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东部率先

从“旧城”到“老城” 历久弥新北京城时间: 2017-07-30信息来源:刘蕾 作者:ws 责编:


   
     

  菊儿胡同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区

     

  帽儿胡同

      
     
南锣鼓巷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了一件大事,决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这就意味着北京城市总规进入终审程序,获得通过之后将正式施行。
  新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总规明确提出“推进实施老城重组”,而13年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的提法是:“进一步扩大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两相比较,提及多年的“旧城”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老城”。
  其实,用“老城”取代“旧城”,这一表述变化,早有先例。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路要明确,重点把握好“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老城”理念已经出现。
  从“旧”到“老”,一字不同,到底说明了什么?
  老而不旧 更加注重历史
  单从字面上看,“老”与“旧”有什么区别呢?记者通过查阅字典发现,“老”字有历时长久之义,而“旧”字则有“过时的、陈旧的”的意思。换言之,老的东西价值可能更大,有留存的意义;旧的东西价值就不太大了,应该被丢掉。因此,“老城”的表述可能会比“旧城”更为恰当。
  北京是一座有3000余年建城历史、100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可见,历史文化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数十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由于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大,拆掉了一些历史建筑、胡同,古城的历史风貌
  被大大地消减。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过去的十几年一直在用“旧城”的表述。毕竟,旧城往往与改造一同出现、密不可分。北京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赵秀池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几十年的‘旧城改造’虽然救急救危,但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形影相随。”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曾经感叹过:“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金名片’提出来,这在历史上没有过。”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也不难解释“老城”理念的出现了。
  “‘旧城’改成了‘老城’,在我看来,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上的理念全然不同。‘旧城’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改造、拆迁,而‘老城’则彰显出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意味着要进行保护性的发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陆小成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
  老当益壮 保护与发展并进
  老城重组,更要老当益壮。
  理念新,观念就会不一样,行动也会发生改变。以前,针对“旧城”最多的提法是改造。“老城”概念进入北京总规划的同时,“老城”理念已经化为行动。
  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曾多次公开表示:“北京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心血所凝聚的瑰宝,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保护好老城及其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还是国际、国内、本市多种多样活动的中心,是充满活力的大城市。”因此,城市本身具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
  “城市发展不能一味去旧迎新,一定要保留历史文化,留下历史痕迹。”赵秀池认为,在这一点上,北京做得越来越好。
  近年来,北京老城进入了“全面保护”的新阶段。从文保院落腾退、修缮与合理利用,到地下文物保护;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到优秀近现代建筑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城内的一张张文化“金名片”被唤醒,无一不凸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日前,拥有近800年历史的北京鼓楼西大街15日启动复兴计划。北京西城区提出,计划3年内将这条千年古都唯一一条人为规划的斜街打造成高品质文化休闲区。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鼓楼西大街出自元大都规划师刘秉忠之手,自元大都营建至今,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曾称其为城市规划的无比杰作。鼓楼西大街街道两侧现有历史价值建筑19处,包括关岳庙、宋庆龄故居和醇亲王府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区副区长徐利表示,此次北京鼓楼西大街复兴计划承载了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反映了首都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进入2017年以来,北京市为了老城重组,也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实施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提升了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谈及此,赵秀池认为,大规模的治违和背街小巷整治可以帮助恢复北京老城风貌,促进老城功能和环境提升。
  然而,老城保护与发展,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好老城区,爱丁堡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爱丁堡十分重视在规划系统和调控方面对老城新城的建筑、历史环境进行严格保护管理。从国家、区域、城市的不同层面,都有相当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能从从根本上保证对世界遗产地建筑环境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除此之外,为了复兴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价值和提高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爱丁堡进行了“首都街道”计划,一些老城中的街道、广场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和改善。不仅如此,爱丁堡也十分注重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文物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取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共赢。为确保保护工作与建设、发展之间的协调共生,相关政策从以“最佳的使用方式是延续原建筑的设计功能”为主导过渡到以持续合理发展为标准的改建方式,改建中应尽量减少变化,并适应新的抗震、防火、卫生、结构规范等建筑标准,使建筑利用在较长的时间跨
  度内具有适应性。这样一来,老城区既能得到很好地保护,又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那么,老城重组更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在城市发展中更加保护和改造好老城区呢?
  赵秀池认为:“老城重组过程中要注意好老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修复,保留老北京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整体保护,渐进更新。”
  “老城重组,是要解决北京城市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重新整合老城重组与建设中的各种利益和资源,加强城市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行“多规合一”,重视城市的文化元素和历史遗迹保护。要紧紧围绕城市定位、地域空间、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明确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生态红线,增强老城重组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色彩性、文脉延续性,来推进老城的有机更新。”陆小成表示。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