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土系列连载 > 国外系列
国土系列连载

日本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一第四章第一节时间: 2018-08-30信息来源:国家计委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司译 作者:[日] 国土厅编 责编:qgy

      4  实现计划所需的主要政策措施

 

根据交流网络设想,当形成多极分散型国土时,以下各点是重要的。

把人活动的舞台——国土建设成为安全而富饶的场所,乃是前提。特别是,在人们对于21世纪高龄化社会中活力衰减的情况感到忧虑时,确保与国土利用的高层次化相对应的安全性,同时为了把国土妥善地保存到下个世纪去,在具有旺盛活力的计划期内作出适当的处置,是重要的。我国的国土上树木葱郁,河川清例,一年四季变化无穷,有着独特的风土。因此,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如下的工作,例如,保护森林并加以多方面的利用(现在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并保护河川、湖泊和海岸,使之与人交流;利用并保护海洋和沿海地区;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采取对付大规模地震的措施;等等。

还需要搞活构成国土的各个地区使之具有丰富的个性,在国土上建立许多个富有特色的极。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通过实施定居设想而建设起来的地区的主体性,从城市和农村山村渔村广泛地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交流等新观点出发建设该地区,并且需要推进城市、农村山村渔村的发展工作,以便形成舒适的居住环境,加强地区的个性。

在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为了搞活地区,根据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各产业之间彼此渗透融合的情况,除农林水产业、工业之外,还要振兴一次半产业和研究开发机能、信息、知识、大才培养等新产业。还有,在长寿化、软件化等经济社会变化的情况下,要求对于教育、文化、福利、业余活动等需求作出回答,加强和充实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去搞活地区,例如,振兴观光旅游产业等。

在国土的主轴形成过程中,沿主轴展开的地区越来越具有活力。建立起把这种主轴效果扩散到全部国土上去的交通网络,积极地开展以此为基础的交流,促使多极分散型国土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时候,要加强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地区的国际交通机能,也需要充分运用各种交通机关的特性,综合地有计划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在高度信息化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加强并完善信息和通讯网络也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从以上观点出发,实现计划的主要措施是:(1)形成安全而富饶的国土;(2)推进充满活力的舒适的地区建设工作;(3)部署旨在实现新的富裕的产业并充实生活基础;(4)加强以定居和交流为目标的交通、信息和通讯体系。要综合地推进这些措施。


       第1  形成安全而富饶的国土

 

1)形成安全的、林木河川富饶的国土

在我国风害、水害、雪害等灾害严重,比较大的地震和火山爆发频频发生,并且,山峦叠障,平地很少。在这样的条件下和这样的国土上,我国进行着世界上罕见的密度极高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了积极地开展各种定居和交流活动,需要把人们活动的舞台——国土进一步建设成为安全的、林木河川富饶的国土。

但是,近年国土的状况是,由于城市化进展等原因,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已经显著地减少,国民要求恢复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拥有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林木河川富饶的环境是人与自然许多年来孜孜不倦地经营的产物。现在的课题是,要重新建立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之间稳定的关系,同时要保护并设法充实这些财富,积极地形成这样的国土:空气清洁,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河川富饶。

近年来,洪水等灾害在广大地区出现,并且土沙灾害等局部的突发性灾害也变得突出起来。虽然国土建设工作在稳步而顺利地进行着,可是,由于国土保护设施的加强工作相对落后、森林的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人们担心国土的潜在危险性增大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城市化、信息化得到发展等等,灾害的状态变得更加复杂而又多样,特别是在大城市圈,由于大规模地震等造成广泛而多方面的灾害令人担心。因此,充实国土保护设施,采职可以恰当地对付多种多样变化的防灾对策,有计划地利用土地,谋求形成安全的国土,乃是我国的课题。

2)森林和国土管理

1)森林是国民的资产

森林占国土的70%,构成国土的骨骼,并且,除了生产木材外,还同土、水等有密切的关系,在国土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还是使大自然一年四季都保持美丽的重要因素。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对森林的劳动同森林建立了共生关系,如,以经营林业为基础。在这种关系下管理森林,一直把森林和树木作为国民生活的基础,例如,孕育了我国从木造建筑到绘画、文学的独特的生活和文化。

但是,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在生活和生产的种种方面使得人和森林的关系疏远了。森林虽然靠着林业生产活动而得到维护和培植,但是,近年来林业状况十分严重。随着山村人口越来越稀少,森林的管理水平降低了,国土的潜在危险性增加了。还有,随着对森林的要求变得多样和城市化得到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拥有野生的自然森林了。

如果能够克服目前的困难,那么,我国的森林就会处于森林蓄积量继续增加的过渡期,我国依靠克服这种困难的努力而能够继续成为国际上也不多见的森林国家。

今后有必要加深对于森林的重要性的认识,例如,要重新评价国内森林财富,从长远的观点出比重新认识森林所具有的保护国土、自然环镜、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机能,重新把森林当成国民前资产。因此,设法恰当地利用和保护森林,实施旨在确保人与森林接触机会的措施,不仅在森林所有者,而直在全体国民中培养起维护和养育森林的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2)森林管理的基本方向

管理森林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森林所有者通过搞活林业、山村等措施而进行自主的管理,还需要认真地作出多方面的努力,例如,恰如其分地运用法律进行限制,适当地引进民间资本等等。国民对于森林作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多样,例如,把森林作为野生生物的生栖地,使它产生文化教育的效用,需要按照森林的本来形态利用森林,保护森林,并且适当地调整森林。

因此,要本着综合长期的观点,设法恰当地建立各种法律制度,同时根据地区条件,形成与其作用和利用目的相一致的森林。

(各类森林的基本方向)

由于自然特性不同、历史特性不同和社会要求不同,我国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森林。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别及其基本方向如下。

山脊地等形成国土的骨骼的原始森林,是日本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自古以来成了山岳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对象。对于原始森林,要求从保护自然环境和国土等观点出发,把保护它们作为基本方针,并且要加以利用,例如,有计划地进行木材生产。不过,要按照各原始森林所在地区的条件,充分地注意综合调整。其中,那些自然性特别高的原始森林,要通过采取自然环境保护制度、保安林制度等等办法,进行管理,把它们作为宝贵的国民资产,妥善地加以保护。

对于人造林,经过战后复兴期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积极开展的造林活动,人造林面积已经达到1000万公顷,目前正是成长的最盛期,其中的半数以上已经处于间伐对象期。因此,为了确保良好的人造林储备和防止森林管理水平下降,要通过加强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林业生产体制等措施,有计划地推进间伐。还有,要从木材生产和保护国土的观点出发,按照地区特点,谋求采伐年龄的多样化和长期化,同时充实单层林,并且造成复层林,朝着形成多样的森林的方向引导,推进适当的管理。

乡间山林位于农村山村渔村四周,从前是薪炭生产场所,同人有着很深的关系。它是由多种树木构成的。对于乡间山林,人们提出了各种要求,例如,当作儿童学生的学习场所,当作山村中和城市进行交流的据点等等,要一面注意到保护自然环境和国土,一面谋求森林的综合利用。因此,要重新评估阔叶树的价值,通过自然更新和保育作业培植天然林,从而充实与利用目的相符合的多种多样的森林。

至于市郊森林等靠近城市的森林,要从保护生活环境、教育的观点出发,以保护为基本方针,加以养育,使之茂盛。还有,为了创造出人们就近同绿树接触交往的据点,要采用地区居民参与森林管理方式来推进森林建设工作。

3)国民参与森林建设

为了通过恰当的管理提高森林在保护国土和确保安全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且为了确立森林、树木与人的共生关系,要从森林是国民的共同财产的观点出发,开展国民参与森林建设的工作。为此需要采取以下的基本措施:

第一,要在国民生活中普及树木文化,并且设法搞活山村。还有,需要设法振兴林业,以期森林所有者对森林进行适当的管理,此外需要设法振兴森林产业,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

因此,特别要在山村形成运用传统技术制作家具等的森林商品加工场,从而谋求搞活地区和普及木制品。还有,要把这些利用了木材的设施,如木材加工设施、木屋等,以及利用收益分成育林制度建设起来的良好的森林等部署于一定的地区,从而谋求高层利用森林空间,综合地利用森林资源,并且振兴森林产业。

第二,要扩充从城市引进资金、志愿合作的机制,使之成为振兴林业和山村的动力。还有,要从文化和教育方面开展森林利用工作,把森林作为儿童学生的学习场所、多目的住宿场所等等,以促进人与森林的接触交往。

因此,要实行城市居民和森林所有者收益分成育林措施,形成城市在山村拥有森林的城市所有林,开展城市居民等参加森林建设的工作。要整顿并加强乡间山林,使之成为国民常年取得林业体验、休息观光的交流空间,成为城市儿童在山村获得野生自然体验的教育空间。要营造小规模的作为地区标志的森林,并且使之茂盛发达,充作地区居民身边的和绿树接触交往的空间。再有,一些古树,是国民和历史的源远流长、千古不衰的象征。对于其中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大的古树,要仔细地加以保护和养育,使之成为传给子子孙孙的宝贵财富。

第三,要发扬“护林育林”这种国民意识,开展使国民都来参与森林管理的国民运动,号召每一个国民都这样做。

为了顺利地实施以上措施,要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能够高度发挥森林各种机能的措施。还要广泛地开展与森林有关的国民运动,并且设立森林基金,由国民、企业等任意出资、自主地出资,以便提高森林的管理水平。

3)水系的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的开发保护

1)水系的综合管理

(重新确立人与水的关系)

水通过自然的循环支撑着动植物和人的各种活动,形成流域,构成国土,造成日本独特的风土和生活文化。但是,由于人口集中于城市,土地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作为自然系统的水循环所具有的机能日趋下降,水面空间日趋缩小,人与水的关系日趋疏远。因此,需要根据疏域的自然持性和社会特性,把水溶入国民的生活文化,重新建立人与水的关系,并且实行水系的综合管理以使水的利用和保护得到协调,确保稳定的安全的国土。

(用分散储留的办法确保流域的稳定性)

为了拥有众多人口和资产的洪水泛滥区域受害集中的危险性减少,要把水分散到流域去,并且储留起来,同时积极地确保流域的安定。因此,要根据保水区域、过水区域等的土地条件,进行正确的土地利用引导工作,努力保护森林、水田、存水池、过水地等。还有,要利用多目的过水地、水库等储留方式,推进治山、治水等国土保护设施的充实工作。特别是在城市中,要设立防灾调整池,采取措施,使得公共公益设施、住宅等空间附带具有把雨水储留起来的功能和渗透雨水的功能。

(形成水与树的网络)

要把水分散到流域去,同时争取重新建立起人与水的关系。在城市中,为了确保拥有水面空间和水畔空间的开放区域,造成与自然接触交流的空间,恢复并确保多样的机能,如确保非常时候的用水等,要同绿树配合起来,安排这些空间,制订管理水和树的计划,推进已经利用水边的市镇建设工作。要根据这个计划,充分利用现有河川湖泊等的水畔空间,造成并利用池、湖和水路,从而形成把水面、水边和公园、绿树联系起来的水和树的网络。还有,要建立有关各机关、团体等结为一体推进这个计划的组织,设立国民、各种团体为支援这些活动而任意、自主地捐助的资金。

在这样做的时候,要按照地区所在的流域的特性、城市与河川关系的特性,把富有个性的空间作为素材加以利用。在流经大城市内的大河川上,要开辟水上公共汽车等水上交通,为利用水边而修建缓慢倾斜的河岸。要造成具有过水地作用的湖泊,建设拥有这样的湖泊的市镇,以适应大城市周围的水田地带街区化的状况。

至于商业市镇,作为水乡而有着许多水壤和水路的城市,要进行充分体现历史的水边建设工作。在与河川关系少的丘陵地、高地上的城市中,要从河川引水,储存利用雨水,再利用经净化处理的废水,从而安排作为市镇标志的人造水面和水流。至于水田地带的中小城市,要保护并修建好中小河川和水路,作为儿童获得自然体验的空间。

再有,在能够同水和树的网络联系起来的山间地区,有着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野生河川,这些河川要利用来开展自然体验型的体育活动,例如皮艇、垂钓等。

(改善通水系的陆水环境)

随着国土被越来越高层次地利用,陆水环境趋于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努力保护浅滩和深渊,同时努力保护多样的陆水生态体系,并且确保那些构成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河川和水路的水量,以保持并增进它们多种多样的机能,改进水质。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一些地区产生了地基下沉、地下水盐化等地下水障碍。对这些地区,要认识到地下水是形成国土的重要构成因素,综合地研究,并有计划地解决限制地下水开采,确保替代水源等问题,实现恰如其分的开采。还有,在地下水位下降的城市中,即使从恢复清流和湖水的角度出发,也要正确地利用地下水,使雨水渗透到地下,以滋养地下水。

再有,要同限制排水、充实下水道等工作配合起来,在整个流域综合地治理水路、河川、湖沼和水库等,谋求改进水质。

(通过流域内交流进行水系管理)

为了加深以水为媒介的上下游地区间交流,加深人与水的交流,要在流域居民主体参与下,兴办各种交流事业。

在上游的农村山村和下游的城市两个地区之间,为了进行流域居民之间的交流,要推进自然体验教育、特产品交流、文娱活动等上下游交流事业。还有,为了向流域的居民等提供气象、洪水等实时处理信息和泛滥预计图等土地条件信息,加深人与水的交流,要兴办信息提供事业。

2)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建立水的稳定供给体制)

水资源是支撑人们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源,需要通过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来形成能够稳定地利用水的社会。2000年的水需求,由于给水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活动扩大以及水田旱地灌溉的发展等原因,将从1983年的892亿立方米/年增加到1056亿立方米/年左右。(图表-1)

为了适应这样的水需求增加的状况,并且为了迅速地解决伴随着不稳定取水(只有在河水丰富时才能取水)、地基下沉、地下水盐化等地下水障碍的地下水开采问题,要以流域或者以那些在历史上、社会和经济上同水供求关系密切的地区为基础,本着长远的观点有计划地优先进行水资源开发工作,并且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因此,要建设水库等设施,开发湖泊,再次利用大楼和产业等的经过净化处理的排水及废水,合理地利用水。要以上述工作为前提,把当前的目标定为在一切地区都根据历来的计划标准保持水供求关系的平衡。特别是三大城市圈以及濑户内海沿岸、九州北部、冲绳等水供求关系紧张的地区,要采取水源地区对策,同时积极地开发水资源。还有,在那些由于地形条件等原因而很难进行通常的水资源开发的地区,例如,在孤岛或半岛上,要实行海水淡化、从别的地区引水、修建地下水库等措施,确保水的稳定供给。

 

图表Ⅳ-1  水需求的展望

                                       (单位:亿米3/年)

地区

水需求

1984-2000年的水需求增加量

1983

2000

 

北海道

62

75左右

13左右

东北

196

225

29

地区

水需求

 

1984-2000年的水需求增加量

1983

2000

关东

161

196

35

中部

155

183

28

北陆

46

53

7

近畿

95

113

18

中国

77

90

13

四国

39

47

8

九州.冲绳

105

127

22

全国

892

1056

164

                   (注)1、地区区分和图表Ⅲ-1相同

             2、水需求是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全计(按取水量计算)

 

在大雪地带,为了除雪以确保冬季交通和生活空间,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确保化雪和冲雪用水。还有,要以城市为中心,充分利用河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等,确保环境用水,以便创造出拥有丰富的水的空间,净化河川。

要从保护水资源的观点出发,进行限制排水、充实下水道等水质保护措施等工作,推进水源地区的森林建设工作。

(针对缺水状况提高水供给的安全程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高层次化,国民,生活、经济社会活动和利用水的关系加深了,缺水所产生的影响增大了。还有,在地区内,由于近年来降雨状况等发生变化,水利安全程度降低,常常面临着缺水的困难。为了适应今后经济社会高层次化等状况,要综合地研究各种办法的有效性并且设法使之具体化。这些办法,例如,建设容量足以对付缺水事态的水库,保持多个水源,制订节水规章等等。

4)海洋和海岸的利用和保护

在200海里体制已在世界上固定下来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增大了,还有,国民对于水的需求,沿岸地区对振兴本地区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在沿岸地区,对各种各样的设想正在进行研究,可能扩大利用海洋领域的技术也得到了开发,这种技术将成为振兴沿岸地区设想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保持海滨的本来面貌,把它作为人们休息的场所。

直至今天,它们都发挥着人与自然交流、资源和空间交流的面多样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妥善地保护宝贵的国土资源——海洋和海岸地区,使用这种财富,并且为让子孙得到继承,要综合地有计划地利用海洋和海岸地区,形成与新的海洋时代相称的海岸地区。

1)利用和保护的新发展

当我们在利用和保护海洋和海岸叫地区的时候,要根据海岸地区的特性,按利用形态进行如下的工作。

a.作为自然加以利用

要积极地推进海洋保护工作,把海洋当作活生生的自然,人们身边的自然,同时要增加人和海洋接触交流的机会,提高人们对水的亲近程度。

因此,要保护沙滩、自然海滨,致力于改善水质,同时要造成人工汀线,建设海滨公园和绿地,从而谋求积极地恢复和创造海边的环境和景观。

还要建设游艇基地、垂钓设施和海洋博物馆等,并且建立起海洋游览区。在城市部分,为了重新创造出人们和船舶、海洋亲近的机会,要积极地开展充分利用工厂迁走后的空地、护岸和防波堤或者利用程度低的水面等来为娱乐休息服务。而且,要通过多方面举办有关海洋的活动、教育等来加深国民对海洋的亲近感。

b.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要努力掌握利用海洋资源的可能性,保护海洋环境,同时谋求有效地利用那些发挥了海洋自然特性的海洋资源。

因此,要保护藻场之类良好的渔场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海洋的资源再生产能力、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从而积极地推进对于水产资源的恰当管理、有计划地发展栽培和养殖等事业。

还要充分利用潮汐、波浪、海水温度差等海洋的自然特性,推进海洋能源的开发工作。至于海洋矿物资源,要推进海底石油、锰结核、钴富层等的开发工作,并且要就锰钴核等的冶炼、工业化所需要的基地问题进行研究。

c.作为空间加以利用

要一面保护环境,确保海上安全,一面创造新的充分利用海洋辽阔富饶特性的空间。

因此,要复合地加强海洋所具有的物资流通、业务、研究开发、国际交流、娱乐休息等机能,而且通过开发临海部分、建立人工岛等办法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在面临外海的沿岸地区,要考虑到现有设施的利用,同时通过建设海洋构筑物等办法使得海域保持宁静平稳,创造出新的利用空间。

2)旨在促进综合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为了保护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确保安全,并且积极地唤起多边利用的可能性,通过综合、广泛地利用海岸带来振兴地区,使之具有吸引力,要由地方公共团体充任主体,制订沿海边区的综合利用计划,同时设法使之与地区计划等保持协调统一。国家要提出为制订以基本思想、沿海地区的区分、计划事项等为内容的计划所需要的指导方针,还要通过利用国家所办各种事业、引导民间活力等办法帮助地方公共团体去争取实现计划。

再有,为了促进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综合利用,要从长远的观点出发,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充实关于海洋和沿海地区的调查研究,同时设法有系统地建立并加强海洋情报。第二,积极地推进关于海洋的技术开发,设法扩大利用海洋和沿海地区的可能性。第三,设法防止海域受污染,保护全球海洋环境,如维持生态系统等。第四,通过充分利用海洋信息通讯等新技术,设法提高利用海域的安全程度。第五,研究旨在促进海洋开发的体制和要建立怎样的制度。

5)保护环境

绿树和清水以及与它们一起构成自然体系的大气、悠久的历史和风土所培育起来的历史环境,是支撑人类活动和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

要保护环境,以使这些恩惠得以持续地让人们享受直至将来。

1)保护自然坏境

(保护自然环境及增进人与自然的接触交流)

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问题,要把从海域、城市到农业林业地区、山岳森林地区当作一个连续的自然体系来认识,以维持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基调,设法按照美丽的自然风景等自然环境的特性来保护整个自然体系,并且设法增进同它的接触交流。

因此,对于原始森林、沼泽地、那些有灭种之虞的野生动植物生息和生育地等,现在还存留于国土上的宝贵的自然,要严加保护,例如,要建立自然环境保护制度,划定保护地区,限制开发等等。这些原生的自然乃是国民共同的无可替代的资产,因此要设法公平地承担管理这些原生自然所需要的费用。

还有,为了保护作为生活环境的自然环境,要保护现存于城市里的树林、城市近郊的森林等,并且开展营造树林活动,设法创造自然的环境。在这样做的时候,要设法做到自然与人共生,例如,要在城市恢复野生的自然,提高自然环境的质量,以使小鸟、昆虫、河川湖泊中的鱼等小动物能够生息。

为了增进得到保护的自然与国民的接触交流,要确保与日常生活圈、业余活动的行动范围等相适应的必要的场所,例如,包括在国立公园之中的原生的自然、城市近郊的自然。与此同时,要建设并充实那些旨在观察自然的设施、步行道等。还有,为了加深国内对自然的理解,要按照从原生的自然到住地附近的自然这种自然的级别来系统地开展自然保护教育,并且设法充实有关的设施。

(充实旨在国民参与的条件)

自然环境本是国民的共有资源,让每一个国民分担责任、履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乃是重要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需要采取诸如旨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城市分区规划、土地公有化、旨在科学地掌握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措施、还要积极地扶植民间观光资源保护财团,实施自然保护教育,推进国民志愿参加利用和管理自然的活动。要创造并完善旨在吸引国民广泛地参与的条件,例如,建立全国性的组织等等。

2)综合地解决环境问题

(防止公害)

我国的环境状况是,以大城市圈为中心,还有一些领域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需要朝着达到环境基准的方向加强多方面的努力。因此,要努力推进公害防止计划,同时要实施对公害源进行管理的对策,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防止环境污染,充实下水道等公共设施,调整土地利用,开发并普及环境保护技术。

在大城市圈中,要进一步注意解决交通公害,封闭性水域和河川等的水质污浊、近邻噪声等问题以及废弃物的恰当处理问题。特别是解决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问题和汽车噪声问题,今后,仍将是重要的课题,要综合地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些措施包括:彻底限制排放废气废水(要限制排放总量),开发降低和减少公害的技术,推进地区冷暖气供应等旨在解决固定公害源和移动公害源对策,物横流通合理化以及提高公共交通机关的方便程度,从而减轻汽车交通负荷措施,交通的分散及保持畅通对策,道路结构对策,沿路土地利用引导措施,等等。与此同时,要通过把生产等经营场所和住宅分开等办法,设法形成可以减轻城市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城市。

至于封闭性水域等的水质污浊问题,要根据以大城市圈为腹地的广阔的封闭性海域的总量削减计划和湖泊水质保护计划等,有重点地充实下水道,以增强处理能力,彻底实施污染源对策和改善底质等净化对策,总之是推进综合性的有计划的水质保护对策。在漱户内海,要根据濑户内海环境保护基本计划等,设法恰到好处地保护其环境。再有,在封闭性水域中营造新的填埋地问题,要充分地考虑到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慎重地研究这样做的必要性,总之是要按照水域的特性恰当地加以处理。

今后,为了防止新的环境问题发生,在建设市镇时,首先要建设下水道,先行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新的环境问题是指人口和城市机能向地方中枢和核心城市集中,人口流动和物资流动的数量增大,从而造成交通公害,生活排水造成公共用水区域的水质污浊等等。

(新技术等和环境)

以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尖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对于环境可能带来新的负荷,例如,化学物质造成地下水污染等,因此,从防止环境污染于未然的观点出发先要努,内对使用物质等的安全性作出评价,努力掌握污染状况,同时要彻底地加强安全管理。还有,要进行把这些新技术积极地用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

(形成舒适的环境)

现在变得重要起来的是,要适应国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保持并增进良好的环境,例如,空气清净、安静和有历史气氛等,创造出在城市和农村都能享受到舒适生活的生活环境。因此,要把这一切因素都包括在内,分地区确定旨在提高舒适程度的方向,综合地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措施。还有,要推进旨在增进舒适程度以及充实社会资本的工作,如扩大绿地、靠近水的空间等。并且在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和道路的时候,也要设法赋予社会资本以舒适性,例如,扩充绿色地带、兴建宽阔的人行道等等。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时候,要求得到民间事业者的合作和居民的自主行动,因此要开展各个主体的积极活动,例如,普及环境教育,建立活动组织,在各种团体单位任意、自发地参加下创设旨在扶植那些提高舒适程度的基金等等。

(国际性的环境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现在产生了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例如酸雨、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同温层中臭氧层可能减少、海洋污染、热带林和野生生物等等。因此,要在我国扎扎实实地实施环境保护对策的同时,通过运用我国的技术和经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等的环境技术合作,积极地参加制订关于国际组织针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国际性合作计划,朝着保护地球环境的目标推进国际合作。再有,要从地球上存在的物种是人类的共同遗产的观点出发,加强对于我国固有物种和稀有物种的保护,推进通过国际条约指定保护地区等工作。

3)保护历史环境

在国民要求享有良好环境的需要增加的情况下,重新评价环境的具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恢复环境的这种价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我国悠久的历史和风土所赐予的历史环境是这种价值的象征,在形成国土时,有必要积极地认真对待保护和使这种环境价值再生的问题。

历史环境并不限于那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遗迹等,关于它是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成为一体的,因此,要重视作为地区的完整性和广阔范围,同时要和充实生活环境设施配合一致加以整治,设法形成富饶的地区环境。还有即使在地区开发方面,也要把它作为建设极富个性的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因此,要积极地恢复、保存和利用建筑物等文物,积极地保存这些文物构成一个整体的历史风土,特别是要充实关于历史和民俗的资料馆,促进遗迹等的维修保护工作,使之成为历史公署或者野外博物馆。还有,要修复并保护好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街道和港湾设施,保存建筑物群等,以形成代表历史的街区。再有,要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与存车场等的扩充工作相配合的区域体系,从而形成完善的空间。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加深对于我国历史环境的理解,并且促进保存和继承传统技艺的活动。

6)确保安全性

随着城市化、住处化取得进展等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灾害的形态已经变得明显地复杂多样起来。在形成安全的国土——各个地区定居和交流的基本前提下,综合地推进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防灾对策乃是重要的。   

因此,要把保护国土免受灾害、保卫国民的安全作为基本课题,推进国土保护工作,建设安全的地区和安全地利用土地,防备大规模地震等范围广阔的灾害,防备火山灾害,加强伴随高度信息化而采取的安全对策,随着交流的扩大而确保安全性,总之要把这些方面作为重点去推进灾害对策。还有,要进一步开展防灾技术的研究。再就是要加强防灾技术的国际交流,并且充实国际紧急援助体制。

1)推进国土保护工作

现在,国土保护设施的维护水平还低,而国民对于保护国土的要求最近特别高涨起来,因此,有计划地优先维护并加强国土保护设施乃是重要的。

(确保与流域开发相对应的免遭水灾的安全性)

由于开发流域,洪水排出量和土沙排出量都将增加,另一方面,在洪水泛滥源等危险区域内,土地利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困此,当前的治水目标是,大河川要能够经受得住每小时降雨50毫米所造成的灾害,要根据这个目标去推进整治工作。其中,大河川和城市中小河川,指的是它们的总体。在大河川和城市河川中,就重要河川而言,要按照各条河川的流域特性开展整治工作,以求确保必要的安全程度。至于治山事业,要根据地区的重要程度作好防治工作,以备战后最大日降雨量发生时能够不形成灾害。泥石流、山崩和滑坡等土沙灾害,在自然灾害造成死亡者的原因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因此要重点地开展整治土沙灾害的工作。

在那些流域开发工作进展迅速,蓄水和流水机能估计会养活的流域中,要推进综合的治水对策,采取保护森林、水田等以及设置调整池等办法,设法保持并确保储存机能和渗透机能。在扩充城市下水道方面,也要从综合治水和观点出发,研究确保储存机能等的办法并加以实施。还有,在显著密集的市镇,地下空间也要作为河川加以利用。

在山地,要建设保安林,使之和治山设施扩充工作成为一个整体。还要综合地考虑确保,山地居民和游客的安全、为下游供给适当数量的土沙、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等问题,实施治山对策和防沙对策。

在大雪地带,为了保护沿山的村落等免遭雪崩灾害,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要积极地推进综合性的雪崩灾害对策,例如,划定危险区域,确立有效的施工法等等。

(确保多重安全性使之和城市建设构成一个整体)

我国的许多居住地建在冲积平原等低平地、山间和山麓上,这是我国国土的特性。要根据这个特性和土地利用状况,综合地采取防备自然灾害的多重安全对策。

因此,对于那些预料会遭受很大灾害地区的、重要区间的堤防,为了提高其对付漫水、渗透、地震的安全程度,要确保容水性强的多目的城市空间,同时建设宽度大的高规格堤防。还要同公园、住宅等的利用配合起来,建设多目的的流水地和排水沟。

而且,为了把异常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上,在有效利用那些利用程度低的土地以备洪水漫过堤防或者决堤的时候,要设法保持从前的储存机能,同时要保护那些护卫着重要地区的二线堤防,通过二线堤防的多目的利用,来加强和扩充它的机能。在建于低平地上和沿山而建的小规模的市镇,要实现建筑物的高床化,以对付积水,还要加高居住地的地基。

(形成安全的海岸空间)

在我国的大约3.4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中,已经有大约1.6万公里长的海岸需要建有海岸保护设施。对这些海岸,要建设并充实海岸保护设施,以便足以对付战后最大规模的波浪。特别重要的海岸,要按照海岸特性进行保护设施的建设和充实工作,确保必要的安全程度,以防备超过战后最大规模的波浪袭击。还有,在三陆、东海、南海道等地,要设想这些地方可能遭到以往最大规模的海啸袭击,并进行防护工作。而且,对于侵蚀海岸的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现在大约有0.7万公里长的海岸线没有设置海岸保护设施,对于灾害或者海岸侵蚀处于无防备状态。这些海岸线要加紧进行维护整治。即使是建有设施的海岸,也要进行改善工作,使由于陈旧老化而降低了机能的海岸设施得到改善。

在进行这些整治工作的时候,要按照人们想获得良好海岸环境的需求,建设具有多方面功能的设施,例如,建设阶梯式护岸、散步道、兼有钓鱼场功能的护岸等等。还有,要把重点由线的防护转到面的防护上来,这样进行建设工作,从而创造出富有魅力的海岸空间。线的防护,即曲直立式堤防等所形成的防护;而面的防护则是要把离岸堤、人造海滨、护岸等组合起来,利用沙滩造成消波效果。

2)安全地区建设和土地利用

为了建设安全的地区,要在充分认识地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并且需要充实国土保护措施和加强防灾体制。

特别是在大城市周围、地方城市等城市化取得进展的地区,要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开展这些工作。

为了恰当地进行洪水、土沙灾害等灾害危险区域中的土地利用工作,要通过划定危险区域、使危险区域广为人知的办法,限制在危险区域进行新的土地利用活动,提高对于在现有市镇内的危险区域居住的危险性的认识。还有,要在对自然灾害观测、发预报警报和传达的体制方面充分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强这个体制,同时要充实和加强地区居民也参与的警戒避难体制等防灾体制。

再有,为了对付随着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火灾等灾害的危险性,要加强综合性的防灾体制。

3)对付大规模地震等灾害

为了保卫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大规模地震等灾害,又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稳定性,要避免人口和各种机能向大城市圈尤其是向东京圈集中,争取建立起分散型的国土结构,同时要推进以下各种措施以防备  灾害发生。

为了提高整个地区的防灾程度,要采取措施引导民间去做到建筑物耐震化和不燃烧化、形成延烧遮所带、建立并完善防灾公园等避难地和避难路,同时要同改善居住环境的工作配合起来,综合地进行再开发工作。还有,要加强市镇村等防灾机关的体制,培植和加强自主防灾组织,发扬和增强防灾意识,同时要建立范围广泛的相互支援体制。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要考虑到高龄者等受灾弱者的安全问题。

为了顺利地实施受灾后的应急对策,在各个地区要加强防灾据点和紧急运输设施,在大城市圈要加强范围广泛的防灾基地、海上防灾基地、各类医疗据点等。还有,要充分考虑、电力、通讯、交通、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在灾害发生时起到的作用,而后从综合的观点出发确保其具备多重性和强韧性等,并且稳定地提供服务。为了顺利地进行应急实施的复兴工作,要对复兴的方针及其体制等进行研究。

要加强旨在预报地震的观测和研究体制,提高预报的精度。在主要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要充实地震平时监视网。

特别是关东南部,这个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人口和各种机能集中的情况显著。要在这个地区建立预报体制,同时促进各项防灾体制的充实和完善。为了在震灾发生时,保持首都所具有的各种机能,根除了要向周围地区分散业务管理职能之外,还要通过充实数据通讯的支援体制,确保信息和通讯机能、通过完善可以替代的交通设施确保广大地区的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再有,为了防备人们担心会在近期发生的东海地震,要进一步加强有关对策。

4)对于火山灾害

已经成为旅游地、休养地的火山周围地区,近年来开发工作进一步展开,火山喷火时的危险性增大了。

为了确保火山周围地区的居民、游客等的安全,要充实加强喷火预报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工作以及监视观测研究体制。还有,要建立火山灾害所造成的危险程度的评价手段,并且根据这种评价去启发和引导周围居民等恰当地利用土地。而且,要通过充实交通设施、疏散设施等避难设施及其他防灾设施,提高信息传递手段的水平来充实警戒避难体制。

5)加强伴随高度信息化所采取的安全对策

随着地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加上高度信息化迅速取得进展,经济、产业、生活等各种社会机能依靠信息的程度已经增加。结果,一种潜在的危险性正在越来越增加。这种危险性就是一旦体系的一部分发生障碍,那么,广泛的社会机能就会停滞,出现混乱。确保足以对付这种脆弱性的安全,乃是重要的课题。因此,要促进安全对策的加强,例如,防止信息、通讯机能的丧失和充实尽快恢复的体制等。

6)确保随着交流扩大所需要的安全性

各地区的活动不仅由居住者来兴办,而且由通勤者、旅行者和出差者等各界人士来参与。随着交流的频繁开展,这个倾向将变得更加明显。结果,在与日常的生活空间不相同的、人们所不习惯的空间中,遇到灾害、事故的可能性已经增加,确保旅行者等在这样的空间中的安全将成为重要的课题。

因此,在人们往来和交通繁忙的交通终点站、广场、繁华街等市区,或者在山岳、海岸等游乐地,要建立并充实把旅行者等也考虑在内的标志、问询处、广播设施等灾害信息传递设施或者是救助体制等等。还有,在城市中,对于避难地、避难路等防灾设施,要考虑到白昼的人口,并设法充实对策。而且,要提高住宿设施等的安全性。在这样做的时候,要通过在信息上并用外国语、信号标志等办法,以尽力确保将会增多的访日外国人的安全。