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时间: 2016-11-01信息来源:刘国斌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战略部署,其形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具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经济带建设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可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合作的新战略平台。建设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优化贸易环境和改善贸易结构、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政府间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推进哈长城市群建设和人员往来交流等,从而推动东北亚地区间的交流,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5)06-0101-04
     收稿日期:2015-01-12;修订日期:2015-04-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的突出作用与发展机制研究”(14BJL122)
     作者简介:刘国斌(1963—),男,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低碳经济研究。
 
     前言
 
     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勾勒了“一带一路”路线图,其中提出“要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包括哈长城市群在内的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由此可以预见,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前景广阔。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和地区间通力合作。东北亚地区各国是中国陆海近邻,在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带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排他性关税同盟或者是超国家管理机构实现合作的区域经济模式,是在各国都认同的规则和理念下,以共赢、开放、互利、平等的方式扩大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减少不利因素干扰,共同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合作模式,是充分发挥各国地缘优势,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1]。因此,本文着重对发展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条件、战略意义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1. 历史基础。东北亚主要是由环黄渤海国家组成,历史上各国之间早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这些交流均通过海上贸易往来完成,因此东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多条海上交通道路,且主要以丝绸为贸易商品,通常称之为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其交通道路大体有如下五条:一是明州道(今宁波)—韩国、日本,二是扬州、海州(今连云港)—韩国,三是登州(今烟台)—朝鲜、日本,四是大连、丹东—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五是图们江—滨海地区—朝鲜、日本。这五条道路又通过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岸的交通与其他地区互相联系,其道路和港口组成了古代东北亚地区海上的交通网,形成了“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北亚海上通道的形成、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给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基础。当然,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开放性区域合作机制,是新时期中国稳定周边和构建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因此,建设好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意义重大。
 
     2. 现实基础。金融危机后,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普遍复苏,各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并在多个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现实基础。首先,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东北亚各国间通过多种方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维护区域经济稳定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如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取得了积极进展,绥芬河成为中国首个双货币区(卢布和人民币);中蒙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将进一步巩固金融合作;日蒙双方就日蒙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签订基本协议;朝鲜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为世界各国的经贸和金融服务。其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日益完备,蒙古国、俄罗斯和韩国都已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亚投行以援助亚太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将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再次,跨境旅游往来日益频繁。2014年,韩国、日本、俄罗斯和蒙古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八大客源市场,另外,中国公民赴上述四国的人数也超过1 000万人次,增幅近两成。最后,交通物流体系不断完善。中蒙两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乔巴山—锦州、达蒙扎德格德—包头、乔巴山—珲春国际铁路建设计划,中俄珲卡铁路也即将恢复开通,作为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珲春亦在积极发展海陆航线。
 
     二、建设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意义
 
     沿海经济的起步与发展,与沿海对外开放密不可分,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标指向东北亚地区的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将东北振兴推到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可能会重塑中国区域性开放格局。
 
     1. 助推东北振兴。2014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遭遇多年来的低值。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辽宁仅为1.9%,为全国最低,吉林和黑龙江也只有5.8%和4.8%。东北地区面临市场规模小、货运量不平衡、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建设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东北地区提供“以开放带开发”的新发展方向。依托地缘优势,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加大了彼此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就业、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东北亚各国间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共同利益扩大、利益需求深化,驱动着东北亚各国间的深层次合作,由此将带动东北地区边境贸易发展水平和规模,提高东北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2. 维护东北亚局势稳定。东北亚区域内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5%,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0%,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7%,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民族历史,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是全球范围内充满变数的不安全地区之一。通过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可以深化东北亚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最大限度地挖掘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潜能,夯实合作基础,促进各国间交流,减少争端隔阂,逐渐消除贫穷,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一体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完善对外开放的全球战略布局。当前,中国正处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关键转型期,正从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加入者逐渐转变为国际经济关系调整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竞争力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作为开展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发地和立足点。这是因为,一是可以与东北亚周边国家共同应对失衡的全球经济,把各国间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博弈引领到共同发展经济上来,进而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二是可以在发挥地缘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区域治理机制,不断积累合作经验,逐渐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强中国在修订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三是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对区域内经济落后的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促进其经济发展,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国家间的认同和支持[2]
 
     4. 缓解中国资源供需矛盾。不管是在当前还是未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是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输入能源的必经海道,这使得能源资源海外供应地和运输通道过于集中,如果相关海峡出现封锁限制,将对中国的能源供给甚至东北亚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海上通道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情况下,推动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减轻中国在资源保障上的困局,在俄罗斯和蒙古国这样的资源大国寻找可靠的供给来源地,保障资源供给能力,减轻能源风险,还可以通过东北亚海陆联运和管道运输来减少中国对海运通道的过度依赖。
 
     三、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经济体制差异较大,中国是最具潜力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朝鲜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韩国和日本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是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蒙古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发展时期。东北亚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也制约了区域合作的发展,从总量上看,2014年,占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东北亚第一的中国GDP 为10.4万亿美元,而最少的蒙古国只有126亿美元,朝鲜稍高一点,为378亿美元。人均GDP差距也非常大,2014年,日本(38 491美元)的人均GDP 约是朝鲜(约1 000美元)的38倍,约是蒙古国(4213美元)的9倍。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导致东北亚各国在发展目标、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不仅造成相关经济政策协调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亚国家间的经贸往来、贸易规模和地理走向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2. 国际政治环境复杂。东北亚地区历来是大国间战略利益博弈的地区之一,出现任何一个小的摩擦都会异常敏感。目前,受领土与海洋争端、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倡导的TTP概念和频繁地与韩日间联合军演,以及近年来多个国家均提出的丝绸之路计划(如表)影响,东北亚地区大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严重阻碍着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正常交往与合作,甚至影响到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这是对共同建设21世纪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巨大挑战和威胁。
 
 
 
     3. 对“中国威胁论”的戒心与防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上保持高速增长,GDP总量更是超越邻国日本上升世界第二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并在国际问题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在东北亚其他国家看来,中国的快速崛起无疑会对现有地区格局发起挑战,并担心会威胁到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于是乎,有的周边国家想方设法遏制中国对周边的影响力,以延缓甚至阻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不太平,也影响了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3]
 
     四、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思考
 
  建设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行动来实现,因而落实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责任至关重要,具体来讲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现代版的丝绸之路不仅限于贸易通道,它将是立体的、多维的综合性通道。中国需要与沿线国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共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建设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规划细分为以下几条通道:一是东起俄罗斯远东口岸,途径绥满铁路,大致从东向西方向,经绥芬河、哈尔滨,从满洲里出境与俄罗斯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西抵达荷兰鹿特丹港;二是经辽宁大连港或营口港,途径哈大铁路至哈尔滨后与绥满铁路交会,再经哈佳铁路至同江,在同江铁路大桥出境后至俄罗斯比罗比詹,之后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西抵达荷兰鹿特丹港;三是经大连到丹东、图们、珲春、绥芬河、同江、黑河、漠河等边境口岸的东北东边道沿边铁路,并可分别从上述口岸出境,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西抵达鹿特丹港;四是通过图们到长春、白城、阿尔山,到蒙古国,再到俄罗斯;五是盘活大连到烟台的渤海高铁项目,该线路建成后,预计从哈尔滨至三亚都有铁路直达(琼州海峡的海底也可能建铁路);六是随着北冰洋海冰的不断消退,北冰洋航线的开通成为可能,西起摩尔曼斯克,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至珲春,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的“东北航线”,是连接东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将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海洋运输线畅通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4]
 
  2. 优化贸易环境,改善贸易结构。首先,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海陆空联运航线,积极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加快商品流通,促进贸易快速化发展。同时,加强贸易便利化的合作协调机制建设,调动各国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软环境建设,促进配套网络电子信息化建设,打造区域内电子网络信息系统,提升区域内信息便利性和同步性,减少因贸易环境不完善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加快贸易结构升级,树立多元化市场理念,分阶段地合理转变出口贸易方式。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商品的研发,大力推动商品产业链式发展,通过税收、信贷等政策,鼓励污染少、耗能低、产值高的企业发展,鼓励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的出口,避免商品单一化、出口集中化、产业简单化,鼓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有针对性地扶持和保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提高和改善东北亚地区的贸易规模与结构。
 
     3. 努力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在积极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推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东北亚地区涵盖的区域广阔,且人口众多,组建成功将会成为仅次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5]。所以,在充分利用好APEC、ASEAN+3等自由贸易组织基础上,可以先在主要经济体间组建,如中俄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最终发展成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4. 增强互信,加强合作。加强政府间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建立多边调控机制,是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依赖沿线国家自愿、积极的参与,所以要加强各国在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找准“利益契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促进地区经济融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在东北亚地区各国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东北亚合作平台,设立协调联动合作组织,大力加强多边机制合作,深化东北亚各国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减少贸易争执与摩擦,促进东北亚地区合作健康发展[6]
 
     5. 推进哈长城市群建设和人员往来交流。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引擎,为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必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一方面,作为中国国家二级城市群之一的哈长城市群,要以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群建设,为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时,特别强调了“民心相通”这一理念。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有的国家和人民对这一概念和战略意图还不够了解。为此,中国应树立包容开放的大国心态,尊重东北亚各国文明的多样性,理解东北亚各民族的不同特点,积极促进东北亚各国在人员、文化和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在增进彼此了解的同时,增进地区认同感,为东北亚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供契机[7]
 
     结语
 
     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一项跨国战略构想,内涵丰富,目标宏伟,意义重大,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大事件,会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发展也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特殊的战略作用,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进而推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壮志. “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6-41.
     [2]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关于加强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探讨 [J]. 宏观经济管理, 2013,(5):30-33.
     [3]周意岷. 东北亚海洋争端初探 [J]. 国际资料信息,2012,(10):11-15.
     [4]肖洋. 北冰洋航线开发: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J]. 现代国际关系,2011,(6):52-57.
     [5]李轩. 东北亚地区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状况、面临挑战与对策研究 [J]. 亚太经济, 2013,(6):9-15.
     [6]樊华,王肇钧,程淑佳. 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趋势与对策 [J]. 经济纵横,2013,(3):57-61.
     [7]刘赐贵. 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 [J]. 国际问题研究,2014,(4):1-8.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