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新经济的张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时间: 2017-10-26信息来源:耿明斋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以投资驱动、资源开发和外延扩张为特点的传统经济形态发展阶段,增长方式动能枯竭,急需培育新形态、新动能、新方式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经济是由重大技术创新而演化出来的经济新形态,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从生产领域开始冲击和改造经济活动,本轮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和改造则是从交易领域开始的。以新经济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路径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最新信息处理技术,链接各地各类以各种方式闲置的剩余资源,加快制造业领域智能化改造步伐,尽快掌握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步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新技术和技术进一步创新的需要,建立起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关键词:新经济;经济增长;支撑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3-0024-06 收稿日期:2017-01-15
作者简介:耿明斋,男,河南大学教授,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开封 475001)。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由传统技术及其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动能衰竭所造成的阵痛,迫切呼唤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等新的经济形态所带来的新动能,来支撑新一轮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关于新经济的讨论也就此产生。然而学者对新经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新经济的研究起源,新经济的内涵,新经济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新经济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作深入的探讨。

   一、新经济的产生是传统经济动能弱化的必然结果
    自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速达到9.8%,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GDP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回顾这三十年奇迹的创造过程,四个因素起到了支撑作用:一是市场化改革释放的体制活力;二是开放引致的资本、技术、市场等外部拉力;三是存量资源(包括劳动力)开发产生的托力;四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产生的推力。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破坏,与内部结构性问题的暴露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年均增速从10%左右一路下滑至2016年的6.7%,经济进入新阶段、新常态。前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赖以依靠的“四个力”都在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逆转,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劳动力成本升幅较大,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增速放缓。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疲态尽显,动能不足。找到新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新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催生出的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所构成的新经济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3日召开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2015年12月18-2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到新经济,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二、新经济研究的理论溯源
    1. “新经济”的源起
    有关“新经济”的讨论源于美国,当时人们关注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从1991年3月至2000年12月,美国经济经历了118个月的景气周期,超过了越战期间106个月的经济繁荣,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景气周期。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19世纪初至今将近两百年间繁荣与低迷频繁交替的周期性运行状态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有可能改变长期以来经济运行的周期状态,进入持续平稳运行期,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该组文章将当时在信息技术部门带领下实现的持续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性经济运行状态,概括为“新经济”。
    2. “新经济”研讨在中国的两次高潮
    当美国借助新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时,恰逢我国1993年以来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下滑与亚洲金融危机叠加导致的困难局面即将结束,开始出现新一轮增长时,美国的新经济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兴趣,2000年前后我国学者开始考察研究“新经济”,并对其进行集中讨论。认为“新经济”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波动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曲线等三条重要经济曲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特点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股票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充分就业不再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基于此,认为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可以说,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提新经济之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新经济最流行的认知仍然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标杆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
    2016年年初以来,中国学术界又掀起了新一轮讨论新经济的热潮,这一轮讨论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变化,关注的是中观乃至微观层面的产品和产业形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阶段,增长压力增大,经济转型紧迫性增强,而且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孕育的新业态日益显现出活力和潜力的情况下,重新激起了人们对新经济的兴趣。尤其是新经济概念出现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学术界乃至企业界对新经济的讨论开始迅速升温,与2000年前后的讨论相比,此一轮讨论最大的特点是不再局限于美国,而是针对中国出现的新情况大大拓展了新经济的内涵。如黄群慧(2016)认为现在新经济已不再是主要指美国的经济现象,而是指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驱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态。其技术外延“虽然还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但已经大大拓展至“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以纳米、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对新经济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状态,而是更多从产业形态来认识,认为新经济“既表现为基于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马建堂(2016)也从产品和产业的角度来概括新经济,认为新经济是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五新”的综合。认为新经济将从各个维度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新经济“已经从技术变革层面拓展到企业运行、产业融合、社会生活、人类交往的各个维度,正在展现它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变迁进步的巨大能量”。阿里研究院则尝试揭示新经济的本质,认为“‘平台经济’是基础、‘共享经济’是实质、‘微经济’是土壤。紧密联系的三者将构成中国新经济的基本形态”。
    3.不同时期对新经济内涵认识的联系与差异
归纳来说,2000年前后针对美国的情况,从价格、就业、产出等宏观总量的视角概括出来的新经济,与当前针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的情况,从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中微观视角概括的新经济,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支撑中美两国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新经济发展的基础都是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正是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及其所孕育的以苹果、英特尔、微软等为代表的软硬件制造商的迅速崛起,才导致了美国90年代将近10年的宏观经济良性运转状态。差异在于信息技术的性质及其对产业的影响,以及寄望于新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赖以支撑的是信息处理技术,其对产业的影响是诞生了个人电脑及其相关的软硬件等系列新产品,并借助全球化和巨大的市场,培育了若干巨型独立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当前中国新经济赖以支撑的是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延伸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输技术,其对产业的影响不仅仅是促成了与信息传输通道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新产品的诞生及其新企业的成长,更是对传统产业业态的系统性和颠覆性改造。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关注的重点是增长曲线、股价指数、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指标,寄望于新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改变一直以来以高频率巨幅波动为代价的增长和运行状态,实现无周期的平稳增长。而当前中国新经济关注的则是创新和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培育,寄望于其成为新动能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正处在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动能正在弱化,需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中国内部也正面临着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升级换代,外部面临着全球市场的竞争,需要借助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产品和产业的重大创新,实现结构更新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总书记和总理多次讲到的“新能源”“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是新经济,是由新技术支撑而繁衍出来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业态。正因为它们都是既有产业、产品和业态之外新增的部分,新经济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梳理文献我们发现,也有学者尝试从新经济出发做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比如李罗力(2001)认为,新经济现象给弥补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缺口,完善其理论提供了实证案例。他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了解释剩余价值并将其创造归结为工人的劳动,并回避资本家的管理也创造剩余价值的可能逻辑结论,刻意忽略了脑力劳动、知识也创造价值的事实,而新经济的出现则可以破解这个难题。因为新经济的实质是“软件”,“软件”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有价值和价格,包含剩余价值,从而“软件”既凝结了物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也凝结了知识付出这种脑力劳动消耗,将物质生产劳动和脑力劳动与知识付出相结合。因此“软件”产品证明了脑力劳动、知识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事实,使得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为科学和完善。
    杨培芳(2016)更是进一步认为,传统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已经无法解释新经济现象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过去200多年的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现实的市场经济因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反而造成边际效益递减和贫富分化。以互联网和分享为基础的新经济是同时利己和利他的活动,“只有为关联者创造价值,自己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纯粹利己行为和完全利他行为都不是新经济交易的伦理前提,新经济的行为逻辑应该是,“只有互利之心才能结出共赢之果”。所以,他认为不同生产力时代必然产生不同的经济哲学。农业时代必然产生经济利他主义,工业时代必然产生经济利己主义,信息时代将产生经济互利主义。“现代经济学已经失灵,新经济正在催生新的经济理论”。
    上述理论探讨的尝试提出的问题深刻而发人深思,但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而且还不能说是针对新经济本身系统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文献对新经济的讨论基本上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不管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还是从中微观产品与产业的角度。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新经济?新经济产生的必然逻辑是什么?发展新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的重大意义何在?怎么样推动新经济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三、新经济是由重大技术创新而演化出来的经济新形态
    1.经济形态的演化规律:经济活动的效率、技术和组织的相互作用
    经济形态是经济活动的外在样式。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中,经济形态等同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简化为所有制形式,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被简化为对某一居于主导地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形式,如土地私有主导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资本私有主导的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主导的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等。这种概括对于认识复杂而又迅速变化的经济活动来说显得过于简单化。从更一般意义上说,经济形态不过是经济活动的样式,或者说是经济活动可识别的外在表现,它由产品、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构成。
    经济形态的演化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经济活动是使用各种资源获取产品或服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效率、技术和组织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形态演化的基本逻辑。效率是经济活动的首要原则,也是技术进步和经济组织形式演化的原动力。技术决定效率,也决定经济组织的结构与形态。组织是在效率主导下,适应特定技术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规则体系。组织是经济活动的外在形态,它反映的是效率原则支配下技术的性质及其产品和产业的性质。由于效率是内在的和永恒的,经济活动的变化就表现为组织随技术创新而演化的过程。比如与围猎技术相适应的是原始部落时代群体协作的组织形式,与畜力和手工工具技术相适应的是农耕时代小规模家庭经营组织形式,与蒸汽机技术相适应的是规模化企业组织形式,与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航空技术相适应的是全球化的垂直分工体系组织形式等。每一种与特定技术相适应的组织形式都可视为包含着相应产品和产业的特定经济形态。
    2.新经济:伴随着重大技术创新而演化出来的经济新形态
    由于人类对效率的永恒追求,技术进步的原动力从未耗竭,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未停止,伴随技术进步而发生的经济组织演化过程也从未停止,不同的经济形态总是随时间演进递次产生。广义地说,每一个适应技术变化而出现产品、产业和组织形式的变化都可称为新经济形态。但由于特定技术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形态,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的拓展都有很大的张力,在张力所及范围内技术改进所引起的产品、产业及组织形式的变化,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形态的特点和性质,在理论上也不具有将其单独界定为新经济进行分析的价值。只有重大技术进步所催生的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组织,才会导致经济形态性质的变化,从而才具有理论上独立分析的价值,也才能称为新经济。以此标准来衡量,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系列新产品诞生,及其对整个动力和工具体系根本改造基础上形成的机器大工业组织形式,称得上是近代以来首个新经济形态。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电器为代表的系列新产品诞生,及在此基础上将众多经济单元联结在一起形成的庞大产业组织,可称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二个新经济形态。20世纪中期以后诞生的计算机为代表的系列产品,至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爆发而形成的各种新业态,则是至今仍在全球扩展的最近一个新经济形态。当前依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材料、能源、生物等方面的新技术孕育的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可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四个新经济形态。
    与前三个新经济形态相比,当前发育的新经济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曾经发生的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和改造都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而本轮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和改造则是从交易领域开始的。借助于互联网的电子化交易实现了对买卖双方面对面有形场所交易的替代,理论上买卖可以直接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中间环节大大压缩甚至完全消失,实体商业业态萎缩在所难免;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电子化支付诞生了互联网金融这种金融新业态,对依托柜台实现各种业务功能的传统金融业态产生巨大冲击,面临被改造甚至被挤出的命运;物流体系也被彻底改造。小批量、高频率、少环节、快速度货物输送方式替代了大批量、低频率、多环节、慢速度的货物输送方式,仓库数量和规模被大大压缩,快递业膨胀为大产业;经济活动微型化,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任何个人以微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分享经济特点日益突出,分享网络通道、分享仓储空间、拼车分享交通工具等,各种分享方式随处可见;平台经济孕育商机。通常人们用于表述新经济的概念,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大都源于由依托互联网实现的交易革命而派生的上述特点或涵盖在上述特点中。
    以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为基础,率先在交易领域诞生的新经济及其对传统业态的改造,必然会向生产领域传导。高度依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技术的机器人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定制化生产、3D打印等,就是新经济在生产领域发育的集中体现。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等,也正孕育出生产领域的新经济形态。

    四、新经济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行的路径
    1.特定经济形态支撑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
    特定技术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形态的张力,支撑着特定阶段的经济增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特定技术水平上可以通过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增加产出。比如使用畜力和手工工具的传统农业,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开垦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自动装配线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复制更多的装配线致汽车产量成倍增加等;二是可以通过对特定技术的改进来增加产品产量。比如良种繁育和化肥使用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泰罗通过精确测量减少生产线上工人多余的动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增加产出等,都体现出特定技术的张力及对财富增长的支撑能力。事实上,这种靠特定技术基础上投入的增加,及对该种技术一定幅度的改进导致的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财富增长张力是很大的。中国处在传统农耕技术支撑下的汉唐帝国,在特定时期生产的粮食剩余足以养活庞大的军队和支撑远距离长时期的征伐战争,就是这种张力的证明。众多后发经济体通过模仿和引进相关技术发展传统制造业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来提高效率的方式,实现了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跨越,也是这种张力的证明。
    2.新经济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基础
    伴随重大技术创新而诞生的新经济,意味着由新技术支撑的新产品、新产业的诞生,以及产品、产业链条的拉长和新需求的创造与满足,也意味着新技术和新组织方式带来的更高效率。所有这些因素都表现为财富增长新空间的打开和拓展,表现为新技术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新形态张力的逐步展开,并导致新一轮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    1973年经历了石油危机冲击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陷入了长达15年的停滞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信息技术突破而诞生的以个人电脑及其相关的软硬件产品为代表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组织方式,成为财富创造的新载体,美国经济才又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新时期,从而也才有了经济理论界对这一特殊时期特殊经济现象的关注,有了前面我们提到的从宏观上把美国经济长达十年持续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良性运转状态定义为新经济的说法。
    3.新经济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正处在以投资驱动、资源开发和外延扩张为特点的传统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动能枯竭,急需培育新形态、新动能、新方式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由新一代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衍生出来的新经济如期而至,这为中国实现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充分释放新经济的张力,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顺利实现两个宏伟发展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说,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商(尤其是跨境电商)和网络金融业务,加快传统商业业态和金融业态改造步伐,同时加快陆海空、铁公机、国际国内、市内市外等各种交通方式、各类区域之间全方位互联互通步伐,促进国际有影响的大型物流公司及各种形态的商业与金融主体成长,尽快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最新信息处理技术,链接各地各类以各种方式闲置的剩余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建立起互联和分享机制,大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快制造业领域智能化改造步伐,同时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扩大区域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占据现代新经济主导产业领域的主导权,提升全球竞争力;四是尽快掌握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步伐,迅速扩大规模并占有较大份额,拓展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张力;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新技术和技术进一步创新的需要,建立起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保证激励和有效约束,让各类主体通过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做出的选择来实现自动均衡状态。达到高质量、有效率、均衡而又持续的宏观经济良性运转状态。

   五、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从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等微观视角来定义的新经济,与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等宏观视角来定义的新经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和基础,后者是前者作用的结果和最终表现形态。20世纪90年代美国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动能,也就不可能有长达十年宏观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良性运转状态。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传统技术及其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动能衰竭所造成的阵痛,迫切呼唤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等新的经济形态所带来的新动能,来支撑新一轮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注释
①新经济系列研究计划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博士提出,由中原发展研究院组织团队逐步推进。研究团队由耿明斋教授统筹,骨干成员包括中原发展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州大学教授李燕燕,博士研究生邵阳子、硕士研究生李少楠等,本文是新经济系列研究计划成果之一。“新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曼德尔(Michael J.Mandel)于1996年12月30日在《商业周刊》上发表的题为《新经济的胜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一文首先提出。

参考文献
[1]刘树成,李实.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J].经济研究,2000,(8).
[2]李罗力.新经济价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
[3]王春法.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3).
[4]姜奇平.新的新经济之我见[J].互联网周刊,2016,(7).
[5]阿里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新经济基本形态[J].新经济导刊,2016,(6).
[6]刘珺.虚拟经济发展与新经济周期理论[J].金融博览,2016,(11).
[7]杨培芳.新经济需要新理论和新制度[J].中国信息界,2016,(8).
[8]黄群慧.对话经济学家黄群慧:从战略视角看中国发展新经济[J].新经济导刊,2016,(12).
[9]马建堂.加快发展新经济 培育壮大新动能[J].中国经济报告,2016,(8).
[10]马化腾,等.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New Economy’s Tension and Its Support to Economic Growth
Geng Mingzhai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form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development was driven by investment,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ts growth kinetic energy is depletion, and need to foster new forms, new energy, new ways to support 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economic growth urgently. The new economy is a new economic form evolved from maj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form from the production area began to impact and transform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impact of new economy is from the trading field. The paths that new economy support Chinese economy sustainable and stable growth are as follows:including develop e-commerce by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link all the remaining resources in a variety of ways, accelerate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step in the field of manufacturing, master the new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and biolog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deepen the supply sidestructural reform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new technology and its further innovation, establish the efficient economic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New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Support                            (责任编辑:平 萍)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