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时间: 2015-08-07信息来源:《改革与战略》 , 2015 (5) :122-127 作者:刘春蓉 责编:wyg_admin


      ——以广东梅州为例

[摘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先导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方式的不同对应着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差异。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和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为后发地区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引发了本文对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的思考。文章以广东梅州为例,在摆出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对梅州I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为后发地区设计了针对性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并为推进梅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后发优势;发展路径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和实体经济的虚弱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内在原因,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面对虚拟经济的疲软转而将目光投向工业制造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入“再工业化”发展阶段。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其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发达国家本地转移,这种形势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十届大会(2013)上指出,中国将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国情走新型工业道路。根据张一民(2004)、韩江波、龚唯平(2012)、韩斌(2014)、李鼎(2014)等人的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其核心在于注重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工业经济的赶超。技术进步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关于技术进步的方式,理论界有不同的讨论,归纳而言无非两种:模仿学习和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否就意味着要求全国各地都以单一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呢?我们认为不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而新型工业化又是一个漫长过程,不同地区技术进步的方式可以有所选择,对应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径也应因地制宜。对于后发地区,其新型工业化的路径该如何呢?本文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梅州为例,试图阐述有关观点。


  一、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2014年下半年,经济学界十年前有关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议再次被掀起,争议的核心在于我国经济目前是可以继续发挥后发优势还是遇到了后发劣势。支持后发优势的学者认为,我国在不进行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先低成本地模仿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可有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率得以证明,而反驳者质疑过去的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认为遇到了后发劣势。因此,前者认为中国应该先将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再进行制度改革,后者则认为应该先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打好基础再发展经济,以免后发劣势的出现。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认为,应该以辩证的、动态的视角看待之。例如具体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或落后)的后发地区,短期来看,其新型工业化过程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低成本模仿学习技术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充分积累资本要素;而长期来看,应该在引进、学习外来技术的同时,注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待到该区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不存在较大差距时,就要开始注重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我们可以基于张巍钰(2014)的有关经济增长的S模型加以推理论证。


  图-1中k为人均资本存量,g为经济增长率。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某一经济体,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分两个阶段变化:当该区域人均资本存量较少时,经济增长会随人均资本的增加呈加速增长,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特征,这期间称为经济起飞阶段,对应图-1中P点前凸向横轴那段曲线;当人均资本存量达到某一水平(p点,即拐点对应的k值)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极大值,继续增加人均资本存量时,经济增长速率会开始递减,对应图中凹向横轴那段曲线。出现拐点的原因是原来尚未利用的人力资源基本开发完后,经济增长速度会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随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而递减。可见,一个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期往往是短暂的,其具体时间长短取决于该区域待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及开发速度。


  图-1中的S型增长曲线还有一个特征,即经济增长会达到极限状态,当遇到极限状态时,如果还一味的引进、模仿,忽视技术和制度的革新,势必会出现后发劣势,如图-2所示,经济增长达到n点后,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出现停滞。相反,如果当经济增长达到极限(n点)后,该区域能变后发优势为以自主创新为主,提升技术水平,则该经济体可以迎来经济新一轮的起飞期(如图-3所示)。


  可见,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短期内,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工业产业发挥其后发优势,这有利于该地区资本总量的积累,为工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但这期间,政府不能忘记提供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沃土。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本的积累,当遇到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时,为了能迎来工业经济的再次起飞阶段,该区域需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防后发劣势的出现。而实现这种转变的因素在于技术水平的差距,随着后发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差距的消失,就应该高度警惕后发劣势的出现,注重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创新性投资,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孕育企业家精神和提升技术水平的宏观环境(易先忠、张亚斌,2006)。


  二、广东梅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广东梅州工业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状况。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梅州工业大刀阔斧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1.24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82亿元,同比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6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在全省排第13位,比全省(8.7%)和全国(9.7%)平均水平分别高5.3和4.3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9.89亿元,同比增长21.2%。从轻重工业看,发展特点表现为重工业快于轻工业发展,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4.91亿元,同比增长10.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9.79亿元,同比增长6.7%,重工业增长速度略快于轻工业3.9个百分点。


  2.行业及空间布局。从行业布局来看,梅州工业涵盖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冶加工、陶瓷、制酒、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和新医药等行业,其中前六种是梅州当前六大支柱产业,陶瓷、食品加工(酿酒)等为优势传统产业,还有以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为主的新兴产业。


  从空间布局来看,梅州各县(市、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各有特色,梅江区主导发展机电和电子信息产业,梅县区主导发展电力、电子信息、建材和装备制造业,五华县主导发展酿酒、制药、汽车零配件、机电和工艺品加工业,平远县主导发展机械制造、建材、矿产(稀土等)和酒业,蕉岭县主导发展建材和食品加工业,大埔县主导发展陶瓷和电力产业,丰顺县主导发展电声产业,兴宁市主导发展机电、金属制品、电力、工艺、纺织服装和酒业。梅州园区经济发展也较迅速,全市现有9个工业园区,其中:经省认定并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有2个,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并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1个,为东莞塘厦(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拟依托原有国家审核公告的经济开发区并正在申报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纳入省产业园统计考核范畴的3个,分别为广东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广东梅州蕉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拟向省申报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范畴的县级工业集聚区3个,分别为广州增城(梅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


  3.梅州市工业化阶段判断。综合钱纳里、库兹涅茨和霍夫曼等经济学家的理论,我们对国家或地区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可通过人均GDP、一产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业结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这4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围绕这四个指标,结合相应标准,可以把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是在1265~252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20%以上的比重;适龄人员大量在一产就业;城市化率低于40%。二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在2520~504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20%以下的比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城市化率在40%~50%。三是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是在5040~950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15%以下的比重;三产就业比重高;城市化率在50%~60%。


  2013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为800.01亿元,人均GDP2477.71美元;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4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0.6%:36.2%:43.2%;年末常住人口430.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12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6%。按照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可以判定梅州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末期。动态地看,梅州市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梅州市“十三五”期间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梅州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J=业发展环境偏差,基础设施薄弱。梅州工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偏差,制约着梅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梅州市乃粤北山区城市,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发达地区落后。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随着武(汉)广(州)、厦(门)深(圳)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使用,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通讯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商务环境不够完善、规范和安全,这制约着梅州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着工业信息化发展。


  梅州市软环境欠佳主要体现在:个别部门领导和公务人员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不到位,职能转换滞后;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局部缺失;个别部门权力上收,增加了办事成本和办事难度,有违规办证现象,给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个别部门及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不完善;一些部门对信用环境问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整体融资环境有待优化;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全市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尤其是政府诚信问题,在工业同和县(市、区)的走访过程中,他们大多都反映一个问题,即政府承诺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的补贴一直未能兑现。


  2.产业层次偏低,工业结构欠佳。目前,梅州市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初加工行业比重高,高新技术行业少,产业链短,工业结构有待优化。梅州市的工业结构仍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就6大支柱产业而言,卷烟行业因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和产品销售均受到一定限制。电力、建材、矿产加工等产业均属资源依赖型产业,产业关联度低,资源消耗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支撑起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电力、建材行业还受到资源、运输、环保和同行业竞争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多重压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信息行业属高新技术产业,但刚刚起步,2013年该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仅88.68亿元,比重只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5%,且大多为元器件生产,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带动,因而生产集中度不高,附加值低,短期内尚未能形成气候。


  3.传统工业产业转型滞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鲜明特征,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梅州市的水泥、电力和陶瓷等传统工业产业的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仍采用手工和半自动化生产手段,且这些企业的节能降耗的压力不断加大,面临转型升级。但近年来这些工业产业的企业转型升级滞后,如我市的建材(水泥)行业虽然经过了几年的“阵痛”,但至今仍未完成广东省分配下来的淘汰立窑落后产能的指标。主要原因有转型资金短缺、融资难,高技术人才匮乏,用工困难等。另外,梅州市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据调研得知,近几年市政府大力培育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非常缓慢。如梅县的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的风力发电项目还在洽谈中;五华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项目仅有创盛工贸建成投产;大埔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紫晶光电光伏发电项目至今未落户建成等。


  4.企业信息技术运用滞后,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产业技术中的信息技术含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资料显示,目前梅州市工业企业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以主导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为例,梅州市装备制造企业传统设备占主导地位,生产部门的设备趋于老化,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许多企业没有全部实现设备的网络化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进程;在制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集光、机、电检测技术为一体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PM)在我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很少运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建设还是空白。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尚未涉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对于深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系统尚未应用。另外,梅州市T业企业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现有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人才缺失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工作方面无法深入开展。


  5.创新人才匮乏,研发能力较弱。梅州市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优质创新人才匮乏。2013年梅州市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6.5%,其中高级职称仅占1.8%,且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年纪较大,知识更新机会少,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人才几乎是空白,复合型人才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领头人更为稀少。由于创新人才的缺乏,梅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3年全市高新产品产值仅为40多亿元,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甚至低于韶关、清远和云浮等山区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1%降至2013年的0.87%,呈逐年下降趋势。梅州的产业多数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产业对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进入门槛低,附加值较低,如木制品加工、工艺品、陶瓷、家具、电声等。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乏科研攻关能力,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依靠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竞争优势,只能以少量的自筹资金维持简单的技术改造,难于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梅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从梅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梅州虽属经济发达省广东所在地区,但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属我国经济后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依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在这场全国范围的新型工业化大发展的潮流中,对于后发地区梅州,其发展工业化的总体路径是:在初始阶段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主要以技术引进、学习和模仿创新为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应慢慢地从以学习、模仿为主过渡到为以自主创新为主,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从而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具体地,梅州在经济总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至少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前,尤其在技术水平与珠三角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前,主要要注重增加生产性投资和模仿性投资,集中力量通过模仿、学习先把蛋糕做大。可以通过有选择地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出的工业产业链,把产业链引入工业园区后,通过发挥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外溢的作用,提高梅州整体工业技术水平。此期间,梅州可学习的空间较大,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企业管理水平。比较自主研发而言,这种模仿学习也是为经济总量小的后发地区以最小成本“做大蛋糕”的最好方式,这就是后发优势的体现。下一步,随着梅州工业经济总量水平的提高和与发达地区技术差距的缩小,其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梅州开始有自主创新的资本和基础,此时就应该开始注重创新性研发资本投资以提升后发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这也是水到渠成的转变。在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均要注重工业信息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所示)。

  (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保障


  紧紧抓住海西经济区发展政策中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决定中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推进这两个机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水路、公路等为重点的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两高一场”为重点,加快打通经潮汕平原的出海通道、经赣南闽西的出省通道;抓好济广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梅平、东环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谋划建设大丰华高速公路;推动梅汕高铁建设,谋划梅州至龙岩高铁,接通杭广高铁,构建珠三角与海西区的联动大通道。通过建立开放的交通体系、经济体系,逐步把梅州建设成为粤东沿海向内陆腹地拓展的桥头堡、交通枢纽、门户城市。此外,还要完善梅县机场服务功能,培育航线、增加航班,并推动机场迁建工作,力争2024年前把机场迁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市区至广梅园产业转移园的快速干线,促进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互连互通;推进梅州城区及各县(市、区)中心枢纽汽车站、物流中心等枢纽站场建设,提升交通物流产业发展的水平。


  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主要做法有:开展对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的逐项审核;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审批制度,全面推行即办制和重大项目代办制;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规范办事程序、办文流程和办会规格,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政府切实带好头,在政策和各项承诺上,绝不失信于民,有效加强和提升信用程度,以诚实守信来塑造良好信誉。积极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备案制度、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创新培育,调整和优化梅州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要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展与淘汰并重、加快技术进步、各行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政策导向、发展趋势、未来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研究论证产业定位、发展重点和推进措施。主要的对策:一是不断壮大优势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用信息化和新技术改造优化升级烟草、电力、水泥、稀土、陶瓷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将梅州市的产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创新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在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前提下,防止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三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大产业内部重组力度,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借招商引资和同区建设,发展“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


  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的大型、特大型工业项目。充分发挥梅州列入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国家发改委振兴原中央苏区的发展规划的政策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以“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为重点,打造加工贸易产业优势承接平台,力争在集群式产业承接上取得突破。


  高标准规划建设“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坚持统一规划、错位发展,依托广州全面帮扶,聚焦产业与项目,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以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工业园区为重点,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支撑。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培育主导产业,统筹推进蕉华工业园和各县(市、区)工业园(集聚区)建设。各县(市、区)要以县城为依托,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同区(集聚区)。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科学确定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充分考虑上、中、下游项目的衔接,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突出招商引资,推进落户项目规模见效益;四是要拓宽用地渠道,优化供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节约集约用地;五是要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构,配好领导班子,理顺体制机制,给园区更加灵活、自主、开放的配套政策与高效廉洁的优质服务。


  (四)坚持扶优扶强,实施分类指导


  梅州经济基础与广东其他地区比,较为薄弱,财政资金紧缺,故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无法做到各行业面面俱到,应该在行业布局上坚持扶优扶强,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中挑出发展基础好和具有资源优势的行业实施分类指导:一是重点突破两大优势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类行业。在装备制造中主要突破机电和汽配;在电子信息行业中主要发展电路板和电声行业,努力打造丰顺百亿电声产业集群;二是优化升级三大重要传统产业:建材、陶瓷、农产品加工;三是创新培育三大绿色新兴产业:新材料(主要是稀土)、新能源(LED和再生能源)、新医药。在这些行业中对发展有一定规模、效益好且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吻合,节能减排效果好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园一特、一县一基地。园区发展方面,实施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带动以汽配、五金电器、再生能源等为主的五华和以机电为特色的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并辅之丰顺经济开发区,打造“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各县工业产业发展方面,打造大埔陶瓷基地、丰顺电声基地、(五)扩大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鲜活力


  (五)坚持低碳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是梅州的重要资源优势,梅州已成为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全省首个宜居城市建设示范点,初步形成了宜居城市格局,绿水青山已成为梅州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并将成为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质。新型工业化过程,梅州要坚持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严把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关;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企业的清洁生产的认定和审核工作;建立鼓励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梅州还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内部的循环链建设。积极开展以矿产、建材行业“三废”回收利用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形成资源循环开发、综合利用的集约开发模式。针对梅州的特色资源,可考虑充分利用长寿乡的优势,大力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六)创新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


  新型工业化必须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对梅州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本存量同物质资本存量不成比例的巨大缺口,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培养、引进、使用相结合,造就一支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引进一批能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或年薪达到一定数额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政府可给予相应的补助,在子女就读、社保、入户等方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以留住人才。对带项目、带产业、带科技研发团队的高级技术人才,由政府给予特殊的奖励。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利用本地和国内外的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加强在职人才培养。深化与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人才战略合作,鼓励定向培养一批服务梅州实体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支持定点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在岗工人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岗职工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每提升一次技能等级,政府可给予一定费用补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应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和就业指导,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尤其要充分发挥嘉应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本土优势,着力将嘉应学院打造成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育基地,同时积极发挥嘉应学院在建设科技平台和加强“官产学研”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2014,(6):62—63.

  [2]韩江波,龚唯平.新型工业化究竟“新”在哪里[J].学习与实践,2012,(12):5—17.

  [3]李鼎.新型工业化有关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4,(4):338.

  [4]易先忠,张亚斌.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后发国技术进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111—121.

  [5]张巍钰,王耀中.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与湖南省技术进步模式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2):138—141.

  [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5期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