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时间: 2015-09-17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西部的发展之路,是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提上日程的,不得不说,这其中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城市的发展问题,不仅关系着西部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建设,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就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问题作一初探。


  一、关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思索


  西部地区经济总的发展特点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与资源利用不合理,工业化程度较低,城市化水平滞后。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撇开政策因素不谈,大部分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地质面貌气候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等诸多自身发展条件的不足,长期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如果说西部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那就应该从自身着手发掘。西部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广阔地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但是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统筹,集中精力解决对外发展开放问题,西部的潜能是无法发掘的。确切的讲,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摆脱不了自然状态小农经济的束缚,科技与市场的涵盖很小。这就使得西部城乡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农业现代化的步子缓慢,工业化程度低。封闭式的生产方式及投资的匮乏,使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缺乏科技因素,导致产品不能进行更大范围的变换与分配,就不能有效的积累与利用资金,这样在资源的利用上就产生了一个封闭式的死循环,进而导致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既缺乏科技含量,又缺乏投资支持。


  如何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封闭”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线带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无疑,从基础设施、生态、农业建设理念出发,是中央政府的英明决策,在此当中,城市化问题又是一切关键的关键,它不仅贯穿了各个发展理念的始终,而且也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探源


  “城市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在城市产生初期,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基本是统一的。但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而在经济上受制于乡村。我国西部乡村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方式落后,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结合时代的特征,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城乡,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资源的开发方向由自然转向人力,逐步解决资源利用的矛盾。


  城市化是方向也是必然。打破地域界限,拓展城市规模,解放劳动生产力,实现城市集约管理,就是城市化的内涵。我们必须使西部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化,必须突破城乡的隔离与工农业的隔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小规模的乡镇在管理水平、资源利用上都已不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城市化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始于乡村。当长期被压抑的农民积极性得以喷发的时候,才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第一次解放。但是,乡镇企业的光环始终未能永久锁定,工业化的同时,存在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工业化模式,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重复性和资源浪费严重。城市化不仅仅是指城市的外观,还必须有城市发展的内容。许多乡镇规模很小,为使其达到城市的外观效果,投资兴建各类设施场所,虽然包装上解决了城市化问题,但殊不知内容仍然是中低水平的乡镇,没有一定的人口和规模,却有一些无人问津的设施,周边地方依样建设,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3)观念尚未转变。城市化是曲折的进程,这其中需要科学的统筹与规划,它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盲目建设都是不可取的。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课题仍是日程之上的,不能回避。


  三、西部城市化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宏观上讲,不仅就西部地区,乃至整个经济领域而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据联合国统计分析:世界上25个最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拥有世界上281个百万人口城市的70%,全世界24亿城市人口占用2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人均为83.3平方米,仅是农村人口人均用地的1/2~1/3。这些城市,不但规模大,生产集约,管理体制和水平也比较科学,因此其运作成本费用也降至低限。由此可见,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还会不断的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短缺经济的结束,标志着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发展使城市化成为可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旨在寻求一条广阔的市场化的道路,在外部有效条件的刺激下,发展内部经济,这就使得对外的开放搞活和构筑新型的市场体系成为必然的要求。当市场一体化迅速席卷中国大陆之时,单个城市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个地方,并且有贸易、商业、工业和交通等多方面的职能时,城市间接相互依赖增加,由城市、乡镇连接成的城市体系在职能上得以实现。


  脱离经济发展就无法谈城市化,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反作用。加快城市化,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对于启动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举个例子,197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增长部分占到72.73%,其结果必然是农民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锐减。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又受到严格的控制,农民既不能流动进城就业,也无法就近转向二、三产业,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工业化模式。显然,加速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发展的突破点。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3以上,地域广阔,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该构筑一个庞大的市场群落。我们所指的“大”,并不是一味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职能上的有机组合。只有农业依托二、三产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挥不同等级城市的作用,形成完善的综合群落体系的社会服务,才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对加速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一点建议


  城市发展至今,已突破了其概念上原有的限制,拥有了更广泛的涵义。因而在将城市化提上日程之时,我们所探讨的领域也许不单单局限于地理概念本身,而向更多其他领域拓展、延伸。有人提出了生态城市、信息城市等新的概念,描绘了一幅未来城市的美好画卷。如何加速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经济发展的特点,找到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上,我们看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城市化进程向前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使城市化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不尽相同。从微观角度出发,从不同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差异性入手,因地制宜,因地区而异。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应根据其特点发展特色经济,支持产品拓展市场,寻找中心基点,即以有巨大潜力的产业为基础,以产业支持的城镇为中心,加快发展小城镇,同时依托中、小城市,层层推进,由点到面,在规模和体制上提高一个层次。


  (二) 调整行政区划、实现体制转轨


  城市化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规模问题。规模的增大并不是人口简单聚集的成果,西方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就曾走过这样的弯路。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机构冗杂,提高规模效率,有必要从政策上调整行政区划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不仅仅包括地域资源,还有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都要体现合理的分配与组合,必须科学分析按部就班。旧有的一些观念上的问题和体制问题也应该及时转变。乡镇企业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必须突破城乡限制,打破工农相隔,开发广阔的市场,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三) 完善法律法规,着手解决现实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本身包含着某些权利的变更。在节约空间和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的过程中,势必会伤及一些利益,这就需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不当行为,但还不够完善,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有:


  (1)土地的权利问题。在城市拓展之后,市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与原农村居民的自留地、宅基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应在法规上得到说明;必须妥善处理好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


  (2)就业问题。城市本身如果不能增加就业岗位,无疑是城市化的一大障碍。单靠投资拉动,未免太单薄。利用信息产业带来的高科技效应,发挥第三产业作用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居住问题和入户问题。房地产的投资指数上扬,为城市化推波助澜。2000年全年我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901.3亿元,比上年增加19.5%。西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的建设,尤其要注意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增加生态环保概念。对于流动人口,应作一统筹安排,及时登记上报,做好规范管理。


  西部的建设之路是充满希望与艰辛的。我们着重从理论的角度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作一分析,将城市化作为一个战略至高点,相信是一种新的思维。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