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三十策时间: 2015-09-05信息来源:周民良 作者:wyg_admin 责编:

谋善行需要建善言。越是宏伟的重大建设思路和战略,越需要在战术上精益求精地加以设计,越需要精细化的政策管理。好的政策与策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命线。作者通过学习中央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精神,跟踪国内外“一带一路”的研究进展,结合自己对“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现象与问题的理解,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三十条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谋善行需要建善言。笔者通过学习中央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精神,跟踪国内外“一带一路”的研究进展,这里结合自己对“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现象与问题的理解,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三十条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积极传播“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用创新的合作方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愿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讲话时,倡导“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确提法。这一提法,符合跨国经济走廊的建设规律和科学实践。“共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旋律。“共建”从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要求国家之间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中国作为倡议方也作为合作方,在主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自然会发挥积极作用,但也要求沿线各国作为合作方,不能回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大国新型关系结合的重要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加突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结合起来,与欧亚大陆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笔者认为,“联俄”、“友欧”、“善印”的思路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体现。如果能够“和美”,吸引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会使“一带一路”建设有更大的外溢效果。

  构筑中国+各区域国家集团或者群体的共同合作机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引进稀缺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弥补自己经济发展的要素短缺缺口,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应考虑尽可能利用好各地区区域合作组织平台,形成中国+东盟、中国+南亚国家联盟、中国+海合会、中国+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欧、中国+欧盟等机制,构筑“一带一路”沿线睡莲式的经济合作平台,这既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形成对照,也符合东方文明的文化宗教理念,有助于减少经济合作成本。

  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轮动式出台政策刺激本国经济。“一带一路”建设如能够配合相关国家的行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对政府重大决策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程序和机制,不断推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

  树立长期建设思想。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文件,都比较明确地认为,“一带一路”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重大战略。这就需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不能急于求成,切忌“一带一路”建设中追求短期目标,积极防范短期行政行为。

  创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与条件。面临新常态下的企业应该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用好政府搭建的各类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占有率与品牌影响力,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但各地政府也应该尊重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自主决策权,不搞行政命令,不变相摊派,不趁机对企业吃拿卡要。

  分区域非平衡式推进。跨国经济带的建设通常涉及到多国之间的合作,但是各国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信仰、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不可能平行推进。那些国家关系和谐、国内管理规范、营商环境较好的国家,有可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中国投资者的青睐。那些政策变动快、投资风险大的国家,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因而,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中,要按照避险原则,确定国家投资与合作的先后次序与重点。

  遵从效益原则分类实施。根据各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贸易环境与旅游环境等,中国在与各国协商推进“五通”目标实现时也应有急有缓。应发挥动态比较优势规律,本着宜路则路、宜贸则贸、宜金则金、宜行则行的原则,发挥市场对跨国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资源要素的国际流动与一体化组合。

  加强与重点推进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重点推进国家通常国内政治稳定,或者与中国有特殊的合作关系,往往在“一带一路”推进中会兼顾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多层次的合作。为保障中国官方和民间投资的安全性,对一些重点合作国家还可以通过分步实施、委派经济顾问、敦促相关国家完善政策法律的形式,创造有利于投资价值实现和增值的良好条件。

  加强与各个国家的战略对接。在总体“一带一路”深入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建设中,可采取“你的战略我助实现”、“我的利益你加保障”的模式,在尊重各国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战略对接,更好地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另起炉灶。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根据权威部门的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构架下,已经规划建设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跨国经济走廊。推动这些经济走廊建设,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前提,首先建设好交通运输走廊。除重大交通运输走廊外,“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用水、用电、电讯、网络、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口较大,应该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企业的建设主体作用,满足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深化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从周边国家起步,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消除投资与贸易壁垒。要更好地发挥“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优势,扩大中国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增强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品牌、技术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资金流动和融通。从短期看,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因素以及目前“一带一路”沿线资本回报、收入贡献和息差水平都低于国内人民币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短期可能缺乏参与 “一带一路”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但从长期看,随着国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银行业防范信用风险等方面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对参与企业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融资的积极性会不断增强,应该重视研究目标市场,推出新产品,减少同质性。从国家层面看,应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继续推动货币互换和增加人民币跨境业务,重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支持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跨境贷款和投资。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产业合作。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向中国提供油气、矿产等资源,不少国家可以与中国开展农产品贸易,同时这些国家也可以为中国的工业品提供市场。许多 “一带一路”国家也希望能够发展制造业,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

  积极稳妥建设好境外工业园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有利于抱团出境,减少个别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单打独斗的谈判成本和管理风险,同时有利于利用所在国家的市场。但建设境外工业园区也要避免“广撒胡椒面”,安排好“一带一路”沿线的合理布局。产业合作的重点对象国可以考虑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积极扩大市场占有;另一类是资源密集型国家,缓解这些国家在其资源输送中国时对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担忧。我们在推动产业跨国转移时,应注意遵从国际惯例,在国内保留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

  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的教育合作、医疗合作、旅游合作、生态建设合作、文化合作、智库交流,为“一带一路”提供助力。尤其是要重视“一带一路”沿线人才培养。要通过友好协商,争取与沿线更多国家互免签证便利。

  综合运用网络手段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广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各国在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一带一路”模式,打造网络“一带一路”。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商业模式与沟通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积极发育和规范管理服务于 “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中介组织。要发育投资咨询师、估价师、会计师、律师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息提供、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并出版发行“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指南、旅行指南等手册,为投资者、旅行者等提供广泛而完善的服务。

  防范国外合作方以机会主义对待 “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小国,不少国家领导人“走马换灯”地变化,在行政履职上也存在短期行为,要通过双边合作敦促各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防范出现“吃唐僧肉”、“关门打狗”等对待中资中企的机会主义现象出现。

  对外投资与贸易的企业应该遵守对象国的法律和兴办企业的规则和规范。每一个中资企业在他国生产与经营时,必须遵守必要的市场规则和管理规范。为此,应避免一些企业在国内养成的 “先上车、后补票”、“搞定领导、项目开跑”等行为延伸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过程。否则,在企业投资进入一定阶段或者当所在国家或者区域政府领导出现更迭时,极易造成中资企业投资的严重损失。

  适度推动对“一带一路”沿线贫困国家的经济援助。除了对地质灾害、天灾、干旱等不可抗力导致的灾害给予人道主义援助外,中国其他形态的经济援助最好与“一带一路”建设相挂钩。除此而外,对外援助应与受援国的真实需求相一致,对外援助不能出现“养蚊子工程”。

  加强国内各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资源整合。要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决策效率。以往类似策略和政策实施时,易出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局面,一方面,国内盲目竞争,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内部过度竞争延伸到国外市场,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利益。为此,应该加强中央政府的政策协调作用,重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在相互合作与有序竞争中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

  加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与其他类型丝绸之路或者经济走廊的联结。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共同构成欧亚大陆多种经济走廊交织、经济联系广泛的格局,互相认可、互不排斥。因此,对日本提出超过1000亿美元建设亚洲基础设施,应该表示积极欢迎。中国一直倡导“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互补式合作有利于弥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设缺口。

  对外交往应更加积极地配合 “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建设工程要争取沿线相关国家各类党派、各社会团体的认同。“一带一路”建设范围大、投资多,争取沿线国家各个层面的支持十分重要。

  继续扩大亚投行的成员群体。继续争取美国、日本成为亚投行成员国。欢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以地区经济体身份成为亚投行成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按照地区经济体的要求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提升国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将会倒逼国内各行各业深化改革。比如,亚投行的建立,不仅会与亚洲开发银行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也会对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的以往业务构成一定竞争。对外投资与产能合作的扩展,不仅有利于缓和国内的产能过剩矛盾,也可能会造成部分地区的产业空洞化,甚至出现“飞旋镖效应”,对国内相关产业构成竞争。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适应 “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也要求各地把对外开放与增强本地竞争力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重视发挥智库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给各类智库参与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大可发挥作用的舞台。细节决定成败,在重大战略问题已经阐述论证清楚的情况下,各类智库应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细节性研究。除了大型智库从整体上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外,各不同的专业化智库可以分类分区域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性研究。

  把“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国家总体区域发展战略。要发挥“一带一路”建设贯通欧亚、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把“一带一路”建设融入中国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一带一路”牵引深远、辐射广泛的特点,促进中国各个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沿海率先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服务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加强边疆建设。

  把“欧亚经济论坛”建成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专业化论坛。欧亚经济论坛还可以借鉴世界经济论坛的经验,可以在中国+东盟、中国+南亚合作联盟、中国+海合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等平台上,开展“一带一路”对话合作,把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集合于同一场所,就“一带一路”建设集思广益、汇聚众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服务。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维护沿边地区长治久安结合起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少沿边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区。越是推动对外开放、建设“一带一路”,越需要维护民族团结、安定和谐的发展局面。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合作,合作打击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