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术动态

张占仓: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障碍和举措时间: 2021-04-18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 作者:张占仓 责编:SJW

        针对后疫情时代全球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结合即将开启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其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遇到的主要障碍

国内消费增长压力较大。近几年,最终消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的一个高点。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下降幅度比较大。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冲击,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2.5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下拉2.9个百分点相比,提升了0.4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3.5%,较上半年收窄2.4个百分点。由于居民对经济增长预期有限,大大影响了消费的积极性。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2020年1—9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7.4%,GDP同比下降10.4%,成为全国这一时段因为最终消费下降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地区。

        科技自强自立能力亟待提升。从1995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15年顺利实现了科教大国的目标。近几年,科技创新能力持续较快地提高。2020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了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对中国的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大型医疗装备,大型科研装备等敏感领域,依然缺乏自强自立能力,不少方面受制于人。伴随中美战略博弈的持续发酵,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先进技术的围追堵截,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强自立能力的形势更是迫不及待。

         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突出。虽然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中国破解了大量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但是,在全社会创新资源配置、研发投入强度、科技人才高效流动、创新成果较快转化、激励颠覆性创新、包容特殊人才等方面,我们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从鼓励青年人创新方面,能够像深圳那样,把创新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青年人才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做得不好。从创新规律看,全球自然科学领域70%以上的重大创新,都是由35岁以下年轻人完成的。在很多地区,一谈到创新,就是引进著名专家、引进两院院士,这非常重要,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行的。在基层,如果没有专业上的影响力,虽然有非常好的创新成果或项目,想获得社会支持一般比较困难。而在国有科研机构,特别是在大型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科研经费花不完的现象。因此,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创新资源、支持优秀创新人才大展宏图势在必行。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举措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充分利用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与全球制造业体系比较完善的双重优势,立足于长远稳定发展、主流消费不断升级、高端消费占比越来越大的客观需要,打破行业垄断与地方保护,以供应链思维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全面对接与优化升级磨合,为广大消费者生产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档次、不同风格、不同消费倾向的产品体系,以更大活力与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变化,以多样性、新潮性、时尚性产品组合,为最具消费增长能力的这一类消费群体提供扩大市场消费规模的机会,培育新型消费。同时,以更加科学、及时、符合物联网时代消费需求的方式,扩大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种消费,满足5G时代新的消费市场浪潮需要。针对全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特殊阶段消费需求,创造性地开辟老龄市场空间,以符合50后、60后价值观念的市场定位,较大幅度地创造适合这一代人消费需要的老龄化市场产品,特别是为老龄化服务的市场产品,为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提供及时的新市场供给。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化视野,在占据优势的产业领域,进一步提升主流产品的技术档次,为发达国家居民扩大消费服务,持续开拓国际市场,稳定提升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对于因为疫情防控而导致的国际市场流通与交流障碍,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出口方式与出口渠道创新,巩固并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同时,为了长远稳定发展与稳定市场的需要,也要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进一步大胆创新,特别是加大力度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需要有更多新的政策创新点支持,以国内大循环、大市场、大流通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向国内集聚,在集聚的过程中通过进一步创新与资源整合,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国内外双循环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全球化消费热点、全球化消费浪潮、全球化融合力量。既通过双循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又为新的全球化贡献中国的智慧与中国的力量。

         积极拓展投资空间。对于发展国家来说,投资始终是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循环、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特别重要力量。国内现有需要投资的领域仍然非常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像乡村公路、乡村清洁供水设施、乡村公共医疗设施等仍然比较薄弱,点多量大,需要长期大量投资。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山区,高速公路普及程度与通车密度也有大量投资空间。虽然不少县市现在做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但是大部分乡镇仍然没有高速公路出口。如果加大投资力度,多开一些高速公路出口,对沿线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很大。河南栾川曾经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为老百姓渴望通公路,当地基层干部于1987年顺口说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名言。近些年,当地干部在与交通管理部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又创造出“道路通、百业兴”的感叹。也就是在这样高度重视交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山区贫困县,竟然可以在2020年底实现所有乡镇都拥有高速公路出口的目标,也正是因为交通部门的持续支持,使伏牛山深山区的一个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的历史性目标。因此,持续拓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大有可为。

          在科技自强自立上迈出大步伐。通过2018年以来中美战略博弈,特别是美国在芯片、光刻机等特殊领域对中国企业的封杀,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世界大国,必须拥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核心技术。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要不到、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强自立。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们以更加科学、包容、宽松、有效的政策环境,更具针对性支持敏感领域的科技创新,尤其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更大力度地支持青年人才大胆创新。对于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重大技术创新或发明创造,要以国家的力量予以支持。对于技术难度比较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彻底摆脱按照年度考核一线科技人员的拙笨方法,改用按照创新项目长期目标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成长,确实使潜心从事科研工作的一线人员能够不畏浮云,安心科研,通过孜孜以求的长期积淀与持续努力,最终有可能在世界性难题破解上取得重大突破。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和平盛世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实施一批长远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创造新的重大奇迹,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重大贡献。而这种重大贡献者,绝不可能是日夜东奔西走、顾三顾四、无法安心工作的科研人员,一定是国家或企业提供宽松条件,有充足时间一心一意钻研业务的一批人。


作者简介:张占仓,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