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时间: 2016-12-08信息来源:吴海峰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 要:生态城市化,是与新兴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是新常态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建设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强化环境保护为手段,以振兴生态产业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完善立法执法、持续投入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生态建设同步、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生态化并进。
关键词:生态城市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1.6 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4—0145—07  收稿日期:2016—03—26
作者简介:吴海峰,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州450002)。
DOI:10.14017/j.cnki.2095—5766.2016.0104
 
     生态城市被公认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方向,生态城市化是与新兴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追求的目标。郑州是第一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郑州肩负着引领河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把郑州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浓厚、市民和谐幸福的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既是推进郑州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带动中原地区和中部崛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郑州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和辐射中心。根据我国实际,可把区域中心城市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全国性区域中心城市,即在全国一级经济区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城市;二是跨省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即在跨省域较大经济区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城市;三是省域区域中心城市,即在省域经济区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城市;四是省内某较大区域中心城市,即在省内局部地区发挥核心作用的城市。
 
     生态型城市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同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实现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生态哲学角度,生态型城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从系统论的角度,生态城市朝向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生产、生活、净化网络完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运行顺畅;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生态城市不仅是自然的生态化,更要实现教育、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的全面生态化,建立公正、公平、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生态城市要求经济持续增长,以满足居民需求,经济发展又要以自然生态支持系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基准,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建设起来的经济发达、生态良好、功能完善、具有较强聚集力和辐射力及综合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也是能主导和带动区域发展的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和文明的辐射中心。顾名思义,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就是在国家一级经济区发挥辐射作用的或在跨省域二级经济区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显然,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是生态型城市,即城市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是在国家一级经济区发挥辐射作用或在跨省域较大经济区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生态城市具有一致性。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将生态文明融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区域中心城市发挥更大更好的支撑、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持续发展。首先,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区域其他地方发展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建设生态型的区域中心城市可以带动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高级化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的经济、金融、信息、贸易中心。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求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时,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必然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最后,区域中心城市还是区域的文化中心,是生产、传播、应用、储存文化产品的重要基地,是区域文明的辐射中心。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求保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并需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来传承和发展。
 
     二、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构想
  
     1. 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抓住新常态发展带来的深化改革、扩大内需、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人为核心,突出生态立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为方向,向世界先进城市迈进;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转型;以公、铁、航多式联运为依托,推动区域大流通;以产业衔接和交通对接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打造富有活力、和谐宜居、文明生态的大都市。
 
     到2020年,将郑州基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建成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型、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信息化得到普及,国际化功能日益凸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30年,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全面实现现代化,将郑州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使郑州跨入全国先进生态文明城市和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一要拥有健康的自然生态。立足郑州生态环境承载力自然条件,充分保护和发挥林地、农田、水域和人工绿地,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的生态园林化、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以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始终保持蓝天碧水,空气清新,城乡村庄整洁、生态环境怡人,自然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要拥有高效的经济生态。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产业,建设和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其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三要形成文明的社会生态。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伦理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市民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2. 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阶段要求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并不统一,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但一般认为,与国家已制定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城市类型相比,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更加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综合,建设目标体系更复杂,建设要求更高。因此,可按照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推进郑州国家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按照“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原则,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创建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基础,继续发挥城市建设中“绿色图章”的作用,重振“绿城”风貌。
 
     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郑州建设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设施健全、生活舒适、文明昌盛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建设国家生态城市。强化郑州城市“生态绿核”建设,突出嵩山和黄河两大绿脉建设,依据郑州市地形地貌及立地类型建设石质山地区、黄土沟壑区、平原农区三大生态功能区,构建由水网和路网交织而成的生态廊道网络,形成“衔山抱水”的城市山水生态格局。到2020年,确保郑州市建成为国家生态城市,所属各县市建成为生态示范县市。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以国家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挖掘郑州作为中国城市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把中华文明之根、天地之中的中国的嵩山文化与亲水文化融入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去,把郑州生态城市和郑州文化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郑州由生态城市迈向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城市。到2030年,把郑州市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所属各县市建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市。
 
     3. 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应体现的原则
 
     生态优先。必须优先保护好生态环境,营造宜人的生态景观体系,打造宜商、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以良好的生态资本,积累生产资本,提升生活资本,以生态招商替代土地招商,吸引国际高端产业集聚,形成生态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两型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理念,城市发展的定位及规模要以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力作为基本依据,全面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根本转变。
 
     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开拓发展思路,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通道突破。最大限度地发挥郑州的综合区位优势和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和通信枢纽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交通主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把现代化立体大通道建设,作为拉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化导向。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提升城市经济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主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力争在优势领域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加快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推进郑州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
 
     三、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措施
 
     建设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强化环境保护为手段,以振兴生态产业为依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立法执法,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1. 科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运用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必须先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创新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开发边界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要树立全局、高效、绿色观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所涉及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科学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全域规划。改变以往东西南北中所有区域都加快经济发展的传统方式。发展经济条件好的区域,主要承担发展经济的功能,作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率先发展,但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有些区域则主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尤其对于那些区位欠佳的区域、流域上游的区域、生态脆弱的区域,不适宜大规模集聚经济,就不应苛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有些区域主要承担发展农业的功能,而有些区域则以发展工业为主导。要把绿色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尺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衡量区域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运用规划手段,推动自然资源的综合有序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必须合理确定城乡建设规模,建立城乡复合生态系统。根据有关理论,当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市域总面积的50%以上时,城镇建设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区域生态环境会发生质的转变,可能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因此,要将有关涉及生态安全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区、水土保持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区等优先保护起来。城乡统筹建设,既要通过合理划定城镇的建设边界来规范引导城镇空间发展,也要通过适度集中和强化特色来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态、循环、低碳的理念,设计和发展绿色、适用、美观建筑,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按照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的原则,开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环保投资集约化程度,确保高起点高质量建设环保设施,改变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的局面。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发挥城市创新资源密集优势,打造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建设创新城市。
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产业的生态化。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造全新的生态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一般是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行业,能促进第一、二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城市生态产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加快发展物流、信息、金融、教育、科技、医疗、旅游、文化、会展及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要结合城区改造,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坚决关、停、并、转、迁城内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非工业化。中心城区内严禁燃煤锅炉,非集中供热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生态第三产业方面:一是注重基础生态服务业,发展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建立清洁交通体系,使地铁和轻轨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角。二是特色生态服务业,主要指以水土、生物景观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农业观光区,生态旅馆、饭店、公园、游乐设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三是综合环境服务业。环境管理建设是生态第三产业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突出了“全面管理、污染预防,持续改进”的思想。
 
     实现生态产业化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这就必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生态要求选择工业项目,建设环保工业生产基地,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研发高科技产品。壮大环保特色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耗能少、排放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动汽车、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工业,改造提升建材、食品、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严格环保准入标准,重点控制火电、水泥、造纸、冶金、耐材、印染、酿造等重污染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加强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源头减少水污染物,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增加节能减排投入,逐步减少用煤量,实现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和废水无害化处理。建立以高新技术型、清洁环保型、精深加工型以及高附加值型为主的生态工业体系。
 
     按照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普及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科学施肥施药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施用有机肥、绿肥、沼肥。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加强废弃地膜收集,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秸秆覆盖。推广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粪便无害化处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加强农村废弃物、污染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投入,实现居家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3.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推进以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布局上必须适当集中。工业本质上就是聚集经济,突出工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可使不同的工业企业共享公共设施,促进知识技术创新扩散,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有利于土地和资源节约,更有利于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生态示范区,在经济效益上,人均收入高于同类地区;生态效益上,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率大大升高;社会效益上,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产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要从规划开始,进行生态产业链设计,延伸生态产业链,把所有企业变成生态企业,这不是指园林企业,而是指流程的产品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材料,形成生态工业的各企业利益协作链条,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目标,构建以支柱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体系,使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中、在企业内关联的各个工艺中得到实现,最有效地进行清洁生产。
 
     以循环经济模式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产业,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也包括城区和涉及的乡村等各个方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城市和保障生态城市运行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工业循环体系建设中,不仅贯彻优先内部循环的原则,也要与农业循环体系和服务业循环体系形成密切联系,并使城市内及城乡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实现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4. 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
 
     强化法治,是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根据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并根据地方特点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各级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加强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等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督检查,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环境和生态保护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一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模式;二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切实落实到各排污大户;三要大力推广生态工艺、闭路循环工艺、无害化工艺等清洁生产工艺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四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垃圾焚烧、固废资源化工程、城市污水处理为重点,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团;五要逐步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六要完善环境数据中心、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重点工业污染源、跨界河流断面、城镇空气、主要水源地、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实行全天候、无间隙在线监测监控,提高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现阶段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上的障碍造成的。因此,提高绿色取向的科技创新和支持能力,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发展绿色科技,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培育高新技术。当代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大多数都具有高效低耗、较少污染的特点。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资源环境代价。二是有针对性地发展环保技术,可大大缓解城市发展中环境容量的萎缩和环境质量的衰退,如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与推广等。三是把开发推广适合于本地环境条件的技术,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四是大量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需要厚实的财力支持。
 
     5. 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人是环境质量的追求者和享有者,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发展的一切均在人的行为支配下,而人的行为又受其意识所支配。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遵守环境法规、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才能真正建设好生态城市。要全面开展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使城市居民牢固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领导和企业决策层的生态环保意识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
 
     合理消费对生态城市建设影响很大。目前城市消费存在不少不合理现象:从结构角度看,“绿色”消费品少,没有形成对绿色产品的强大需求,不利于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人情消费等所占比例高,教育文化消费比例低,不利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消费方式看,“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有蔓延迹象,这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从消费水平来看,存在着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挥霍消费等现象。如果把城市经济发展动力集中于“刺激消费”和超前消费,不仅由此带来的“泡沫式”经济难以持久,也会给本就比较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冲击;从人们的生活习惯看,正在自觉不自觉地采用高耗能生活方式。郑州属于温带地区,居民抵御一定的炎热和寒冷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目前居民适应自然的能力不断下降,三月停暖气,五月开空调,九月停空调,十月用电暖。
 
     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树立良好的生态消费风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并非一味地限制消费,而是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前提下,反对资源浪费和污染对环境。倡导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消费方式,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倡适度消费观念,抑制超前消费行为;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培养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限制一次性产品的使用范围,能免则免,能禁则禁;对某些污染较大的生活消费品,加强“替代产品”的开发;实行垃圾分装制度,以便于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理;提倡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庭等。
 
     6.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建水域生态网络
 
     融于自然、享受自然、回归自然,是人的天性。建设生态城市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加强绿化和生态林建设。根据郑州的自然区域特征,按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尽量少占耕地”等原则,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一要抓好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地区生态体系建设。加强对山地丘陵区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改造低质低效林,加速矿区生态修复。山区要重点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浅山丘陵区重点对条件差、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平原地区要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重点放在完善网格和提高标准上,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农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要推进城乡一体绿化进程。加快建设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廊道绿化、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建设,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城区生态林草建设要突出特色,注重品味,打造精品,避免雷同。村镇要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三要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质量建成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绿化体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突出区域特色和重点,注意树种的多样性和绿化的层次性,把绿化和美化结合起来。
 
     山水是城市灵气的自然之源。如果说绿地是城市的肺泡,那么,水系则是城市的血管。优化的水环境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框架,是保障城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黄河和南水北调可为郑州补充大量水源,郑州应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郑州处于淮河与黄河的交界地带、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区域,水患防范、黄泛区的风沙治理以及黄河故道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是一个突出任务。因此,郑州要注重与周边城市协调,加强流域治理,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构筑以黄河、南水北调和淮河水系为主的区域水生态网络。第一,对沿黄生态环境进行协调整治与联合开发。以沿黄滩地和废弃矿山的土地整理为重点,开展对黄河等水系的协同整治。综合利用交界地区矿产资源,对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区进行复垦。通过沿黄生态防护带的建设,锁定风沙源。第二,围绕黄河做好沿黄防洪和生态建设,推动生态联动。新乡和郑州分居黄河两岸,需要两市联动进行防洪。另外,两市应围绕沿黄防护林带建设和湿地保护,以及黄河两岸农业产业化与生态旅游,实行联动开发。第三,搞好郑洛焦济生态建设的协调。继续实施封山育林、退耕护岸林和绿化造林,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下大力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通过营造沿黄生态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发展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第四,加强黄河景区资源整合,促进黄河故道生态治理和旅游开发。围绕黄河的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整合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三门峡水库风景区、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和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故道旅游产业带,加快推动沿黄生态休闲旅游走廊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海峰. 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研究 [J]. 中州学刊,2010,(11).
[2]张建民,富浩.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研究 [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3]郭宝华,李丽萍. 区域中心城市机理解析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4).
[4]冀娜. 我国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D]. 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徐雁. 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State Regional Central City Development in Zhengzhou
Wu Haifeng
Abstract: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is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dapting to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nstruct of Zhengzhou ecological national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guid by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evitalize the industrial ecology as the core, by perfecting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tinously,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advocating green civilization way of life, to realize the city economic growth and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ynchronizly,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urban ecology samitaniousl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Regional Central City; City Development Mode
(责任编辑:平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