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国土工作大事记(1981年-1994年)
国土系列连载

国土工作大事记(1993年) 时间: 2018-08-27信息来源:国家计委 作者:国家计委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 责编:qgy

一九九三年

 

一月

    30日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由国土地区司、国土规划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的《2000年中国产业地区布局研究》完稿,刘江同志作序,方磊任主编,海洋出版社于同年正式出版。这项成果,是在广泛收集资料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下一步研究分析各地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项成果包括两个部分,一是《2000年中国产业地区布局综合研究》,二是18个行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农业、林业和森林工业、水利行业)的布局研究。

三月

    12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西北地区经济规划问题的报告》要求各有关省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报告》要点如下: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六省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5%,而全区人口仅占全国的7.2%,是我国典型的地广人稀的经济区。六省区的自然条件相近,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工业布局和商品流通等方面联系密切,今后的发展又面临相似的机遇和问题。该地区的整体优势在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分布相对集中,开发潜力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后备基地,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制约因素也比较突出,如交通,通信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差。西北地区处于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通过陇海、兰新铁路可以沟通沿海和边境口岸,双向与国际经济交流,具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前景。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的整体优势,加快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改善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增强全国总体经济实力、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等方面意义重大。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以市场为纽带,以外贸为突破口,联合起来走“西口”(即西部口岸);打通西北通道,进入中亚市场,逐步走向世界,以此带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九五”期间,全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解决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问题;二是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铁路干线、公路干线、机场和通信枢纽的建设,以适应全方位开放和资源开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需要;三是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重点是煤炭、原油、电力、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盐化工等;四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对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机电、轻纺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加快资金积累。地区开发的重点是建设好“两带”和“四区”。“两带”是亚欧大陆桥西北沿线经济带和西北边境开放经济带。“四区”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以拉萨为中心的“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本世纪内西北地区建设重点是水利、交通,能源和原材料四个行业,“九五”期间重点抓好15个主要大中型习

设,其中包括黑山峡河段的开发、兰新复线和西安至安康铁路的建设,乌鲁木齐、兰州、银川等机场的扩建,陕西黄陵、彬长煤炭基地开发,宝鸡、平凉火电基地和公伯峡、拉西瓦水电站等项目建设。

    同日  国务院原则同意国家计委《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其中对地质勘查业和环境保护业的要求如下:

    地质勘查业

    地质勘查是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产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地质普查、详查、勘探等不同工作阶段。

    发展目标和任务是:贯彻“保证基础地质、加强普查、择优详查、对口勘探”的方针。地质勘查的重点应放在能源矿产、紧缺的原材料矿种和缺水地区的地下水等方面,使各类资源的各级勘察储量尽可能有较大的增加,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地质工作要加快五万分之一区域地质调查。围绕大江大河、交通干线、重要城市、骨干工程和重要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开展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与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预报和防治。

    地质勘查业的发展,要靠深化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政企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国家地质勘探费主要用于基础地质和普查找矿,并运用国家订货或招标、承包等方式,以保证提供足够的基础地质资料和可供选择进行详查的基地;详查和勘探,由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成果使用者承担工作费用,以加强与生产建设的衔接,提高地质勘查的经济效益,促进地质勘查业的发展。

    地质勘查队伍要发展多种经营,开拓生产、服务领域,进入市场,使地质勘查业发展成为多功能产业,逐步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环境保护业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及污染的防治,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环境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为实现我国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的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抓好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对污染的集中控制。大气污染防治要与节能紧密结合,发展集中供热,改造落后的燃煤方式和燃器具并与脱硫和除尘相结合,控制住烟尘排放,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防治要与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紧密结合,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控制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好饮用水水源。要结合对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妥善处置与处理有害废弃物。要积极采用低噪高效设备,控制噪声振动污染,加强对车辆、建筑和生活产生噪音的管理。要努力增加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对江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防治各类自然和地质灾害。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重点保护好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定期和及时的环境公报、预警制度。

六月

29日  国务院正式批转国家计委关于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要求有关省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计划安排和经济工作贯彻落实。该地区国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人口2.4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有36个少数民族,共3756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1%。纲要明确的本区域发展及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开拓市场;联合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坚持交通先行的方针,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按照高效益的原则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提出要重点发展5个经济中心和7个工业基地。

八月

    17日  国家计委根据计委职能转换、机构调整、人员精简的要求,正式明确了委内各机构的设置和筹备班子的方案。其中确定,新机构中设置国土地区司,筹备组组长为沈龙海同志,副组长为宋原生、潘文灿同志。199438日国家计委确定国土地区司司长为沈龙海同志,副司长为潘文灿、宋原生同志。

十二月

    3日  国务院批复了国家计委、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批复指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江河湖泊的开发治理和国家能源、铁路、交通、工矿等方面的建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黄河、长江为治理重点,同时抓好其他江河的水土治理,以及各级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23日  环渤海地区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环渤海地区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省和北京、天津两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36%。目前该地区人均GNP为全国的1.23倍,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全国的1.37倍,主要港口吞吐量占全国的38.3%。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全国一流的海陆交通网,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后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发达地区。专家断言,多种优越条件集于一身的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该地区若要实现快速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的原则下联合起来,形成整体优势。应尽快消除行政区划的束缚、打破地区割据的樊篱,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携手联合,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走向国际化,实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