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宁夏时间: 2016-10-30信息来源:薛正昌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宁夏是绿洲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三千年前,这里就成为玉石之路的通道;两千年前,国家意义上的丝路打通,宁夏成为丝路文化交流与贸易的桥梁与纽带。文化遗存与考古发掘均证实了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宁夏定位丝路战略支点,有厚重的丝路文化背景与特殊的区位优势,既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大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宁夏两区建设开发战略的必需。地域文化走出去,是支撑丝路战略支点的牢固基石。要充分利用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的优势,在关注文化生态建设的同时,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利用好古丝绸之路的两个出口,包括黄河“几”字湾精华之地未来国家战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丝路桥梁与纽带;经济带战略;两区建设;地域文化;两个出口
     中图分类号:G12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15)01-0045-06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薛正昌(1956—),男,宁夏固原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与文化。
 
     丝绸之路,也称大丝道。从地域区位上看,它东起长安,西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7—1905)1877年在他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百年来,中外科学家、考古学家、探险家、文学家、艺术家,都被“丝绸之路”这一颇具传奇历史和神秘色彩的名字所吸引。在这条中西文化通道上,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生成了许多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丝绸之路”如同一艘巨大的文化之舟,承载了许多的神奇故事,也记载着东西文化这条大通道上的千古沧桑。作为丝绸之路东道北段必经之地的宁夏,就是这一大通道上著名的驿站。
 
     一、中西文化的桥梁与纽带
 
  丝绸之路穿越亚洲腹地,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和高原中由绿洲相连而成,故又被称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始于长安,途经宁夏固原,跨越黄河向西穿越河西走廊,经敦煌过疏勒(今新疆喀什),向西翻越葱岭后到达中亚、西亚,直抵欧洲地中海沿岸。中华文化传播海外的历史很早,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里出土的玉石,学者认为是来自于西域玉石之路。周穆王西狩的故事,说明那时已有中国人向域外传播中国文化。张骞在西域发现当地人使用“蜀布”“邛杖”,说明此前已有中国的物产传到了中亚一带。
 
     丝绸之路在宁夏,除了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外,还连接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路文化交流更早。宁夏是丝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秦汉时期,随着匈奴民族的迅速崛起与扩张,宁夏成为其活动的主要区域。在汉朝与匈奴博弈的过程中,汉文化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对接,进入中亚、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地区。秦始皇时期,蒙恬率1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河套屯田;西汉初期汉匈之间的战争与和亲,草原丝路都起过重要作用。中亚、蒙古国、西伯利亚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就证实了丝绸之路文化的走向。此外,草原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东传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绿洲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有机衔接并起过重要作用。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器皿、须弥山石窟及其佛教文化东传,同样与草原丝路有关,出土的文物同样见证着草原丝绸之路的经历。
 
     丝绸之路走向有四条:一条是汉唐时期起至长安(洛阳)经由宁夏穿越河西走廊的沙漠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二是草原丝绸之路;三是途经四川、云南、西藏的西南丝绸之路;四是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意义及其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次对丝绸之路进行过详细考察,从1988 年开始了历时10年的丝绸之路学术考察活动。1990年,考察了陕西西安至新疆喀什绿洲丝绸之路,1991年,考察了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起源的时间较早。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与中亚有关国家开展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在前期的申报与评审过程中,丝绸之路宁夏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者有4处(固原古城、北朝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开城遗址)。
 
  2013年1月,在正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本中,丝绸之路宁夏段4处遗址虽然最终未能进入,但丝绸之路宁夏段的地理空间客观存在,享誉中外的文化遗存无法否认。同时,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的成功,同样会给宁夏带来机遇,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有与丝路文化关系密切的著名文化遗址。丝绸之路东西文化遗存丰富,文物都保存在西北五省区各博物馆。它们以文物的形式复原和撑起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脉络。“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在中华文明迈向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格局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因地理位置之便,与长安交相辉映,构架起通往西方的重要中转站……新疆文物充满异域特色,甘肃文物展现早期交流与汉代开拓的史记,青海、宁夏文物表现魏晋之后承启的特点,陕西文物则体现盛唐气象,而宋元时期新疆、宁夏和甘肃的文物又表现出丝绸之路自唐代以后绵延发展的可能。这种文物资源的区域性、互补性现状,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绿洲丝绸之路的发展史。”[1]可见,丝路宁夏段桥梁与纽带作用十分巨大。
 
     两千年前,东西方发生了两大历史事件。在西方,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在东方,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这两大事件对丝绸之路绿洲线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对北方匈奴民族形成威慑。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才将绿洲和沙漠地带连接起来,体现了国家意义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丝路沿途的国家和部落也如珍珠般连接起来。这条连接中亚、西亚的大通道一旦形成并畅通,丝路沿线大小国家的使者、商贾、僧人就会往来于这条通道上,包括部落间的各色人等。西汉末年,汉朝统治者失去了对西域的完全控制,再加上匈奴的袭扰,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公元73年,东汉班超再次打通丝绸之路,将丝路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首次沿丝绸之路到达东汉的洛阳。唐代以后,沙漠丝绸之路河西走廊逐渐冷落,但“安史之乱”后,到宋(代)夏(西夏),途经宁夏的丝绸之路“灵州”道与北方草原道继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条交通大动脉犹如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金丝带,承担着中国与欧洲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职能,它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与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两千多年间,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茶叶、陶瓷、丝绸等成为阿拉伯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文明的不断交往,东亚的儒家文明与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成就了“东方文明”的两大主体,一直影响到当代。
 
     二、“新丝路”经济带战略支点
 
  从某种意义审视,地域格局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制约性作用。宁夏作为新丝路战略支点的定位,既与所在地理空间相关联,又与丝路历史形成的走向在深层上相吻合。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外交格局的确定,丝绸之路的价值与意义再次从国家层面上得到了体现。这条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持续至公元16世纪的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承载着时空久远的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交流的同时,仍在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新篇章,彰显着丝绸之路的当代意义。2014年6月5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阿合作论坛,表现在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文化上的包容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向东看”与中国的“向西看”在深层上是一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未来宏大战略构思,将阿拉伯国家“向东看”与中国“向西看”紧密连接在一起。
 
  当前,宁夏的“两区”建设需要宁夏实施开放战略,构建内陆新格局需要宁夏实施开发战略,建设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更需要宁夏实施开放战略。文化交流的途径与形式,很多时候是通过商贸往来进行的。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驿站。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将东方大国与阿拉伯半岛上的诸多部落和古国连在一起,商贸与文化交流共同抒写着辉煌的文明史。历史典籍里的记载,地下出土文物的证实,都以不同的形式揭示着曾经的历史。追溯历史,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格局样式没有变,古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亚、西亚的地理格局和态势没有变,但丝绸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其空间却在发展和延伸。当前意义上的大背景越来越宽广。追溯和衔接新世纪背景下的中阿商贸与文化交流,应该是宁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机遇,也是进一步研究古丝绸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对当前建设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远意义所在。在合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开放战略支点的同时,必须加快内陆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文化建设走出去战略。
 
     向西开放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其宏观指向是一致的,战略谋划是一体的。对于宁夏来讲,一是与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一是与阿拉伯国家丝绸之路的对接。向西开放的意义之一,就是在于通过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中亚、阿拉伯国家的双向开放,包括西进的地缘战略。近年来,在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当中亚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作用更大。中亚国家地大物博,辽阔的土地资源适宜农牧业发展,尤其是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黑色资源,中亚油气管道的开通,已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带来新变化。作为西部地区的宁夏,应该紧紧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机遇。我们要秉承丝绸之路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务实性,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向西开放的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陆路向西发展的大通道。西部的开发开放,是中国向欧亚大陆战略西进的地缘战略依托,也是我国边疆长治久安的战略需求,对于增强和维护国家安全战略意义重大。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无论向西发展战略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文化是纽带。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东进西出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的鲜明特点,是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务实性。做丝路文章,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必须秉承丝路文化的特点,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面对目前的大机遇,宁夏向西开放的前提,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突出地域优势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立足本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凸显和加强宁夏历史文化研究,拓展文化内涵,让宁夏地域文化(文化资源)走出去,将人文遗产与自然山水文化推向丝路文化覆盖的地方。当然,也包括地方学者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地域文化将成为支撑丝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牢固基石。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商贸的延伸
 
  两千多年前,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连接起来,有着悠久的经贸合作历史。两千多年后,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续写“丝绸之路”新篇章已成为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新趋势。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为实施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加快构建新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宁夏先行先试,由举办“中阿论坛”到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中阿博览会”,为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项目洽谈和友好往来搭建了空前的平台。中亚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是欧亚大陆跨国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国际贸易的活跃地区。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马耶夫大学时发表演讲,在盛赞中哈传统友谊的同时,倡议与中亚五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央从更宽泛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未来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向国家安全、对外开放、西部开放、中国经济未来新增长点四重战略目标”[2],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向。在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同时,也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维护和巩固中亚国家本土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遗产,增强区域互信,促进经济合作。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的宁夏,为未来中西商贸往来与中外文化交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的过程中,宁夏获准设立内陆型经济特区,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丝绸之路在宁夏的历史积淀,宁夏都将成为国家“向西开放”层面上的重要区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空间中的重要中转站。“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带状合作区域,这实际上是欧亚大陆空间所生活的各国进行互利合作的网络”[3],“打通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这是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合作的世界空间,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战略意义。
 
     2013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开放宁夏”列在首位,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提升宁夏经济建设的新思路。这在宏观战略视野上,与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相吻合的。宁夏近年已经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从宁夏地域意义上说,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经奠定了基础。
 
  1990年9月,兰新铁路向西延伸到阿拉山口,标志着东起我国连云港等港口,西迄荷兰阿姆斯特丹等港口长达万公里的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处在运输网络末梢的西北地区,成为连接东亚和中亚、亚欧两大洲的腹心地带。开放的宁夏,是指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亚欧大陆桥依托的是西北地区的开放格局,宁夏在这个格局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伊斯兰经济与文化交流中的国际地位,需要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过程中推进宁夏开放战略。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使团(者),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也传播着东西方文化和宗教。丝绸之路商贸为中亚、西亚各国的物质需求带来了更多的企盼。丝绸之路如同铺就的一张网络,为我们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提供了延伸的背景文化和历史参照。
 
  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纵贯宁夏全境。在海洋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重新审视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追溯和衔接新世纪背景下的中阿商贸与文化交流,应该是宁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机遇,也是进一步研究古丝绸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对当下建设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远意义所在,其中包括丝路旅游。
 
     伊斯兰文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开放的宁夏提出将进一步推进宁夏向西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旨在与阿拉伯半岛与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教者联手,这是有坚实历史和文化基础的创举。无论从地缘和商贸,还是“走出去”“引进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世界大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愿望,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半岛与中东地区的国家和民族。建设开放的宁夏,正是新丝路文化在宁夏、在中国的直接体现。宁夏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的设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是一体的,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宁夏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文化交流将日益频繁,并体现其独有的作用和价值。开放的宁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的宁夏,是宁夏商贸、旅游、学术、文化、教育与相关领域的服务业融为一体、全方位推进的过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前景宏大而深远,开放的宁夏必将在这个大舞台上有更大的全新的作为。
 
     四、讲好故事,把文化传递给世界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重走丝绸之路”是一种历史性追溯,依托丝绸之路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很有必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事业,支持文化企事业到境外开拓市场。”怎么走出去,如何开拓? 将中国的品牌文化,如书画文化、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国的特色文化等带出去展示给世界,讲给世界,至关重要。新疆的《江格尔传奇》在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后,以高清动漫作品向外推进,制作了5 000多个人物、道具和场景,通过他们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传播给世界,这是一个典型。
 
     从传统意义上看,丝绸之路不仅是运输货物,还赋予了精神认同。文化交流最具亲和力,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认同的基础。伟大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中亚国家连在一起,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秉承着一种精神。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等方面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携手合作,共创未来,彰显了中国开放的精神风貌与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丝绸之路的精神是商业文明与世界和平发展,是合作共赢。因此,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凸显丝绸之路广泛的亲和力与深刻的感召力,交流必须文化先行。文化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丝绸之路”情结,增进了解,赢得信任,让文化在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要带着跨文化交流、沟通的使命,用文化带动经济贸易,用文化建构国家形象,用文化连通世界。”宁夏要依托丝绸之路把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播出去。宁夏丝绸之路文化、回族文化、回族中医药、西夏文化、黄河文化等,要以产品的形式向外推介; 在文化桥梁与纽带的平台上,宁夏的枸杞和枸杞产品、清真用品、清真牛羊肉、羊绒产品等,可通过丝路文化的通道走向中亚、阿拉伯国家和欧洲。
 
     五、充分利用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的优势
 
     宁夏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是宁夏走出去战略的平台与通道。目前,要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内陆经济开放区这个纽带关系,设计好出口。要抓住两大背景机遇:一是要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推动内陆贸易与投资走出去;二是要抓住国内“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向“沿海接单、内地加工”模式的转变,以扩大内陆开放的机遇,建立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高地。目前,我国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4]。宁夏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应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在多层次、全方位和宽领域上开展商贸,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沿黄城市群建设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全域银川”的理念,着眼“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大银川都市区”重大战略,推进“两区”建设,充分利用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的优势,实现宁夏跨跃式发展。
 
     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力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丝绸之路的地理大通道,这种地理格局孕育了其独特的地理价值与意义。二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丰厚的丝路文化遗产,它在彰显地方历史文化厚重的同时,成为旅游文化独特资源。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地理空间与文化多元共赢的时代走向。宁夏要搞好规划,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西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宁夏在这个发展大局中地位十分重要,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衔接起来,创新驱动,务实推进。
 
     六、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曾给中亚、中东丝路沿线各国带来财富与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很深,除自然灾害造成的古文化消失外,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王国、巴比伦王国早已湮没在黄沙之中,一些历史名城和建筑沦为废墟。因此,资源枯竭的历史教训是要汲取的。
 
     文化走出去与外资引进来,地域生态环境同样要有吸引力。与保护文化遗产一样,遗产周围的环境要与遗产本身同样对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健康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方面,我们要改变已有的思路。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是西部大开发建设,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结构,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一定要划定红线,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颜色应该是“绿”的。
 
     七、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可能
 
     宁夏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丰富,又是回族聚居的地区,文化与生活习俗等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穆斯林国际旅游目的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旅游,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环节,而宁夏旅游资源潜力很大。2014年7月15日,阿联酋皇家投资局与固原市旅游局签署了建设六盘山旅游度假区的协议。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穆斯林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突破点,意义重大。跨地区、跨国家联合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的模式,是当下新的有开发前景的理念与做法。宁夏丝绸之路旅游在与西北地区旅游网络相衔接的同时,眼光要看得更远,打造国际丝路旅游目的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最有文化品味、最有吸引力的内容。古今丝绸之路文化东来西往的交流,为宁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再加上宁夏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具备了穆斯林国际旅游目的地传统的和现代的双重条件。2014年12月,宁夏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出炉,全力凸显宁夏“四大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强化核心功能区,提出“一心两核带动(点)、一轴两廊发展(线)、三组团扩展(面)的空间格局”,着力构建“回乡特色和穆斯林风情”“丝路古韵”“塞北江南”“大漠极地”“西夏探秘”“红色之旅”“绿岛消夏”等宁夏精典品牌景区与特色地域文化。规划思路清晰,确立了整体形象,融入了以创新为主旨的营销理念。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宁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提升,宁夏旅游业将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八、利用好古丝绸之路的两个出口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全方面、立体发展的格局,宁夏古丝绸之路自然地理格局意义上的地缘优势,是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政府将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一点,宁夏要十分重视。所谓特殊地缘优势,是指丝绸之路在宁夏的出口: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空间更大。丝绸之路开拓的过程中,草原丝绸之路是最早开通的商路,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西汉以后中亚的胡商凭借他们位于中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优势,在丝绸之路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草原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因此,宁夏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绿洲丝路的同时,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审视草原丝路的发展走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目前国家正在抓紧编制“一路一带”总体规划,未来区域规划将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这个地方宜于推进城镇化,我们就发展城市群;这个地方适宜把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我们就提出编制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规划……这就保证了各个地方的规划都是有特色的,是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要把握好宁夏的地方优势,瞅准优势和出口。加快建设黄河“几”字湾地区,这也是最近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区域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有创新价值且极具战略意义的观点。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蒙古国,意义重大。黄河“几”字湾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极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宁夏地处黄河“几”字湾南端,历史上称为黄河河套“前套”,掌控着河套“几”字湾的精华之地。宁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凭借黄河河套平原的地缘优势,利用草原丝绸之路的通道向北延伸,会成为同蒙、俄合作交流的“亚欧桥头堡”。实际上,这应该是绿洲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另一种发展战略思路体现。作为黄河“几”字湾上游的宁夏,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个新的战略机遇,谋划并提出前瞻性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俄军. 寻梦丝路重启旅程 [N]. 中国文物报,2013-11-06.
     [2]曹云. 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四重战略目标 [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10.
     [3]邢广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地缘格局 [N]. 光明日报,2014-01-12.
     [4]李新. 加速实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N]. 光明日报,2014-04-11.
 
     (责任编辑  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