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术动态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时间: 2017-12-05信息来源:供稿人:胡羽琦 作者:qgy_admin 责编:


“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圆满闭幕

  2017年11月5日中午12:30,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在行政楼五楼报告厅圆满闭幕。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浦东发展改革研究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了我国城市群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并与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展开了丰富的交流和讨论。

  上午8点30分,“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五楼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刘乃全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刘乃全教授就本次论坛的出发点和目标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参会嘉宾,参会代表进行合影留念。
   

 

  上午8点45分,进入会议的核心讨论阶段,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曹建华教授主持,由参会的各位专家进行发言,共持续3个多小时。参会嘉宾立足于各自的研究方向,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会上作分享。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就我国“大城市病”的治理问题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孙教授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数据,判断城市化推进速度正在放缓,城市病(尤其是大城市病)正在扩张,表现为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最后,孙教授借鉴国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以北京市为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疏解功能、建设新区、发展城市群、创立特色小镇以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介绍了区域一体化理论及其在京津冀地区的实践经验。李教授详细阐述了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内涵、基本形式、驱动机制、发展阶段和政策借鉴。之后,从经济、政策、治理、社会一体化角度对京津冀一体化进行了评估,得出治理一体化还未完全形成,社会一体化还在萌芽阶段的重要结论,并从关键问题上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李教授就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观点:须明确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区域创新协同共同体“一心、两核、三带、多园区”。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江曼琦教授主要探讨了城市区域中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江教授介绍了城市群的概念,将国内与国外、现实与理想中的城市群做了对比,提出城市群内如何建立分工合作关系的问题。随后,江教授分析了区域产业链与城市群的关系,认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群一体化的核心,并指出产业链环节的搭建最终应落脚到空间上。最后,江教授深入探讨了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与路径,从市场分割、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和分工角度分析区域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得出城市一体化是由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共同决定的重要结论。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做了题为“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中原实践与若干思考”的报告,就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问题进行了探讨。耿教授梳理出中原城市群先后经历了“概念形成——郑汴一体化——城市群泛化和结构复杂化——大都市区及国家中心城市”四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中原城市群建设存在认知差异、规则障碍、合作模式等问题,需要厘清规划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关系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的分配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邓宏兵教授着重从质量视角来谈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与空间网络化的发展问题。邓教授认为,区域发展质量是新时代需要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在面临的三大核心任务为:界定区域发展质量的理论内涵,确定区域发展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提出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路径和对策。在质量视角下,城市群应该是空间邻近、功能紧密联系的区域,而目前划分城市群的依据主要是空间临近,对于功能紧密性还是非常欠缺。最后,邓教授提出,应全面深入推进质量型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方向应从城乡一体化到空间一体化再到空间网络化。


 浦东发展改革研究院朱金海教授聚焦探讨了“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如何引领长三角”这一核心问题。朱教授指出,上海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发挥上海的新金融功能优势,可以借鉴欧盟基金运作的形式;第二,上海应该在科技上引领长三角。上海应作为一个全球性平台,吸引全球资源,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第三,从产业角度,上海应将低端产业全部置换和转移,从而实现对周边制造业等的引领;第四,从公共服务角度,上海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考虑实现长三角范围内的共享;第五,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应思考制度如何与国际接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孙海鸣教授就城市发展空间的演化及相应的城市群问题,并对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孙教授从个人的研究经历出发,认为区域经济学一定要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和范式。传统经济学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相对有限,而空间问题正是区域政策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区域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如集聚经济、城市群、溢出效应、交通运输成本等等都与空间的概念高度相关。孙教授还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学中空间问题最基础的问题,如:空间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含义?空间经济学的演化体系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学术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最后,孙教授表达了希望国内专家增进合作、共同为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做出努力的心愿和决心,希望能尽快形成符合学术范式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遵循孙教授的思路,回应如何在空间尺度上进行评估和经济学上的解释。张教授阐述其博士期间就研究空间价值论,希望将空间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学框架中。空间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对开发区、城市、都市区、城市群等空间尺度的交通评价、外部性、集聚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需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辨析政府对企业的选择。最后,张教授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例如城市群究竟多大才合理?如何精准利用多维指标体系和数据来界定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边界?如何修正直觉,如何进行更科学的研究,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刘乃全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具体负责人并代表区域经济学学科表达了对参会嘉宾以及参会师生的感谢。刘教授指出,城市群是未来城市空间研究的主体,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不同地域城市群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希望通过本次高峰论坛,汇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出城市群研究的中国声音,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组织或参加类似的高峰论坛,共同为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12点半,曹建华教授宣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并希望各位区域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持续关注我们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为我们区域经济学科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本次高端论坛通过邀请各个地域城市群研究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观点,通过专家间互相讨论,为区域经济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思想交锋、学术观点碰撞的平台。本次论坛带来的知识、启迪、思考和它所营造的浓厚学术氛围及其所激发的学术激情在广大参会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