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打造“土地整治+”的新格局——上海的创新与实践时间: 2017-01-11信息来源:顾守柏 刘伟 夏菁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10.13816/j.cnki.cn11—1351/f.2016.09.015

     一直以来,上海都将土地整治工作作为落实耕地保护、优化用地结构、锚固生态空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形势下,针对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增加、郊区发展短板等问题,上海市启动了市级土地整治示范项目、郊野公园建设和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等试点,积极推动土地整治与艺术、体育、自然教育等跨界融合,逐步形成了“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

     所谓“土地整治+”,是指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融合发展“互联网+”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推动城乡各种要素资源向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综合价值的方向有序流动,通过各种要素资源的集聚,不断增强土地整治在发掘乡村价值、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城乡等值化中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从而形成更具市场力、创新力和生产力的,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和抓手的郊野地区转型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显然,“土地整治+”是土地整治未来发展的新常态,是对土地整治理念、模式的发展。

     “土地整治+”是土地整治活动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进行整合、协作、共享的过程,其协同创新的模式要远远超越土地整治本身的范畴。为此,“土地整治+”通过充分运用全新互联网思维,集聚各方力量,打通城乡各类要素有序流动的壁垒,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建立形成多方集聚的“土地整治+”生态圈,塑造全新的土地整治格局。

     “土地整治+”用户思维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具有静态实施与对象单一的特征,它以工程投资为手段使农民得益。但如果将土地整治对象更多地局限在农民单一主体上,对土地整治的全域思维和边际效应会产生局限。只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准确理解和定位“为谁整治”问题,才能真正在整治的各个环节,“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对策,提升土地整治价值。“土地整治+”用户思维,就是在解决土地整治“为谁整治”的基础上,并深度理解土地整治对象需求,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土地整治成果。例如:郊野空间作为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不再只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也是市民享受自然的休闲、游憩空间,还是各创新主体的“众创空间”,是各类生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基于此,“土地整治+”适应农民、市民、创新主体的不同需求,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土地整治效应的最大化,拓展土地整治内容和发展空间。

     “土地整治+”平台思维

     土地整治从形态上看是一个面状工程,从内容上看涵盖了田、水、路、林、村等各个方面,研究内容包含土壤、水、植物等自然生态以及经济、社会、人文艺术、体育休闲等多个领域,具有范围大、时间跨度长、要素齐全等特点,有明显的平台特征。“土地整治+”的平台思维,就是全面梳理土地整治链条的各个环节现状和发展需求,整合社会化资源,搭建开放协作、跨界融合的“土地整治+”平台,全面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一是搭建全方位的智力支撑平台。“土地整治+”适应土地整治内涵和外延拓展的要求,在原有以土地整治从业单位为主体的专业服务队伍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跨专业的科研团队、艺术家、体育活动策划团队、社会调查团队、互联网金融机构及相关社会化创新力量参与土地整治、支撑土地整治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二是搭建资源要素配置平台。整合市、区、乡镇资源,以共享经济为导向,搭建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三是构建理念价值传播平台。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群体参与、体验的需求,创新公众参与模式,构建土地整治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平台。

     “土地整治+”的实现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一是准确把握土地整治服务对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对自然、休闲、野趣的郊野空间、田园美景的需求也来越来越强烈,城市周边郊区成为市民短途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近郊区乡村在承担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感受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生态休闲空间。土地整治要结合项目区位、自然生态现状等情况,考虑广大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充分发掘乡村生态、景观和自然教育等价值。二是主动适应用户参与、体验的需求。充分利用用户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大地艺术、乡村特色体育活动、特色农事活动、自然教育的新奇感,以土地整治工程为基础,以特色活动策划为手段,以互动参与为目的,培育吸纳各类专业服务团队推进土地整治。通过专业队伍的创新,让人才资源从城市流入乡村,增加乡村活力,丰富土地整治特色活动,使乡村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互动方式,全方位参与土地整治,增强市民参与感。

  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这是“土地整治+”的首要特征。具体来说,就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和纽带,引入多元创新要素,基于乡村本土自然、房屋、设施、环境元素开展再加工、再创作,吸引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进驻,打造区域特色业态,带动农户、农业生产组织或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升服务品质,增加居民收入。如上海市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建设中,将体育融入土地整治,通过举办郊野马拉松等国际体育赛事,聚集大量专业人士置身土地整治建成的美丽田园和乡村特色民居中,扩展了土地整治后续效应,扩大了当地农产品品牌和区域的影响力,让体育旅游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传播新理念,凝聚新共识。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平台。在线下传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主体互动的优势,加强土地整治新理念传播,凝聚新的发展共识,推动土地整治全民参与、全民投入。2015年起,上海市土地整理中心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分别建立了“上海土地整治”和“艺美乡村”微信公众号线上平台,逐步构建差异化的线上服务平台。“上海土地整治”主要面向土地整治专业人群,侧重于最新理念、政策、技术和特色案例的传播。“艺美乡村”定位为线上公益平台,主要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通过艺术、体育、自然教育、乡建实践、众筹农业、众筹空间等乡村活动的组织、营造,传播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景观风貌、农耕生活等价值,唤醒公众关注乡村多元价值,推动郊野空间格局的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复兴乡村文明。目前,上海以艺术介入乡村为主题的的“艺美乡村—稻草人计划”、以互联网众筹方式开展的关注安全健康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耕体验的“艺美乡村—观禾计划”正在实施,后续以自然教育引入关注乡村生活生态多样性的“艺美乡村—春燕计划”等活动也将逐步开展。

     线上平台的建设,是“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它是线下土地整治的重要支持,也是全域土地整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包含:一是使社会各界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理解不断深入,凝聚一批涵盖各个领域的对乡村发展、对土地整治工作有情怀、有思路的智力支撑团队,为土地整治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使土地整治的参与度不断增强,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体验,更多的用户群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土地整治中来,增加了土地整治整体活力,为土地整治向“全员参与”、“众筹众治”创造了条件。三是向社会大众传播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文化,形成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确立全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供职于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