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会议动态
会议动态

张学良等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时间: 2021-05-23信息来源: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作者:张学良 责编:SJW


        

图片

书名: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

主编:张学良,陆铭,潘英丽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0年12月


图片
导   语
图片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会不会太快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力城市群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链对都市圈的发展的贡献怎样?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影响如何?2020年12月,由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招商银行独立董事潘英丽等教授主编出版了《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解答了这些问题。该书汇集了十余位学界和业界专家对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存在问题、现状与未来的探讨,现详细介绍如下。


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六期中国经济开放论坛”专题研讨会“都市圈、城市群与湾区建设”的研讨成果。各位与会专家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分享了精彩观点,梳理了中国都市圈、城市群的的形成历史、发展存在问题,以及现阶段发展成果,为未来中国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合理建议,供政界、业界、和学界参考。


02

作者简介

图片

张学良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图片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图片

潘英丽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潘英丽工作室首席专家

招商银行独立董事


03

目录


第一篇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问题


 1   新型城镇化: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2   关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3   新城:造城运动为何引向债务负担


第二篇  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都市圈的形成


 4  中国城市群与国家中心建设

 5  都市圈政策的意义与框架

 6  中国大都市群产城协同治理的一般分析和框架研究

 7  区域产业链簇构建与城市区域中的城市协调发展

 8  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

——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比较


第三篇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9  中国湾区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规划构想

 10  上海城市功能疏解与长三角城市群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设

 11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聚集中走向平衡


04

序言预览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聚集就是生产与生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全球而言,经济活动呈现出空间聚集的趋势,大部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聚集在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根据主题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全球土地面积的1.5%聚集了世界一半的生产活动。在美国,有2.43亿人口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这些区域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在日本,3500万人口拥挤在东京这块不足日本总面积4%的土地上,财富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在中国,我们耳熟能详的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等城市群在加快发展,上海、北京、广州都市圈也在加快形成。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统计,中国23个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城市群以全国30%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经济总量19.5万亿元,以占全国1/26的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1/4的地区生产总值。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群发展规划。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地位愈加明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发展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起,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城市群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部分城市群规划面积过于庞大 ,城市之间协调成本高昂;政府规划存在“拉郎配”的现象,发展阶段不同,使得各地利益诉求不一,导致地区间衔接不够紧密。城市群发展需要内涵的提升; 而行政级别不对等使得地区间协调难度增大。城市间的协调很容易沦为相对务虚的“清谈”,而政府规划也容易成为一纸空文。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在更小尺度、有更好合作基础和更多合作诉求的空间区域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更加精准的区域政策。    


都市圈或都市区就是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空间单元。这样的空间聚集区应该是中国新型城镇体系的主体。都市区与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美国早在1910年就出现了大都市区的概念和大都市区建设的实践。大都市区的出现是中心城市不断聚集的结果,中心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得要素、资源开始向外分散,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地区由于分工、协作的关系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成为都市区的基础。美国的都市区建设很快被其他国家所学习,并根据各自国家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例如加拿大的“大都市普查区”,英国的“标准都市劳动区”以及日本的“都市区”、“通勤圈”和“城市就业区”等。从上述国家的城市发展规律来看,都市区建设是全球城市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城市群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般来说,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里,至少要包括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都市圈。例如,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它们是区域的中心,都市圈内部联系更加紧密,聚集特征也更为明显。以上海都市圈为例,上海与周边区域一直以来都有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空间结构与通勤联系。尽管如此,与城市群相比,中国的都市圈与都市区建设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2017年10月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开放论坛”第六期“都市圈、城市群与湾区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清华大学尹稚教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冯奎教授、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南开大学江曼琦教授、浙江大学陈建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复旦大学万广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等九位专家出席会议并就论坛主题进行演讲,各位专家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分享了精彩观点,现将各位嘉宾的演讲稿编辑成册公开出版,期待能够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的讨论与学术研究。

 

张学良、陆铭、潘英丽

2018年8月8日


关于“中国经济开放论坛”

中国经济开放论坛是一个学术与政策研究论坛,论坛具有开放性,没有学科专业、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的限制,由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的海内外学者、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的经济学家共同参与,不定期地在上海和北京等地举行专题研讨会,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实践和趋势性问题进行多视角的探讨和会诊,供企业界、金融界和政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后续论坛还将就更多主题进行研讨,并将会议成果与读者分享。 


【END】


研究院简介



图片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范恒山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校长孙海鸣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为核心,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持续发挥资政启民作用,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系列指数,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等多个系列著作,研究团队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4项,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篇学术影响力持续放大。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26篇,近40篇理论文章与学术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刊发、转载或报道,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20年以来,上报或完成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上海市与各地政府约稿8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常委以上领导批示18篇,决策影响力凸现。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公众号


图片

电话: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