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建设世界级大湾区,需要世界级头部企业时间: 2022-11-13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2022-10-14 作者:陈文玲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编:qgy

2021年11月,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作为与会专家发言。

陈文玲曾长期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曾任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致力于国际战略、国际经济、中国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经民政部批复成立的社团组织,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开展并组织研讨重大国际国内经济问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向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经济交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桥梁与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找准发展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发展?南方周末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一带一路”是共享发展之路

南方周末:你对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有什么印象?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价值?

陈文玲: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带一路”是中国第一次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完整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倡议,也是当前国际间实现跨国合作、正确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我们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大潮奔涌而来,虽然有逆流,但世界需要合作,人类只有合作才能发展。“一带一路”是和平处理国家关系之道,更是人类共同发展之道。

南方周末:“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有何影响?

陈文玲:“一带一路”是一条共享发展之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缩小地区、城乡和贫富差距,这亦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共同富裕的内核。

以老挝为例,我曾参加了中(国)老(挝)经济走廊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几次前往老挝进行调研工作。多年前,老挝仅有3.5公里长的铁路线,西双版纳到老挝首都万象,只能走公路,没有铁路。

“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修通了中老铁路,为老挝构建了一条铁路大动脉,联通了沿路经济网络,十几个中资企业在老挝开发水电。如今,老挝的水利发电能力在自用基础上,还向缅甸、泰国、越南等地输送电力,老挝经济逐步活跃了起来,这对其他东南亚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创新枢纽

南方周末: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找准发展定位?

陈文玲: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占地面积、人口总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等方面优势明显,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三,高于东京湾区,排在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之后。

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创新枢纽,为实现中国科技自强自立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重大战略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创新枢纽,要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面落实国家规划部署。接下来,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国家科学中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之一。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不一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关注科技科学领域,科学中心重在科学发现,以及思想方法的革命。

南方周末: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聚焦和发展哪些产业?

陈文玲: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速培育具有高成长、高潜力、高技术含量的未来产业,以及增加值占比居全国前列的重大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要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卫星互联网、空天科技、太赫兹、信息光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天然气水合物、氢能、材料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13大领域实施研发专项。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规划要求,还要精准布局未来产业,重点聚焦类脑智能、量子计算、6G、未来网络、无人技术、超材料和二维材料、基因与干细胞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产业培育与技术突破。

为了聚焦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集群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国核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大湾区创新研发能力强的特色,加上区域内运营总部密集、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南方周末: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如何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陈文玲:建设世界级大湾区,需要世界级头部企业。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提升区域内头部企业的带动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强化头部企业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加速形成“科研尖峰+技术转化”的科创生态,“巨头擎引+硬件创新”的产业生态,“平台驱动+创业孵化”的数字生态,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粤港澳大湾区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实验室、新型共性技术平台等合作机构,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引导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

推动头部企业发展基础上,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锻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冠军企业,这是产业链高级化的必然选择。

培育处于产业链塔尖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衔接产业链断点,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大湾区要支持长期专注基础零部件、基础装备、关键材料等细分产品市场的企业,使其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精神,进一步将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终端产品制造商和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链接的产业链嵌套关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式发展。

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量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突击队,掌握先进基础工艺与核心技术。

南方周末:为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创新基础和集成优势,打造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克服哪些问题?

陈文玲: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问题是三地如何突破现有法律、制度等差异,形成更高层次的标准规则对接。如果没有标准规则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等就不能顺畅地流通,将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布局。

第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机制。目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创新的协同机制,三地还未真正建立,尤其疫情影响了境内外人员往来,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人员流动。

第三,提高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认识。要深层次地进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认识到三地相互融合的迫切性,解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带来的种种障碍,求同存异。

第四,充分认识香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增强香港对祖国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香港民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香港吸引高端人才的优势,与内地人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最后,粤港澳三地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软连接。香港的现代营商环境、法律制度和西方相通,这是香港的优势,有利于粤港澳共同探索新发展道路。

南方周末: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何更好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的经济桥梁?

陈文玲: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它既是国内市场循环的腹地,也成为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与战略支点。

接下来,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与外部市场的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基于国内的大区域市场。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提升整体制造业水平,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内市场循环最稳固的根据地。

面对国际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要利用好地理区位优势,巩固和提升原有的国际合作水平,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和产业布局的谋划,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创新高地奠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