年至2009年波动起伏,此后差距逐渐缩小。2005年,华东地区和全国经济开放度分别为25%和15.7981%,是西北经济开放度9.4490%的2.65倍和1.67倍;2008年,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在2007年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至9. 0528%。从经济开放度的内部构成来看,同一指标在不同地区经济开放度中所占权重不同,西北地区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对该地区经济开放水平的影响作用较大,权重分别占32.76% 和35.53%,但是2013年西北地区的贸易开放水平和投资开放水平只有10.96%和0.92%,这就导致了西北地区总体经济开放水平落后;西南地区,生产开放度和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开放水平影响比重较大;华东地区,对外旅游发展主要影响其经济开放度;对于全国而言,旅游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是衡量我国经济开放度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各区域的发展特点,这主要受到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贸易开放度占全国经济开放度权重仅为9.34%,所以我国需加大国际间的经贸合作促使其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并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西北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总体处于比较区域内的最低水平,经济开放度相对最高的是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促使其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并推动该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总的来说,造成西北地区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资源的劣势,另一方面源于国家的政策导向。
 
  (三)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以及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来看,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不完善,局部利益突出、投资环境效率低下、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及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不言而喻,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首先,西北五省区与中亚等国的贸易额水平、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数量和规模与按西北的经济实力和这些市场所提供的机遇所应达到的水平相比,是很不够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层次低,主要集中于农产品、食品、低值的轻工业用品以及能源资源方面,而在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较少。
 
  其次,发展不均衡。西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主要是由新疆地区拉动的,2013年,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75.62亿美元,约占西北地区的44.07%,相对较低的青海仅有14.02亿美元,相关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都集中在新疆、陕西一带,而甘肃、青海几乎没有。在贸易内容上,五省区强调局部利益,部分产业孤立发展,缺乏一定的联系,没有真正实现其产业互补性。在贸易总额上,西北地区的向西开放主要集中于中亚国家,而在中亚五国内,哈萨克斯坦同中国的贸易约占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总量的60%,是中国同中亚合作的主要贸易伙伴,所以我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市场极不平衡。
 
  最后,目前中国并没有在道路方面真正实现与中亚及欧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在交通运输方面,新亚欧大陆桥联而不通,还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关程序繁杂、组织协调困难、不同国家间的政策衔接等问题,导致运输便利化程度不高,运输效率低下。中亚五国已经形成包括铁路、公路、航公、网管的互联互通架构,铁路运输作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其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
 
  三、中国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的战略选择
 
  (一)落实有利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的国家政策
 
  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推进向西开放的根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11]。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大内陆沿边城市开放的政策,积极推进西北地区兰州保税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建设,深入贯彻我国提出“五通”的行动要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首先在政策层面,应对各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开绿灯”,给予最大的支持,包括通道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这是我国向西开放的行动指南和关键所在。通过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2013新亚欧大陆桥运输合作恳谈会等平台积极推进西北地区与亚太互联互通,从加强与亚洲邻国和发展中国家互惠合作,到深化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促进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二)确立重点发展领域
 
  西北五省区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依托,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西北地区应立足于自身的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优势产业与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产业合作。
 
  1. 拓展金融业合作发展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介质,金融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水平的高低。陕西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枢纽经济区,通过加强培养与中、西亚金融业务沟通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与西边国家金融投资合作,着力把西安建成西北地区最具有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金融中心城市。在当今信息时代,拓展金融业合作发展首先要提升金融互联网水平,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性金融互联网平台,完善贸易信用保障机制和区域贸易清算支付体系,促进贸易顺畅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引导我国竞争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进驻这一区域,为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贸项目合作提供融资保障与结算平台,以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进程。积极建立区域各国信息交换、金融风险监控和危机援助机制,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环境。
 
  2. 加强资源、能源产业合作
 
  在如今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区域能源一体化已然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重点。从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贸易内容来看,陕西、甘肃、新疆产业结构与中亚国家存在较大互补性,中国西北地区从中亚主要进口汽油、矿产、钢材、有色金属等资源和原材料,弥补了西北地区资源和产业的不足。哈萨克斯坦同中国的贸易约占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总量的60%,是中国同中亚合作的主要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依靠区位优势形成以轻工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但是在新兴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还主要依靠同中国的经贸合作实现发展。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发展较好的有交通运输、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网络通讯方面对国外依赖程度较大。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吉尔吉斯斯坦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食品加工业,但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比如服装、汽车、医药等物品还是主要依靠贸易实现。乌兹别克斯坦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利、电力、建材、金属加工等产业,而在医药、高新电子和汽车工业方面需要引进他国资源(见表3)。基于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国家资源、能源禀赋的互补性,为区域间能源进口、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家战略利益互补格局。
 
 
 
  由此看出,这些经济规模较小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主要体现在对能源产品、化工产品、农牧产品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大量需求,中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些国家的利益攸关方,中国与中亚各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实现双边政治关系的稳定[12]。而且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同属于WTO成员国,与中亚其他四国同属SCO(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使得双边贸易受较少壁垒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同中亚各国的贸易发展。这为中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奠定了基础。
 
  3. 巩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合作
 
  道路联通是实现西北地区向西开放战略的基础条件。我国应发挥新一代的高铁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优势,建设由中国通往中、西亚甚至东欧、西欧的各条高铁路线,完善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便于同西方国家进行原材料、能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通,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新疆依托与中亚毗邻的区位优势,区域内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其中航空口岸2个,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13]。尽快落实国家正在规划的南、中、北三条铁路通道(从格尔木一直进入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南铁路通道;从上海经过兰州、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中铁路通道;从哈密伊吾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北铁路通道),有助于中国同中、西亚及欧洲地区的商贸交流并促使新疆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桥头堡与核心区。在国内,青海地处中巴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十字要冲,应着力打造为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物流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重要的交通战略枢纽。以此实现全程道路及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4. 促进民族用品产业合作
 
  西北地区集中了我国近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1962万人,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05%,其中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和东乡族等与中亚部分国家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宁夏是我国著名的回族聚集区,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通过加强培养有关穆斯林民族用品的业务往来,为西北地区的清真食品和民族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西北企业可以借助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投资贸易洽谈会、中—阿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贸易促进会等展会和机构,大力宣介传统清真食品和民族产品。近年来,我国清真产业产值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为西北地区清真产业向中西亚开放开创了重要平台和战略机遇。
 
  5. 深化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近年来,我国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在文化旅游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横贯西北五省,便利的交通、贸易大通道为西北地区的旅游业“走向世界”带来良好机遇。甘肃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黄河文化、民族文化、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融处,这一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多元文化,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奇观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实现以旅游促商贸,相关企业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和精品路线开发,可以有效带动民族服饰设计和制作、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适时推进与中亚各国的自贸区建设
 
  探索区域性自由贸易,着力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是实现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主要途径。当前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进口关税为6.5%,而中亚五国内部的平均关税则是1.6%,中国对中亚五国平均进口关税是4.4%,显然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较高,这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开展[14]。立足于我国和中亚国家的发展实际,并结合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应该考虑创新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模式,尝试建立以中国—哈萨克斯坦双边自由贸易区为突破口,为中国与其他中亚邻国自由贸易区的后续建立起到示范作用,促使其他成员国加快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然后通过点轴式拓展,逐步形成区域合作,以实现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目前西北地区一些传统加工产业的国内市场已经面临饱和,短缺经济宣告结束,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通过开拓国外商品市场和国外投资方式来消化和吸收西北过剩的加工能力,同时带动一部分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转移。在国内,可以选择经济带交通干线上的节点城市,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这些城市已经拥有了被批准的部分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经过相应整合优化和功能调整,升格为若干个自贸区,使得开放战略形成政策支持平台。这也是提升我国向西开放水平和实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重要补充。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正在建设的自由贸易区项目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15]。当下,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通过消除关税壁垒,实行进口商品零关税,扩大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规模。注重从国家层面主动推进同中亚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建设,这也是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之举。
 
  总体来说,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主要体现在贸易开放、投资开放、生产开放、旅游开放及金融开放几个方面。尤其是对于中国西北这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而言,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发展整体经济势必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并实施全面的投资开放,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当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着实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与安全、贸易与投资、文化与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建设,依托我国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促使西北地区同中亚国家在农业、能源、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经贸合作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均衡国家各区域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亚大陆各国是一个经济整体,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欧亚大陆各个地区联系起来,有助于加强沿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深层次交流,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志远.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内涵解析 [[J]. 新疆财经,2014(3):5-11.
  [2]王宛,成志杰. “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内涵与外交布局 [J]. 东南亚纵横,2015(4):3-9.
  [3]盛毅,余海燕,岳朝敏.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 [J]. 经济体制改革,2015(1):24-29.
  [4]毕燕茹.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 [D]. 新疆大学,2010:19-24.
  [5]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明.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与实施路径 [J]. 经济纵横,2013(11):60-65.
  [6]丁晓星.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 [J]. 学术前沿,2014(2):71-78.
  [7]李学军,张金燕. 西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战略思考 [J]. 企业经济,2015(5):157-161.
  [8]李琪. “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7-83.
  [9]程贵,丁志杰.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 [J]. 兰州大学学报,2015(1):119-125.
  [10]胡鞍钢,马伟,鄢一龙.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0.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报告 [R]. 2013.
  [12]曾向红. 中国的中亚外交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3):5-14.
  [13]倪超军,李豫新,赵雪冉.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实证研究 [J]. 工业技术经济,2009(3):117-120.
  [14]王习农. 向西开放战略与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 [J]. 实事求是,2012(2):36-38.
  [15]张银山,秦放鸣.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思考 [J]. 经济研究参考,2014(55):19-26.
 
  作者简介:朱智文(1963—),男,甘肃金昌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与农村经济;杨洁(1990—),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