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年轻的“农业大市”走出“眉山经验”时间: 2016-12-11信息来源: 孟航 作者:ws 责编:

 
 
  眉山,古称眉州,是古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乡,一句“试登绝顶望乡国”,道出“宦游”四方的苏子对家乡眉州的思念与眷恋。
 
  眉山是四川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紧邻省会成都,下辖仁寿、彭山、洪雅、丹棱等五县一区,常住人口约300万,其中农村人口就占据了约三分之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
 
  2015年11月,眉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成为了四川省五个国家级试点市之一。
 
  从2010年的34.11%到2014年的42%,眉山市城镇化率提高了约7.9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这一数值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有一些距离。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提高城镇化率?
 
  为此,眉山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眉山特色的统筹城乡路径,其中便包括“四种模式”——“以城为主,以工为主、以农为主、以游为主”,以及“四个转变”——加快农民向“城镇居民、产业工人、农业业主、三产经营者”转变。
 
  “四种模式”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人、地、钱、房、产”等关键问题也在实施过程中得以各个击破。
 
  地从哪里来
 
  彭山区畅通农村土地流转渠道
 
  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更是农村改革的重头戏。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解决如何从农户手里将地流转出来、聚集起来。
 
  眉山市在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有效地保障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用地问题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方面,眉山市以彭山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试点,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土地规模有序流转。具体做法为,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农民可自愿申请,委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代为流转土地,公司先与农民签订预流转协议,再代表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谈判土地流转条件、签订租赁协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每年缴纳20元的流转服务费,用于公司开展测量、洽谈、招商等工作。全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47.4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8.05%。基本实现农村土地成建制、成规模、规范化流转。
 
  而对于创新风险防范机制。眉山采取 “实物计价、货币支付” “先交后包”等方式支付流转金,探索建立由流出方、转入方、区(县)财政三方按一定比例缴存风险保证金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规避土地流转风险。例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每年提前为农民收取下一年的土地租金;每亩一次性收取200元以内的复垦保证金,用于企业不再流转土地后的设施用地复垦;每亩一次性收取100-300元的风险防范金,用于补偿企业因亏损等原因未兑现给的农民费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如今眉山市彭山区的土地流转率已突破50%,规划8万多亩的岷江现代农业园区流转率达90%。作为农业发展中坚力量的家庭农场,在彭山的发展风生水起,近两年已接近400家,其中100—500亩之间的适度规模户占了全区家庭农场总量的50%。
 
  如何服好务
 
  破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一条有效途径。
 
  2015年12月27日,眉山市彭山区经全国人大授权,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彭山区,初步构建起“产权交易”、“产权评估”、“风险分担”、“产品创新”和“金融征信”五大体系,有效调动政府、农业园区、农业公司、银行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五方联动”的“两权”抵押贷款机制。
 
  彭山区的经验恰恰说明:“两权”抵押贷款改革“基础在制度突破,核心在产品对路,成败在渠道畅通,关键在不良处置”。
 
  制度“破冰”是“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基础。政府搭“稳台”,银行方能唱“大戏”。“五大体系”的建立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提供了基础支持,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农村产权不明、价值不清、流通性差、无法处置等诸多的问题,让银行敢于“下水”、农民乐于“用权”, 形成了银行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便捷、低成本融资的良性格局,成功破解了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畅通渠道决定“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成败。眉山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不包办”原则,“银行”“农业园区”“正兴农业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业主”各自找准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中的利益兴奋点,以利益链激活改革动力源,确保“五个方面”相向而行。始终坚持畅通渠道,保证“五个方面”在信息发布、放贷宣传、产权评估、客户情况等的信息共享。
 
  农村征信系统是“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保障。建立全区范围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有利于银行掌握贷款业主和潜在贷款业主的征信情况。金融服务的下沉,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系统的普及对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
 
  人往哪里去
 
  让进城农民进得来 更要留得住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口城镇化”,其前提就是农民能够进城,决定农民能够进城的关键条件是农民的能力和意愿。
 
  怎样才能让农民在城市中留得下来、安顿下来?眉山市政府自2015年5月以来,在引导农村居民进城购房方面创新推出了“眉山模式”,挖掘农村购房潜力,破解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难题,取得明显成效。时隔一年,截止到今年5月,眉山市商品住宅销售达413.7万平方米,其中农民工和农民购房占比66.9%。
 
  “眉山模式”包括加大货币化安置的力度、试行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购买商品房。如对彭山区部分乡镇及其他区县土地“双挂钩”项目区,试行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居民进城购买商品房,以其农村住房和所购商品房作为“双抵押物”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并按规定付清首付款。区县住建部门协调房地产开发企业凭相关凭证给予农村居民购房一定优惠,销售楼盘所在区县,在农户购房完成后给予一平方米200-300元的补贴。
 
  针对农村居民最关心的“转变”为城镇居民后的各种权益问题,眉山市在买房补贴、契税优惠、农村土地权益、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7项配套政策中给予充分考量:如在眉山中心城区购房的,尚有1名及以上家庭成员户籍未迁出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不变,按规定享受各项惠农政策。
 
  “眉山模式”作为四川省房地产“去库存”的措施之一,在全川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其补贴力度之大,让这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都“火”了一把,然而却有媒体表示顾虑,农民进城,还房贷是否压力过大,对于这一问题,眉山市政府提出,要解决农民进城之后所遇到的后续的生计发展困难。
 
  为此,眉山市每年安排了1亿元的创新创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的人才激励专项资金,通过培育创新创业体系等来消化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以及对包括农民工和农民在内的返乡创业者在创业孵化园中提供免费的入驻、指导、培训等服务。通过以上举措,2016年以来,眉山市城镇新增就业8734人,其中农民工和农民就业占比为72.3%。
 
  “农业大市”眉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和朝气,这要归功于其细致、精准、人性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和举措,特别是对于“三农”问题的大胆尝试,让“眉山经验”在整个四川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