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广东:民工短缺慌了中小企业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娜 作者:admin 责编:


    对比北京的秋意渐浓,9月的广州依然骄阳似火,时下,“民工荒”的烈日正炙烤着这里的中小企业主们。
    贴海报、打条幅、设摊点——企业招工八仙过海
    9月10日,上午11点,康乐村。在不到5米宽的巷道里,沿街而行,几乎是两步一张红纸,三步一块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招工信息,街边的广告栏里也“挤”满了用A4纸打印出的各工种招聘条件及待遇,以制衣厂的职位居多。为吸引工人,一些工厂的招聘者还摊上衣服、布料等,现场挥剪演示。记者粗略统计,在500米的街道边,有近60家企业设摊招聘。
    康乐村,这个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城中村”聚集了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制衣企业,也是各地农民工务工聚集地之一。
    百帝制衣厂的招聘负责人刘民告诉本报记者,这样的招聘规模还只是高峰时的三十分之一,不过,最近天河、越秀、白云、荔湾等地的工厂老板,都开车来这里亲自“练摊”揽伙计。
    9月12日,下午3点,东莞厚街镇。记者在白濠、桥头、南五等几个大型工业园区采访时看到,很多工厂门前都摆放或悬挂着“大量招聘普工”的牌子和条幅,厂外的马路上异常冷清,偶尔能看到一两个求职者在招聘牌前驻足。
    在康乐村鹭江西路51号,广州忠兴服装厂总经理办公室,李远正在面试两位前来应聘的业务员。期间,他们的谈话不断被应聘者的电话打断。透过李远办公室的大玻璃窗,记者看到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的身影,仔细数来,20多个缝纫车位上,仅有8名车位工在缝着裤边。
    “广州这边中小企业用工需求很大”但让李远这样的企业老板们头疼的是,即使提高了招人的工资待遇,还是找不到足够的工人。
    “钱太少”——农民工对待遇要求高了
    “本公司因扩大生产需要,诚聘普工,待遇1200元—1800元,计件上不封顶,男女不限……”力生塑胶玩具厂门前,一米多高的招聘牌上这样写道。
    负责招聘的一位20出头的女孩,正在整理手边的员工登记表,旁边还有一摞面试号码单,“厂里订单已经接到年底,现在有100多名员工,还需再增加30名。
    前来觅工的四川籍民工冯菊花在招聘牌前停下了脚步,她此前在康乐村一家制衣厂做车位工,因工资低,想到东莞换一家待遇好的工厂。
    “如果是1200的底薪是可以考虑的。”冯菊花说她以前拿的虽是计件工资,但一个月也上2000元。
    至于食宿和工作环境,虽然也有要求,但对冯菊花来说,工资是最要紧的。
    在东莞,目前最低工资标准为770元,很多工厂以此作为薪资底线,工人高出底薪的收入完全靠加班来赚取,工人福利待遇增长水平远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尽管企业有用工需求,但处于成本考虑他们一般不会盲目增加工资。
    李远告诉本报记者,“整件衣服的销售价格一直没变,辅料价格却在上涨,前几年,一件衣服的利润是10块钱,现在只有5块,今年有些时候才3—4块钱。服装企业多属于薄利多销型,企业中工资成本大概占到生产成本的10%,如果再加,我们就亏本了。”
   “民工荒”是短期现象?
    调查中,记者发现,从整体上看,目前用工“荒”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过度依赖贴牌、代工生产又缺乏定价权的外向型或半外向型企业,真正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行业龙头在用工方面还比较从容。
    东莞汇安人才市场9月5日举办的制造业专场招聘会上,480家企业进场招人,招聘岗位达11000多个,而求职人数仅为4100多人,用工缺口超过一半。而随着订单的增加,各类企业特别是鞋企和家具企业对技工类岗位的用工需求会更加迫切。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新发布的职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就业岗位为59万,求职人数为47万,一个求职者对应1.25个岗位,用工缺口达到了12万——这也是今年以来,深圳职场供求出现的最大缺口,是4月份的将近6倍。
    广东省纺织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9、10月份是传统的出口旺季,订单的回升更多是由于季节转换的原因,对于目前出现的中小企业的用工缺口增大,仅仅是短期现象。
    6月份,广东省外经贸厅曾对全省105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70.2%的企业出口订单下滑,21.15%的企业出口订单持平,只有8.5%的企业出口订单略有增长,但订单大多以3个月以内的短期订单、小额订单和急单为主。
    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丁力博士认为,由于中央财政的积极投入,广东上马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广东力推“广货北上”以扩大内需,在促进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因素促使广东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趋势。
    有专家建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继续加强与四川、安徽、江西,劳务输出地的联系,并及时公布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信息。此外,还应在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改善居住条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等,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愿意留下来。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