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纪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编者的话

  由于自然条件、区位差异以及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央在世纪之交正式启动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不断前进的脚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今天,我们围绕西部大开发10周年组织了这块专版,以飨读者。

 

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的实践表明,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保持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成就巨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达3万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累计投入7300多亿元。目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7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3万亿元,年均增长1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6万元,年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年均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9万亿元,年均增长23.4%。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实现了大跨越,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作出了贡献。

  西部大开发基础不断夯实,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10年来,针对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用,西部地区发展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快速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和企业集团。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正形成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成渝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深入开展,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迅速发展,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参合率达到85%。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解决了不通电行政村的通电问题,建成贫困县出口路1.7万公里、通县油路2.6万公里,建成户用沼气池590万口,解决了943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2.30倍和2.12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1%和6.1%;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731.2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4万人。

  东、西部地区互动深入开展,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目前,已有近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2000年—2008年,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074亿美元。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00年—200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总体低于东部地区1.3个和0.2个百分点;但自2007年开始,这两项指标增速开始超过东部地区,2007年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2个和0.6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1.3个和2个百分点,2009年有望继续保持高于东部地区水平,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总体上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西部大开发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西部大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贫困面广量大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看,尽管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近年来不断提高,与东部地区增速差距拉大趋势初步扭转,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由2000年的7200多元拉大到2008年的21000多元。从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看,2008年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69.4%,仅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的水平、中部和东北地区2004年的水平。西部地区依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西部大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信心;又要看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重点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优化布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

  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始终把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平衡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家掀起了开发与建设西部的高潮,奠定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构想,沿海地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实现了率先发展。同时,国家组织开展了东西部对口支援,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增加了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为实现第二个大局创造了条件。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从现在起,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明确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全面拉开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帷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思想,进一步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胡锦涛同志在西部大开发5周年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十分紧要,要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区考察,研究解决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推动西部大开发持续有效和健康地向前发展。

 

有力的政策措施 有益的理论启示

吕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西部大开发的顺利推进,深化了人们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认识。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

  先后制定西部大开发“十五”和“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确定了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包括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以及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200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规划,发布针对新疆、宁夏等省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批复重庆、成都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还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保障机制,即国家政策扶持机制、金融服务支持机制、企业发展激励机制、资源合理开发机制、政府协调服务机制和规划有效实施机制。

  制定实施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在工业调整与发展政策方面,强调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在农业和农村政策方面,组织实施天然草地保护工程,推进成都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宁夏河套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等区域的粮食基地建设以及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优质果园、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在财政政策方面,采取向西部地区倾斜的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扶贫等专项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为了鼓励内外资投向西部地区,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支持西部重点工程建设,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等提供贷款。在科技政策方面,重点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化等。在教育发展方面,在学科设置、高校招生数量、研究生培养、对口教育支援等方面实行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支持力度,除了免学杂费,还通过财政专项或转移支付支持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在社会事业方面,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基层文化设施,保护西部地区特色地域文化;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广电覆盖等工程项目,提高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西部大开发的有益启示

  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存在很大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首先要遵循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出现生产要素集中化的趋势,生产能力、市场份额、劳动力以及收入分配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集中。但是,单靠市场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处在转轨过程中,价格体系及其形成机制还不完善,西部地区以提供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处于国内产业分工的上游,西部地区的产品交换没有获得应有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分灶吃饭”的财政税收体制,使各个地区更加关注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克服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上,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矫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通过中央政府的调控,包括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优势特色产业等,缩小地区差距。

  处理好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发展中自力更生与外部支持的关系。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发展的内生力量,包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和集聚人才等。但完全依靠西部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对落后地区实行援助政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西部经济发展的资金困难;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通过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及东部地区的支援,改变西部地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这样,不同地区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责任编辑 马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