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思考时间: 2018-03-10信息来源:龚勤林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各项合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提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这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把握哪些关键问题?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支撑和保障体系?这些都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刊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建言献策。
关键词:绿色“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6-0001-19 收稿日期:2017-09-20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需求,开启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开放合作、携手共进的新篇章,成为新时期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但是建设成什么样的“一带一路”,又该如何建设,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合作发展的绿色丝绸之路是时代选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挑战,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和地区面临资源要素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部分合作共建项目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强化绿色开发和国际合作,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节能、低碳、循环为核心,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绿色丝绸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使得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独善其身,世界已然成为一个紧密关联的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人类生存发展不仅要敬畏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更要同心协力走包容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利益的基础上,以邻为壑的发展老路不仅无法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因此,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必须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基本导向,联合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国家间、地区间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走协同推进的绿色发展道路,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绿色发展、合作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背景下的绿色合作共赢。当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发展使得中国面临的矛盾、风险和博弈前所未有,规则制定、价值观念、文化冲击等矛盾时有发生。妥善解决上述矛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谋求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有机融合,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绿色价值链体系。
 
二、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亟须绿色转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心声,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推动绿色产业合作,加快绿色城镇共建,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从而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城镇绿色智能发展、生态文明制度相对健全。

1.推动绿色产业合作
产业是经济之本,产业发展是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产业合作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是走“边污染、边治理”的歪路,而是走“合作共赢、绿色发展”的新路,在夯实物质文明基础的前提下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控资源和环境承载底线,坚持绿色生态的“最大公约数”,加强环境应急预警,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一要找准产业绿色合作契合点。发挥沿线国家资源要素互补、产业错位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动国内富余产能向海外转移,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要素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转化;加快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加速企业绿色创新步伐,引导关联企业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朝着节能减排、循环闭合的绿色经济方向发展。二要提升产业绿色发展绩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合作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积极开发体验式生态消费项目,打造“一带一路”沿线独特稀缺资源的生态经济业态;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制造,创新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项目上的合作,推动低碳能源产品和技术加速出国,扩大清洁、低碳、高效的绿色产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走廊;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快建设碳汇交易市场与生态产品市场,强化绿色产品品牌培育,拓展绿色产品营销网络。三要培养清洁消费的生活方式。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提升经济体绿色发展能力,增强绿色产能总体水平,引导文化创意、商务商贸、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并推行绿色消费,着力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集聚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产业园区则是现代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以合作共建循环生态园区为抓手,以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为要义,走集聚效应好、能源资源消耗少、生态代价低的绿色生产道路。一是坚持生态修复和节能环保等重大项目引领。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链前向、后向和旁侧延伸,创新横向成链、纵向成群发展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显著的循环经济园区。二是加快跨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物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空间资源上下互动高效利用模式创新以及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推行绿色物流、循环物流、低碳物流,努力建设跨国的多层次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中国绿色资源与绿色产能走出去。

2.加快绿色城镇共建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作用下,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一带一路”沿线城镇发展赤字居高难下。绿色城镇是破解城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绿色城镇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模式。绿色城镇共建要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发展沿点、线、面、网呈梯次状展开,形成以国际大通道为主轴、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沿线重点城镇为节点的双向开放开发格局。通过缔结友好城镇等方式推动沿线城镇建设走绿色开放、合作共建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增长极,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城镇发展带,辐射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城镇化,而且有利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控生态红线,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布局,增加城镇绿色空间,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和人民。

推动绿色城镇共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强化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加大对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保服务与支持,促进生态城镇发展;加快绿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交通枢纽及沿线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的生态环保要求,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行业的环保标准和实践,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技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研发推广绿色智慧城市智能管理系统。其次,合作共建绿色服务体系。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公共服务绿色化发展,倡导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城市生活方式与服务模式,增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交流合作,加强绿色服务人才联合培养,推进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绿色化服务体系建设。再次,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构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绿色城镇网络,推动沿线城镇错位互补发展,释放要素绿色发展潜力,依托节能环保与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优化资源高效配置与市场深度融合,推进城镇间“要素+项目+产业”的绿色合作模式,培育壮大城镇绿色发展新动能。

3.完善绿色发展制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明显。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空间有序开发与空间无序发展、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粗放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要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落脚点,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营造多方支持、合作创新的良好氛围,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生态环境共同体。首先,建立完善风险识别防范机制。有效识别和科学评估对外投资活动中的环境风险,注重防范地缘政治、国家信用、金融市场、对外投资领域的风险,完善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范和制度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其次,协同应对生态风险侵袭,共建生态安全网络。重点打造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规则标准制定、生态风险联防联治、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与环境安全信息互助共享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项目建设科学论证,提升对境外项目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咨询服务能力,合作共建生态屏障或生态保护区。借鉴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推动空间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协调。再次,合作共建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国家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作用,加强绿色信息共享,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技术、信息共享,推动生态环保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合作,支持沿线国家绿色转型,促进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享发展。

三、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还需多方变革
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不是一蹴而就,而要持续努力。笔者认为,加快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共建还需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通过发放绿色金融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方式,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把工作重点放到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上来,积极参与绿色金融规则制定,制定一套适用、高效、先进的绿色金融标准和规范,让绿色金融的理念与实践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二是创立绿色环保技术基金。重点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实用技术研发、推广与成果转化。三是加强民间组织绿色合作。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民间组织的人文交流,积极弘扬丝路文化,倡导生态文化核心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文化氛围,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开展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精准扶贫、智库建设等方面的民间合作,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四是建立绿色制度公约。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安排的绿色磋商,签署双边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司法互助、交通运输等合作协定。联合制定跨境生态环境保护、污染补偿、生态修复等国际性公约。五是倡导绿色政府建设。倡议形成绿色领导思维,突出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完善对外投资中的法律监管、宏观经济、外贸和结算、税收、劳动用工等风险防范机制。
 
作者简介:龚勤林,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 610064)。(责任编辑:张 子)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