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绿色“一带一路”将引领全球一体化的4.0时代时间: 2018-03-09信息来源:王 学 峰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各项合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提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这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把握哪些关键问题?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支撑和保障体系?这些都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刊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建言献策。
关键词:绿色“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6-0001-19 收稿日期:2017-09-20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吸引沿线国家踊跃参与,是因为其所倡导的发展理念符合在自由平等和公平贸易条件下实现国家发展的诉求。2017年5月,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又提出绿色“一带一路”的概念,从而使得这一倡议对全球和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

一、从全球化视角理解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
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地区发展不均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不断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地区发展差异早已存在,起初多是由于地区间地理、气候、历史和人文等因素的客观差别而形成的发展差异,但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地区发展不均衡加剧的主要原因则是贸易自由化表象下技术垄断和贸易霸权的结果。现行贸易规则的基础理念和议价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殖民思维,在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原材料进行定价时不考虑材料获取过程中原产地生态环境的成本,也不考虑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成本,反而虚高产品设计和知识产权等环节在最终产品中的价格构成,并通过垄断竞争获取超额利润。这种建立在不公平规则基础上的贸易机制导致地区发展差异随着全球贸易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体现了公平与共享的国际合作原则,因此一经提出便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不仅如此,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决议。气候变暖和生态退化日渐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虽然生态退化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非理性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企图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对物质的无限需求,是导致气候变暖和生态退化的主导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牵头组织了多次环境与发展大会,试图通过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收效甚微,这一方面是因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责任,另一方面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固守高生态足迹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绿色“一带一路”提出的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倡议不仅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而且为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和互利互惠的解决方案。

按照托马斯·弗雷德曼(2005)的划分方法,全球一体化的1.0、2.0和3.0时代都是部分国家借助技术优势通过武力征服、殖民统治或经济霸权对全球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的非对等发展模式。传统上的各种贸易规则也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目的而制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冷战条件下独立后的殖民地纷纷采用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政策,使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这些国家的经济不具有竞争力。冷战结束以后,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条件下,大型跨国公司通过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全球化生产网络,将标准化的产品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一方面帮助大型跨国公司实现了垄断竞争,另一方面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彻底摧毁了其脆弱的民族经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似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事实上是不对等交换基础上的贸易关系。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通过人为压低制造阶段的产品附加值,并将生态环境成本转嫁给当地,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体制在造成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同时,也导致了发达国家内部的两极分化。当大型跨国公司将标准化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也将相应的就业机会转移到了国外,从而造成发达国家内部的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大量失业。这种现象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直接导致了右翼新保守主义的反全球化思潮。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则将平等和共享作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宗旨,通过技术、人才和文化交流,增强国家间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从而最终实现共同繁荣。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引领全球一体化4.0时代的核心理念。

二、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绿色“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发展理念首先应该是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概念。斯蒂芬森(2008)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定义为某一社会群体(地域或社会阶层)所共同认同并影响或约束其判断、认知与行为的价值观。价值观概括来说是以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构建。价值观人人都有,而且因人而异,但个体的价值观通常受所属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群体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平等合作、互助共赢、尊重包容和共享发展的国际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意味着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组织与个人(社会群体)自愿践行绿色“一带一路”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种族、文化、传统、习俗等千差万别,而且所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构建普遍认同与接受的绿色“一带一路”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首先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相应的行为标准和约束机制。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贸易至上为宗旨的国际关系虽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诸多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但它以贸易能够使双方都受益(尽管收益并非均衡)为基础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从而成为主导当今国际贸易关系的准则。如前所述,绿色“一带一路”概念克服了现行国际关系中贸易至上的弊端。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理论体系要以所有参与国家的普遍共识为基础,针对由现行贸易体制而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与理论体系。为了获得广泛的共识,绿色“一带一路”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吸收沿线各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智慧,充分考虑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力求做到兼容并蓄。

三、建立绿色“一带一路”的行为准则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能力,从而为其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绿色“一带一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同时需要设定统一的绿色发展标准,并运用于基础设施的选址、规划设计、工艺技术、施工管理和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绿色发展标准不等于标准化的设计和工艺,而是要在项目选址上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创新设计和工艺改进把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设定统一的绿色产品制造、存储和运输标准以及相应的贸易规则。这一规则要力求克服现行贸易规则中以贸易至上而将生态环境成本转嫁到原材料或产品产地的问题。

平等、开放、包容和共享是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理念有别于现行国际贸易关系的核心特征。它要求参与各方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平等对待贸易双方的利益和权力,并在公平的基础上分享贸易成果。这就需要“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现有制度或建立新制度确保贸易公平和人人共享,避免贸易成果分配的两极分化以及将生态环境成本暗中转嫁的现象。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还需要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细节。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和新的标准体系,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无论是从制度和标准的构建,还是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抑或是参与人的行为方式都应该设定具体和可操作的标准。此外,作为倡议的发起国,中国对绿色“一带一路”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培育是责无旁贷的,除积极推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制度标准的设定外,还应身体力行地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各类项目直接参与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公民大使”的效应,而这种效应通常会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它的认知。因此,只有绿色“一带一路”理念真正成为参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才能确保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
 
作者简介:王学峰,男,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中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纽卡斯尔市,NE1 7RU),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规划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河南省人民政府特聘研究员,经济地理学博士(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