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依兰经验拓宽黑龙江扶贫开发实践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潘英丽 作者:admin 责编:


 

    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理念引领扶贫工作 
   “依兰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对全省具有借鉴意义,为县一级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经验。”黑龙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金济滨日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依兰县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偏远的县区,有省级贫困村30个,贫困人口2万人。据了解,近三年来,依兰县在贫困村注入各类资金5800万元,惠及人口5.7万,其中贫困人口1.1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00元,比2006年增长43%,245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扶贫工作贯穿经济发展始终

   依兰县始终把贫困村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重中之重,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理念引领扶贫工作开展,把农业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作为统筹农业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富庶新依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推进。

   近几年,依兰县的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GDP达到52.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4元,蝉联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今年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仍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不断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近两年,投入财政资金161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达到了省、市投入扶贫资金的90.4%。

   而且,依兰县注重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农村保障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改变,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还要靠自身经济的发展。把缩小差距、同步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扶贫工作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突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农民的增收渠道才会不断拓宽。”黑龙江省扶贫开发办主任姜文斌说。

  促进弱势群体整体发展

   记者在依兰县采访时了解到,依兰县坚持推进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种、养、加工协调发展。积极引导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将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组织体系。

   依兰县扶贫办主任王志通介绍,该县哈蜚村和远大村两个典型村通过发挥村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农民发展玉米种子繁育,使140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通过组织剩余贫困户劳动力组建村自来水安装队,使45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670元;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鸭鹅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带动105户贫困户发展樱桃谷鸭养殖,使养殖户年人均增收112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使507户贫困户通过转移和发展其他产业实现了“挣双份钱”。

   “要借鉴依兰县的经验,瞄准贫困群体,让贫困户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金济滨在今年召开的黑龙江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强调,“应进一步加大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健全为农服务体系,促进贫困村、贫困户生产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基础设施建设成重要支撑

   “四有、三通、三提高”既是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建设标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姜文斌介绍,“整村推进是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平台。”

   依兰县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实施整村推进的第一批村开始,在实施结束后,县委、县政府仍集中财力不断完善提高,按照新农村的标准继续建设,形成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从富裕村到新农村的良性发展之路。

   依兰县远大村是黑龙江省实施第三批整村推进的贫困村,记者在远大村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国家两年的扶持,以及县里两年的继续建设,目前,该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了100%,有22户农民还住进了别墅,昔日的贫困村正在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实施整村推进的哈蜚村等8个村,正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这些做法,为集中财力抓好整村推进提供了经验。”金济滨指出,“各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民生改善主题,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